来源:东西部小动物临床兽医师大会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我们都知道其实在动物界,弃养幼崽甚至吃掉幼崽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很多家里养宠物的饲主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但似乎很多人都没有真的去重视这件事,去探究其背后真正的原因,而是习惯以人伦道德去进行评价动物的行为。这种认知偏差往往导致饲主陷入自责或愤怒的情绪中,反而忽视了通过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像人类产后抑郁需要专业疏导,动物的异常行为也需要客观分析其生物学本质。
我们提倡科学饲养,所以作为异宠医生我们应该尽量去帮助饲主分析宠物行为异常的原因,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养宠观念。
蜜袋鼯是近几年非常受欢迎的异宠,它们也偶尔会出现弃养的现象,虽然出现的概率不高,但也应该引起饲主重视,还没出现的话要防患于未然,出现了就要尽量止损,能救就救,如果只是弃养还没吃掉就还有希望救活。需要说明的是,人工繁育的蜜袋鼯弃养率其实比野生种群的弃养率要高,这主要与圈养环境改变其自然行为模式有关。具体来分析的话,蜜袋鼯弃养幼崽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四点。 1.应激反应 动物的应激会造成很多后果,特别是蜜袋鼯这种胆子比较小的动物,如果生活在一个自己并不信任、不舒适的环境中,一旦有人过度打扰就可能引发应激。雌性动物在孕期和育幼的过程中精神通常比较紧张敏感,如果它跟饲主的感情比较好,那随便触摸幼崽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是纯笼养蜜袋鼯,那就比较容易因为被打扰而弃养幼崽。 2.营养缺乏 无论是人还是宠物,怀孕、哺乳和育幼都是非常消耗能量和精神的事,如果怀孕和育幼期间雌性蜜袋鼯本身都瘦得像虾米,那它肯定没有多余的营养去分给幼崽,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很多弃养现象也是因为食物短缺,雌性动物缺乏营养和能量,无法保证自身和其他健康幼崽的正常生存。这种原因有时也会引发食子现象,因为幼崽本身也可以作为优秀的能量来源为雌性动物补充营养。 雌性动物在育幼时会考虑后代的成活率,它们大多会将有限的资源优先分配给强壮的幼崽,而幼崽之间也会因为争抢实物而出现压制现象,长此以往会导致强的越来越强,弱的越来越弱,直到弱者被淘汰掉。所以如果蜜袋鼯的幼崽之间斗争比较激烈或者体型差距过大的话,饲主就要考虑把弱的个体拿出来进行人工手养。 3.没有经验 跟许多其他动物一样,第一次当母亲的蜜袋鼯很容易因为没有经验而缺乏育幼意识,可能本身营养并不缺乏,生活环境也很舒适,但就是会觉得育幼麻烦或者不喜欢被幼崽影响行动,于是出现弃养现象,把幼崽丢到一边,自己在笼子里爬上爬下快乐玩耍。而幼崽如果长时间被丢在一边,就很容易在2个小时内饿死或因为失温冻死。 这种情况就只能由饲主加大监管力度,如果雌性蜜袋鼯实在是不带孩子,那也只能拿出来人工手养。 4.内分泌异常 信息素又叫外激素,是动物个体散发出的外部激素,被其他同类个体感受到以后会引发一系列社交行为,例如求偶、敌对、保持友好等,这是它们主要沟通交流的方式。如果一起生活的所有蜜袋鼯中有一只的激素分泌异常,也容易导致整体生活气氛出现问题。 导致内分泌异常的原因有多种,例如环境变化、精神压力增加,有些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也会引发生理机能紊乱从而干扰信息素正常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