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猫属于驯化动物,在东方猫从古代就被饲养了。起初,作为辅助人类生活捕鼠、防止鼠害的工作。由于其会捕食损害农作物的老鼠之故,受人类喜爱便开始被饲养。而家猫和野猫是近亲,野猫的分布很广泛,并且有着形形色色的外形和习性,性格习性也保持着野性。
宠物繁育的目的
宠物的育种与家畜的育种有明显区别,宠物(伴侣动物)主要为了融入人类家庭作为伴侣的特性,所以繁育方向主要以表型的表现性状为主,而大部分的表型性状是质量性状,遵循孟德尔定律,所以后代的表现是以概率的形式出现,具有随机性。宠物育种工作最终要达到以下目标。
1.赋予某些特定的性状:
将某些品种或品系的优良性状通过选种和选配广泛传播于目标群体中。
2.淘汰某些特定的性状:
从遗传学角度讲,将决定淘汰某些不良性状的基因从群体基因库中清除。
3.固定某些特定的性状:
稳定遗传,通过选种使某些优良性状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扩大。
4.促使群体整齐化:
通过选种与选配工作使群体的遗传基础相对稳定,表型性状相对稳定。
5.提高品种的使用效能:
繁育过程中,不断稳定其特性。
猫繁育常识
猫繁殖一直是非常吸引人的话题,也是大多数繁育人乐于学习和研究的话题。猫咪的健康状态决定繁育质量,一般情况下在健康情况下,大多数猫可以顺利进行繁殖的。
从实际角度进行总结一些交配过程中的基础问题。
1.生育年龄:
在最佳的饲养和饮食条件下,母猫的性成熟或初情期通常发生在7~12月龄。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性成熟时间,比如出生月份以及生长速度。但是通常在12月龄之前不要与公猫交配。
公猫进入性成熟的表现不明显,但通常公猫性成熟时间比母猫晚1~2个月。
2.发情和交配:
发情期的母猫能接受公猫,持续时间通常为5~8天,最长可达20天。
母猫的妊娠期为51-71天,平均为63-66天左右。
具一项针对猫调查结果显示,体重较重的母猫产仔数比体重较轻的母猫产仔数多。
3.产仔数量:
理想的产仔数大约为4只。对纯种猫的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品种的猫,产仔数大概理想的产仔数大约为4只。
4.寿命:
猫活到高龄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国际上从事猫科老龄医学的人士不并没有实际的数据实证。猫的寿命一般为16~27岁,平均寿命为18~22岁左右。
关于染色体
了解染色体是繁育过程中的必修知识,也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点。
从遗传学上讲,染色体是两个细胞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染色体是极小的物质,在显微镜才可见。它是携带着遗传信息。两个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细胞核,使卵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发育。生物学术语中,一个个体的身体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所有这些细胞都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结构和无数的生理功能有关。
“奇特”的暹罗猫
在父母遗传的贡献下,先天遗传在受精时完成,这就是严格意义上的遗传。
对繁育者来说,毛色和毛发类型是很重要的性状,且这两个性状几乎完全由遗传控制。如暹罗猫的重点色毛色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变的,因为猫所处环境的温度会影响毛发中色素的沉积量,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环境变化影响毛色的原因。所以,说颜色的深浅程度会受到环境影响,但是重点色的基因是不会改变。但只是这类性状变化规律的特例,因为只有某特定类别的基因(如暹罗猫是其中的一员)可因环境而变。而一般情况下,毛发颜色几乎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怪癖”的白斑点
异常现象的存在,在猫的繁育中较少关注,但还是建议繁育者意识到它的存在。
异常是指某个个体偶然出现的怪癖以及不寻常的发育特征,这种现象不能轻易归于遗传方面或环境方面。比如:白斑点的变异。也有用我们常说的双色或者梵色称之,但绝对不会出现两只完全一模一样的白斑猫。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由胚胎生长过程中白色部分的不稳定发育造成的。所以每只白斑猫都有与其他白斑猫有不一样的花纹。
分裂的细胞
染色体原指真核生物处于细胞分裂中期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染色质,现扩大到包括原核生物及细胞器在内的基因载体的总称。
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是世代相传的遗传物质,生物体内的细胞要不断更新。
分裂期分为:
无丝分裂——简单的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普通的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2次特殊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无丝分裂:方式简单,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延伸和细胞质同时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也称直接分裂。
有丝分裂: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核分裂,二是质分裂(细胞分裂)。正常细胞的有丝分裂发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者替换磨损、损坏的组织时,包裹细胞核的细胞膜会被溶解。此时染色体(猫38条)将自己定位在细胞中心的赤道板上有序排列。这一阶段细胞内活动剧烈。通过自我复制,每条染色体都产生一个与其各方面都一样的另一条染色体。染色体在一段时间内会靠得很近,而后开始分开。38条染色体中的每一条都按照相同的方式运动,这两套染色单体同时反向移动,最终分别挤在细胞的两端。然后每套染色体形成一个核膜,形成两个细胞核。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是躯体生长发育过程所必需的,一个细胞接一个细胞,直到组织、骨骼和各种器官都建立起来。
当胚胎发育到适当阶段时,有丝分裂完成性腺的构建。虽然在生命早期性腺就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发挥作用。相反,直到很长时间后性腺才会发挥作用,那时身体已经发育完成,动物进入青春期。然而这意味着性腺在一大段时间内是不依赖于躯体发育的。在性激素影响下变得活跃并开始产生生殖细胞之前,性腺都处于不活跃状态。正是在这个阶段,有丝分裂转化为一种稍显复杂的分裂形式——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类似有丝分裂,38条染色体实际上是19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染色体配对,因为不同的染色体之间通常是相互独立的。染色体向细胞相反的两端分开,19条染色体仍然聚在一起,以它们为中心形成细胞核。膜将细胞分割,形成两个新细胞。这是第一次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本质上是有丝分裂。染色体在赤道板排列,但不配对,而与其配对的染色体是通过自我复制形成的,然后染色体分裂形成单独的细胞核。最后,膜出现,标志两个新细胞产生了。而这个分裂过程只涉及19条染色体。
XY表示雄性,XX表示雌性
通常XY表示雄性,XX表示雌性,这是为什么?
猫体内的19对染色体都各不相同。有些染色体比其他的大,有些在形状上有区别。
一般来说,组成染色体对的染色体都是匹配的,无论是大小还是形状。
这是因为每条染色体在体细胞中出现2次,而且它们是同源的。
除了上述18对染色体之外,其中有一对染色体是不同的。最明显之处是它们的大小,一条是中等大小的染色体,另一条则很小。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不平衡仅限于雄性,我们可以从雄性动物身上找到线索。
通过观察发现,雌性动物有10对中小型的染色体对,而雄性动物有9对中小型染色体对外加一对大小不等的染色体对。可以推断出,这个大小不等的染色体对与动物的性别有关。事实上,它们就是性染色体,这对染色体显得与众不同。
所以,为了将性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区分开,将所有普通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性染色体被进一步区分为中等大小的X染色体和较小的Y染色体。又因为Y染色体只有雄性动物携带,所以也被称作雄性染色体。因此,当用符号表示两性的性染色体组成的时候,通常雄性被写作XY,雌性被写作XX。
在雌性动物体内,性染色体对是一对相同的染色体,生殖细胞不存在差异。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XX排列在一起,以普通方式分开。此时这两套染色体中哪套进入到卵细胞核内并不重要,因为结果都是一样的:卵子内必然会携带X染色体。当卵子和精子结合时,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取决于精子,因为卵子提供一个X染色体,而精子可以提供X染色体或者Y染色体。两种精子数量相同,所以在受精过程中可以产生两种性别的个体:一种含有XX染色体,将发育为雌性;另一种含有XY染色体,将发育为雄性。染色单体分离以及再重组形成不同性别的过程取决于精子的类型。
所以,性别是由X和Y染色体决定的,雄性为XY,雌性为XX。雄性产生X和Y染色体,而雌性只产生X染色体。它们随机结合,理论上在后代中雄性和雄性的比例应该为1:1。这又意味着后代的性别是由雄性动物决定的,也是由受精过程决定。胚胎的XY染色体和XX染色体构成决定了发育中的性器官是雄性还是雌性。
关于染色体
●性别最初由个体体内的XY或XX染色体决定。
●比如有一种不常见的异常现象—单侧隐睾或双侧隐睾,睾丸下降到阴囊中。由于一个睾丸下降(单侧隐睾)的公猫通常可育,并且可以同时繁殖出公猫和母猫,这说明公猫体内的XY染色体并没有受损。
●玳瑁公猫的染色体异常中最简单的情况是体内多出一条X染色体,形成了XXY染色体。这种异常的结构可能因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错误或受精之后的有丝分裂错误所造成。个体细胞多了一条额外的X染色体。虽然XXY染色体可以发育成一只从外部看起来正常的公猫,但是这种猫通常是不育的。
●Y染色体拥有很强的雄性诱导作用,所以体内含有Y染色体的个体会发育为雄性。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个体体内细胞只含有一个X染色体,通常写成XO。这些个体是雌性,可以生存,但是也是不育的。它们通常无法进入发情期。这种异常个体外表有明显异常。
总之,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在染色体组型中有一对特殊的性染色体是决定性别的基础。
参考资料/资料来源:
《Robinson's Genetics for Cat Breeders and Veterinarians》
J.Shartwell,Breedder/Exhibitor,Tony Morace,ACFA allbreed judge,updated by L.Shelton,co-author.
Health-http://ourworld.compuserve.com homepages/GCCF_CATS/health/htm
PKD Statistics-http://www.indyweb.net/~lucky/Stats.html Winn Feline Foundation,The-http://www.winnfelinehealt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