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发(2022.3.青岛)
随着人们对预防医学即“治未病”的日益明确认知和重视,以及对中药针灸“治未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尤其是针灸以其独特的防治特点在“治未病”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位置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恰恰与我们现在倡导和重视的预防医学相同理相同步。
针灸“治未病”的四类常见应用
1
预防慢支、哮喘
治则:宣肺通气,止咳化痰。
选穴:肺俞、脾俞、膏肓俞、肾俞、天突、定喘、尺泽。
操作:在肺俞、脾俞、膏肓俞、肾俞常采用温和灸,在天突、定喘常采用穴位贴敷或针刺,其余穴可采用针刺(指压、按揉法亦可)。
穴位定位: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膏盲俞: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定喘:在项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缘中点(大椎穴),旁开0.5寸处。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2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养心安神。
选穴:百会、内关、神门、通里、三阴交、心俞、足三里。
操作:在百会、心俞、足三里、三阴交采用穴位温和灸,其余穴可采用针刺(指压、按揉法亦可)。
穴位定位:
百会:在背部,腰椎与荐椎之间的中心点(腰荐结合部)。
内关:在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通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3
预防消化系统疾病
治则: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选穴:中脘、建里、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
操作:均可采用穴位针刺或温和灸。
穴位定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建里: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
抗疲劳,调整亚健康
治则:疏肝理脾,补益心肾,健脑养神,消除疲劳。
选穴:百会、印堂、神门、内关、太溪、太冲、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在百会、三阴交、足三里采用穴位针刺或温和灸,其余穴可采用针刺(指压、按揉法亦可)。
穴位定位:
百会:在背部,腰椎与荐椎之间的中心点(腰荐结合部)。
印堂:额部两眉中间。
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屈肌腱之间。
太溪: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太冲:在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常用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针对背部穴位(如肝俞、肾俞等)可采用压揉,所选每穴按揉N分钟,以局部紧至松为度。腹部和四肢穴位也是按摩点揉的常用部位。
2. 灸法
采用艾条灸、艾柱灸、艾灸盒等常规灸法施灸,每穴每次3-5分钟,以局部潮红、有温热感为度。
3.理疗
动物理疗方法很多,临床最常用的有电动按摩仪、特殊电磁波治疗
仪(TDP)、激光治疗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