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波奇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大火整整燃烧了10天,造成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泄露和核辐射事故。当地约11.6万人被紧急撤离,核电站附近大约4200平方公里的区域变成了无人区,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禁区(CEZ)。
(图源网络)
近日,美国的科学家从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内的116只流浪狗身上采集血液样本,发现两个种群在基因上与周边狗存在显著差异,已适应长期暴露于有毒环境。
也就是说,这些流浪狗展现了出对辐射、重金属和污染的免疫力。
(图源网络@潇湘晨报)
其实,这些年来切尔诺贝利确实是“无人区”,但却逐渐变成了动植物的乐土。在经历了最初的核辐射打击后,当地生态逐渐恢复了生机。这里生活着不少动植物,大到狼、狗、猫,小到各类微生物都有,它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态链。
据估计,在切尔诺贝利禁区就生活着约900只流浪狗,其中许多是当年紧急疏散时被留下的宠物后代。
(图源网络@潇湘晨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健康科学家克莱曼(Norman J. Kleiman)带领一组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活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如何影响狗的基因,因为污染或破坏栖息地的灾难,会迫使野生动物适应不利的环境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些小狗的DNA中有近400个“异常基因座”或基因组位置。进一步的研究指出,这些基因“可能与暴露于核电厂环境污染有关”。
(图源网络)
换句话说,狗受到污染的环境导致它们的一些基因发生了变异,其中一些将遗传给下一代,最终促使它们适应恶劣的环境。
此外,突变狼和东部树蛙也展现出对有毒环境的适应力。
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狗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机制,也为研究长期暴露于多重环境危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线索。科学家希望这些研究能加深对环境危害影响人类的理解,并探索减轻健康风险的方法。
(图源网络)
希望终有一天,人类可以找到方法,在环境遭到严重和持续性破坏的地区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