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目录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为了适应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对农林牧渔类专业目录进行了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形成了定位清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农业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目录突出体现了服务农业科技革命和装备支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要求、农村改革新要求、农业绿色发展新理念和农业产业与专业的衔接。修订后,农林牧渔类专业目录设置中职专业31个、高职专科专业48个、高职本科专业13个。
现行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设置农林牧渔类专业53个,现行中职专业目录中设置农业类专业34个,两目录均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依据,对接产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创业。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发展,在数字化经济的引领下,新技术、新职业不断涌现,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职业教育必须对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升级,才能实现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步升级。同时,由于未设置农业类高职本科专业,严重阻碍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专业目录进行一体化设计,梳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间的层次定位和接续关系,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2020年8月,教育部启动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目录》)农林牧渔类专业应运而生。《目录》中农林牧渔类专业立足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主动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全面分析了农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职业,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形成了定位清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农业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以此为依据开展专业教学,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三农”发展目标提供人才支撑。
一、研制依据: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更为专业目录调整提供了强力支撑。乡村振兴急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和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围绕农林牧渔类产业需求,目录设置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现代农业技术”“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体现了《目录》的前瞻性。 (二)支撑生态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涉农职业院校承担着保障生态安全的重任。农林牧渔类专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设置并优化了“生态农业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循环农业与再生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专业,注重生态发展优先。 (三)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遥感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着传统农业逐步走向智慧、绿色、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目录》农林牧渔类专业紧跟科技进步,致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设置了“智慧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智慧林业技术”“畜禽智能化养殖”等专业,强化了现代农业的数字化改造,提升了原有专业的数字化内涵。 (四)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强化现代农业的数字化改造等。农林牧渔类专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设置并优化了“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作物生产与品质改良”“现代畜牧”等专业,为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变革,培育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研制分析:践行产教科融合新理念,构建现代农业职教新体系 (一)总体分析 修订后,《目录》设置了农业职业教育中职专业31个、高职专科专业48个、高职本科专业13个。其中,中职原设专业34个,保留15个,更名14个,合并2个,新增1个,撤销3个;高职专科原设专业53个,保留21个,更名17个,合并12个,新增4个,撤销1个;高职本科原未设置本科专业,新增13个,见表1。 (二)专业类分析 中职原专业目录按专业类、专业设置2级目录框架,修(制)订后与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统一体例框架,由2级调整为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3级框架。修(制)订后农林牧渔类共设置31个专业,其中,农业类19个专业、林业类5个专业、畜牧业类4个专业、渔业类3个专业。调整专业(含新增、更名、合并、撤销、归属调整、拆分,下同)21个,保留专业15个,调整比例61.8%,如图1所示。 高职专科:设置农业类专业20个,原设有20个,保留9个,新增1个,调整比例为60.0%;设置林业专业13个,原设有13个,保留3个,新增2个,调整比例为92.3%;设置畜牧业类专业11个,原设有15个,保留5个,新增1个,调整比例为73.3%;设置渔业类专业4个,原设有5个,保留4个,调整比例为20.0%,如图2所示。 (三)匹配性分析 1.规范专业名称 农业职业教育的中职主要是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高职专科主要是面向农业农村生产和经营一线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本科主要是面向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目录》中大多数专业均以“XX技术”为名,并对应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规范专业名称用词,一是体现科学、准确、无歧义,二是能直接反映专业内涵。其中,“生产”一般用于中职专业,如“种子生产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等,“经营”或“管理”一般用于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专业,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等。 2.明确专业归属 按照最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统计分类,确定专业归属。如依据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山水林湖田草”大格局,将高职专科的“草业技术”专业的归属由畜牧业类调整至林业类,而“农村电子商务”归入财经商贸大类。 3.对接产业升级 《目录》的专业改造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数字化、信息化元素,如“智慧林业技术”“智慧农业技术”“畜禽智能化养殖”等,在更新名称的同时配套专业内涵的升级与数字化改造。 优化和充实专业,根据产业新变化,通过调整、合并现行专业,增设新兴专业,超前规划可预见的专业,如将“农业经济管理”“畜牧业经济管理”“渔业经济管理”合并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增设“饲草生产技术”“花卉生产与花艺”“现代畜牧”等专业。撤销了口径小、就业面窄、专业布点较少且过时的专业,如“农业与农村用水”“农村土地纠纷调解”等专业。 (四)达成了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一体化设计的总体目标 2021年新颁布的《目录》不是单纯的目录调整,而是以调整为基础的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目录》在充分践行产教科融合的新理念下,全面梳理了“四新”要求,对接科技进步、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紧盯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职业、新岗位,致力于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目录》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目录》以现行高职专科目录框架为基础,上下贯通;在2019年中职《目录》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职目录;增设高职本科专业,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优先增设成熟且面广的专业,严控规模。经过一体化设计和系统梳理,明晰了农业职业教育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新增设的13个高职本科专业打通了农业职业教育学生可持续成长的通道。 三、特点与亮点:践行“三农”发展新要求,支撑人才培养高质量 (一)服务农业科技革命和装备支撑 1.新科技加速农业转型升级 “智慧农业技术”“畜禽智能化养殖”“现代畜牧”“智慧林业技术”等专业对接“四新”要求,对专业进行数字化升级与改造,推动了农业新科技的运用。如“畜禽智能化养殖”专业,集成创新养殖场智能感知控制系统、智能养殖机器人、电子饲喂站、自动供料系统+智能饲喂器、自动化粪污处理系统等高端技术产品,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软硬件为一体,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智能化系统化的现代畜牧生产技术。 2.新装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农业机器人、农用无人机、农机自动导航、农业物联网等现代农业高端装备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对应设置“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等专业,培养的人才需具备农业物联网构建、智能装备操控、现代农业装备应用与维护等数字化操作能力。 (二)体现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要求 1.保障粮食安全,牢牢端住饭碗 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目录》贯彻落实“三品一标”要求,确保粮食生产稳产和增产。在粮食生产中,种子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业优良品种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卡脖子”工具和摇钱树,为突破瓶颈,必须优化专业设置,培养种业专门人才。如,中职的“种子生产技术”专业、高职专科的“种子生产与经营”、高职本科的“现代种业技术”专业,培养从事种苗培育、种子生产、种子经营、种业技术推广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作物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植物保护”等专业能培养从事农作物生产与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农业新技术推广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人才保障。 2.保障畜禽产品安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一方面“非洲猪瘟”“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爆发,严重影响了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为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安全、绿色”动物性食品需求,必须高度重视动物疫情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建立健全高效运行的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等。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设置与改造,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紧跟产业发展,在专业内涵上对动物疫情监测、动物疫病防控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和提升。 (三)体现农村改革新要求 1.助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设置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壮大,培养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现代农民。 2.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本质上都是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的高级结合方式,而起主导作用的是农业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专业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培养数以百万计的懂技术、会经营,更有“三农”情怀的、能够从事村务管理、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农业企业管理的高素质“三农”管理人才。 3.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缺口将达350万人。“农村电子商务”专业立足于培养掌握网络营销技能和现代电子商务技术的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着力于农产品网上交易、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等,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突出农业绿色发展新理念 1.支持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 《目录》设置的“循环农业与再生资源利用”专业,培养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农业开发等工作的人才,促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等的循环利用,推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减少污染。设置的“生态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专业,培养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农村及农业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生产、绿色食品认证等工作的人才,引导现代农业绿色健康发展。 2.突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目录》设置的“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专业,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利用。设置的“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专业,以森林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融入旅游、休闲、医疗、度假、娱乐、运动、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养生养老需求,突破原有的旅游模式,引导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支持生态发展与生物安全 《目录》设置的“现代畜牧”“畜牧兽医”“畜禽生产技术”等专业通过升级和改造,形成种养结合、农牧配套的模式,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动物医学”“水生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等专业,立足于动物疫病防控和兽医管理,通过动物疫病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用药安全等技术手段,构建规范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减少动物疫病发生,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五)注重农业产业与专业的一体化设计与衔接 1.不同办学层次一体化设计 中职是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高职专科是职业教育的中级阶段,高职本科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有机衔接农林牧渔大类专业不同层次需求,《目录》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并坚持标准不放松。 《目录》构建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了职业教育学生可持续成长的通道。如:在农业类专业中,中职的“种子生产技术”,对应高职专科的“种子生产与经营”,接续高职本科的“现代种业技术”;在林业类专业中,中职的“林业生产技术”,对应高职专科的“林业技术”,接续高职本科的“智慧林业技术”;在畜牧业类专业中,中职的“畜禽生产技术”,对应高职专科的“畜禽智能化养殖”,接续高职本科的“现代畜牧”;在渔业类专业中,中职的“淡水养殖”,对应高职专科的“水产养殖技术”,接续高职本科的“现代水产养殖技术”(表2)。 2.专业内涵一体化设计 现代农业发展催生了新职业,如农业经理人、无人机驾驶员等,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也从“单一技能型”转向“复合型”,农业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也要求专业内涵要无缝对接人才需求。 《目录》在研制过程中,构筑了“新名称,新内涵,新课程”的一体化体系,全面梳理和分析新专业内涵、就业面向和职业能力要求、专业课程体系,在内涵上实现了专业与产业、专业与行业企业、专业与就业创业的紧密对接,有效引导考生选择专业和把握就业方向,也为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提供重要参考。如,高职专科“木材加工技术”专业所在产业,智能化制造推动了全屋定制化集成,木业产品加工呈现“设计+产品+服务+智造”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发展新趋势。新专业主动适应产业的转型,升级专业内涵,新增扩展课程内容,将人工智能、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先进设计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新增木制品智能生产技术、木业产品结构与智能设计等核心课程,提升数字化职业能力,培养从事家具设计与制造、木制品设计与制造、人造板生产技术与工艺管理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涉农职业院校肩负着重任和使命,面对机遇和挑战,要紧跟国家战略目标,不断优化农业类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内涵,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三农”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步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精准服务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