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以工匠精神为文化核心的优秀企业,韧性极强,企业管理层拥有自我革新的非凡勇气,更验证了掌舵者在产业变革浪潮中所需要的一切:基础内功、格局观,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战略决断能力。当这样的企业自上而下主动开启一场“触及灵魂”的管理变革,精益工具就能在其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高瓴DVC」Vol.3,本期探讨的话题,是通过精益管理,帮助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身处高度依赖资源的传统制造业,面对着超过5000人的员工,以及效率并不高的生产线——同一条生产线,自己的企业所需要的人力是海外同行的六倍。向客户的交付也时常难以准时、缺乏安全保证。外部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产业变革大趋势下,生产成本在不断上涨,产品利润率却已经被压缩到不能更低。曾经的竞争对手们,正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被时代加速抛下。“到2020年,全国同行业企业将减少50%以上。”行业协会这样预测3年后的大趋势。时间倒回到2017年初,当这位企业家回忆起与高瓴DVC团队相遇前的一刻,“危机感”这个词被重复了三遍。他试图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却频频在生产一线受阻,无法推行。事实上,在产业变革的一线,这不仅仅是一位企业家的困境,也折射了许多实体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共同难题。如果跟随这家企业开启变革的视野,我们能见证一场关于深度价值创造的化学反应。从一开始,摆在这位企业家面前的道路就很清晰:摆脱高度依赖资源的制造模式和传统管理,打造自己的内生核心竞争力。这家在上个世纪工业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刚刚完成从家族到现代化管理企业、从传统铸造企业到精密智造企业的双重转型,位居行业前列。然而,立在浪头,掌舵者更多看到的,却是触手可及的天花板。2017年,在一场供应商大会上,高瓴DVC团队关于现代化精益管理工具的介绍,让这位企业家意识到,自己也许找到了最得心应手的工具。简单说,精益管理是能简单、快速、持续地提高效率、品质的方法,其核心是减少浪费、小步迭代。开启精益变革的第一步,是确认企业管理层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自上而下的变革。收到企业家邀请后,经过长达半年的沟通,高瓴DVC团队发现,这是一家以工匠精神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优秀企业,韧性极强,企业管理层自我革新的非凡勇气,更验证了掌舵者在产业变革浪潮中所需要的一切:基础内功、格局观,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战略决断能力。
随后的四年间,我们的专业团队深入生产一线,以精益管理工具,帮助企业重新梳理和构建价值链体系,开启了 “精益变革”。首先要解决的紧迫问题是,利润率为什么低?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详细诊断后,团队发现,利润率低只是表象,来自多方因素层层叠加。比如安全状况差、品质不良、交付不好、采购成本高昂等,都是造成这家公司“利润率不高”的整体原因,需要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案:1)品质不良:企业的安全状况很差,生产线的品质不良,二者共同造成了利润损失。解决方法:自上而下推行品质改善周。由精益管理教练主导,负责人与一线员工全员参与其中,共同寻找品质不良的根本原因,制定有效对策,使品质稳定提高并保持。2)交付不好:此前,由于产品的交付时常难以准时,所以最后往往不得不选择最昂贵而快速的物流运输方式,导致了成本高企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是生产计划安排、换产时间长及设备故障停机综合导致的。解决方法:对生产线进行整体梳理,优化产线排布方式,提升设备、人员的利用效率。对于那些因设备故障引起的非计划停机,一线工人集体参与改善,运用价值流分析、可视化管理、日常管理、及日计划排程会的综合方法,合理按客户需求的交期安排生产计划,满足客户的要求。三年推行过后,2021年,在品质、交付和效率三个关键维度上,一位副总裁和我们分享了精益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改善效果:品质:客诉次数下降了 11% ~ 30%;内部报废ppm 下降了 35% ~ 91%(三个不同业务);对价值链进行持续改善后,低利润的问题也已迎刃而解。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功上市,年报显示,2017年至2020年,公司的总利润已经实现翻倍,净利率则从7%涨到了12.5%。2020年,受疫情影响,集团整体收入虽然下降,但利润仍保持上升。事实上,任何一场变革的落地,都远远不止于一个痛点的解决,背后是一整套系统工程。精益转变亦是如此,在我们看来,比起在帮助下学会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打造学习型组织,培养出自己的精益人才,形成自己可持续改善、发展的能力。所以,高瓴与企业一起进行深度价值创造探索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赋能终端、上下同欲、成事在人这几个大原则。比如说,在如上企业的精益探索中,总裁亲自担任精益项目实践负责人,确立了三个大原则,向全体员工公布:1)不算旧账。在变革过程中,鼓励参与精益管理实践的一线同事尽可能发现问题,对于发现的历史问题和漏洞,不算旧账。避免员工因为害怕担责任而隐瞒信息或者参与度不高。让一线员工集体参与进日常运营和改善,从安全、品质、交货、成本的维度建立起目视化管理体系,每日关注相关运营情况并向上反馈,建立起能让问题暴露出来的日常企业文化,这也是精益改善的关键一步之一。2)失败兜底。精益改善的本质,是不断假设和求证,这不可避免的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性。因此,为了解放员工的手脚、管理者的头脑,需要向员工保证,精益改善过程由公司“失败兜底”,不问责,以此提高创新的成功概率。3)成功奖励。有改善就有奖励,从而建立正向反馈循环,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重塑的关键,是培养、形成一支成建制、熟练运用新技术、适应新场景的人才队伍。用高瓴合伙人、DVC项目负责人李良的话来说,“打造一套最好的武器,你是给士兵,还是给司令员用?当然是列装一线战斗人员。” 那么,如何真正赋能终端,建立起对工具和方法的真正认同?依靠的,还是企业家们成事在人的决心、不断反馈和迭代的耐心,以及好机制。正如一位一线生产工人和我们分享的,自己亲身参与精益管理转型4年来,心路上经历了震惊--迷茫--逃避--应付--接受--内化的一整趟过山车。而对创始人来说,思路也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以前我们更关注如何解决当下问题,现在更注重打造一套可以复制、可以输出的系统。不仅是当下完成改善目标,我更希望看到,它能给我们的体系带来什么?所以,大多数企业认为精益管理只适用于生产制造,我们的案例验证了,精益管理也可以运用到研发、采购、销售、甚至财务,当产销研联动起来,形成独有的文化,给企业带来的成长空间是巨大的。”依据企业所处的领域、行业、地域、及区域的文化差异,精益转变的导入及展开也是各有不同。即,每个企业都有其不同的精益旅程。 比如说,一家零售公司在与我们的沟通中提到,他们的一款国际货品供应链库存积压特别多,原因是国际物流复杂而漫长,所有原材料都需要提前8个月预测并下单,精确程度自然很低。在对整个国际供应链的下单流程梳理中,高瓴DVC团队发现,仅“下订单”这个环节,这家企业就需要来自14个部门的14个负责人签字后才能完成,流程长达35-45天。但如果再追问,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签字?到底解决什么问题?在审批流程中,哪些是业务和品质需求推动的必要环节,哪些是所谓“推卸责任”的无关环节?……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需要识别,审批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减少什么风险。梳理完成后,仅在下单环节经过优化后,时间就可以减少超过50%,流程也大大缩短。这个名为“价值流”梳理的工具,正是高瓴DVC 团队能够为企业提供的诸多工具之一。当然,需要提醒的是,精益的本质不是一次完美到位,而是小规模快速迭代,形成一整套机制和方法论,甚至认知模式。正如一位一线工厂的班组长告诉我们的,“如果三年前问我,这些工具有用吗?我可能会糊弄你几句。但对现在的我们而言,精益是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语言、统一的工具”。回到文章一开头,那位企业家所面临的小难题。4年过去,摆在桌上的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去?”难题还在,只是换了一批: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实现更多增长可能?如何将已经逐步稳固的精益管理方法,沉淀为一套可复制、可迁移的方法论,对外输出给生态?身处重资源依赖的制造业,如何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减少碳排放,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精益变革是彻底抛弃传统认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企业新的文化。长期专注于一线,使得很多企业容易在既有思路上陷入瓶颈,而引入恰当的工具和外部力量,或许就能成为破局的关键。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企业普遍面临持续创新和转型升级的诉求。短期和长期因素的叠加之下,不断锻造、丰富自己的武器库,从而可以与企业家和创业者不断拥抱变化、共同参与价值创造的过程,也成为对新一代创新型产业投资机构的基本要求。而对高瓴DVC团队而言,更深刻地拥抱产业变革,发现那些不断疯狂创造价值的、具有伟大格局观的企业和企业家,为“锦”添上“花”,则是将持续探索的长期命题。
“DVC”是高瓴与众多企业伙伴一起,长期摸索出的一套“深度价值创造”(Deep Value Creation)模式,其本质是在企业家主导下,以企业为主体,辅以创新工具、创新理念而进行的核心竞争力重塑。
不同于一般而言的投后服务,高瓴“DVC”模式背后是一支超过二百人,包括数字化、精益管理、组织人才等多个专业序列团队,是一套前沿创新的实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