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光临维宠宠物导航网!

维宠宠物导航网

153-2012-0258

Data base
数据库+

报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报告

谨防“植物药思维”成中药发展“致命伤”

2021-06-02 1058 返回列表
不久前,中医药抗疫“三方”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中药注册分类改革后首次按“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审评审批的品种。

根据权威解读,这一新的中药审评审批体系,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淡化了原注册分类管理中“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含量要求,不再仅以物质基础作为划分注册类别的依据,而是支持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评价中药的有效性。

政策层面的这一变化,让著名中医、同仁堂名医馆馆长关庆维感到些许欣慰。“这体现了政策监管层开始切实重视中医药自身独特规律,是监管部门在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正确方向上,迈出了积极而重要的一步。”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他如此表示。

关庆维指出,长期以来,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大众层面不少人只从有效成分、营养学角度看待中医药;而在专业人群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试图以化学药、植物药思维约束、替代甚至“改造”中医思维

“这一情形目前虽有所改善,但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扭转,要谨防‘植物药’思维可能对中药乃至整个中医药发展造成‘致命伤’。”关庆维强调说,“相信政策监管部门不会止步于此,会进一步加大力度并长期坚持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真正建立、完善遵循中医药独特规律、能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政策体系。”

以下为访谈内容实录。

《经济参考报》记者:有效成分、物质含量这些概念,和中医药有什么样的关系?


关庆维:先问你们一个问题。我左手拿块姜,右手拿根扁豆,它们是中药吗?


《经济参考报》记者:这还真不好说。

关庆维:不好说就对了。中医有“药食同源”理论,同样吃进肚子的东西,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应用,即使是普通食材,也是中药。但如果从里边提取有效成分去应用,就不是中药,而是天然植物药了。虽然叫天然植物药,但是经过化学的方法分离出来的分子结构本身应该属于化学药物。中医药包涵很多生命可以实证的感受,而科研却验证不了。中医药学与“天然植物药学”不是一个理论体系,价值观、方法论有本质的不同。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得出的中药科研成果,无法应用于中医的辨证理论体系当中,所以不能称其为中药。

可惜的是,现代人普遍不懂食性更不懂药性,习惯了吃东西只看物质成分,不懂也不顾寒热温凉这些食“性”或药“性”。猕猴桃里含维生素C多,但不是缺维C的人都能吃猕猴桃,因为猕猴桃寒性较大,胃寒的人吃了可能肠胃就会有问题。如果有哪位“名家”说吃姜养生,不少人中午就开始泡姜茶喝。一些胃热脾阳不虚的人,也开始跟风吃姜,吃完就上火难受。

这种把“食性”“药性”剥离的思维方式,导致很多人不仅没有补充到营养,反而损害了健康。

《经济参考报》记者:是不是可以说,只依靠微观物质基础,来指导人们调理身体的做法,在很多时候并不对?


关庆维:的确如此。事实上,中药不是特别讲有效成分、物质含量,而是更重视“药性”。食性有寒热温凉四性,药性也一样,同时还包括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一些性能。


举个例子,从长白山取一棵山参,山参里有两粒种子,把其中一粒种子种在长白山,另一粒种在海南岛。多年后长出来的这两棵参,虽然遗传基因一样,用现代生物学方法研究其物质成分没多大区别,但药性差异却不小。因为不同气候地理环境下,这两棵参所包含的能量信息是不一样的。

再如,国内种的花旗参,跟加拿大的花旗参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国内花旗参中的所谓有效成分更高,但吃国内的花旗参容易上火,吃加拿大的不易上火。

中药的寒热温凉、升降沉浮、性味归经等形而上的东西,通过试管、培养基、动物实验等现有研究手段,是研究不了的。把干姜扔到试管里再怎么使劲摇,也摇不出来它是不是温性的。中药药性在现有的药物研究体系当中,是缺位的。

药性的种种作用,是在人的生命中体验到的,是真实的发生,而不是培养基里对于细菌、病毒、微生物的抵抗和杀灭作用。而基于后者去判断中药有没有疗效,这是西药治病的逻辑,中医中药治病不是这样。

因为人的体质、经络走向、气血循行的道路、生活习惯、性格、情感、意志与动物有着天壤之别,中药治病不仅针对人的独特的生理与性情,还考虑到人的形神与社会、自然是整体互动的关系。

但让人痛心的是,这么超前的中医药学,却因模仿西医药学的实验而“降维”了,后者不仅把中医药的视野狭隘化了,还通过技术对中医药进行还原化、抽象化研究,使中医药话语权弱化,甚至沦为附庸。

《经济参考报》记者:能否简要说明“只有人的生命才能验证中药的疗效?”


关庆维:中药的疗效,始终是用在活的生命身上,并且在临床操作中进行验证的。所以,物质构成性认知不能取代生命感受性认知,生命医学更不能被“降维”成生物医学。人作为活的生命,与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矿物和动物等的各种中药发生作用,才能产生升降浮沉、寒热温凉等这些功能表现。


所以,中医是一个“生生”医学(第一个“生”是动词),能够通过中药促进生命自然力的增长和调整,从而恢复、提升人的健康水平。中医始终最尊重生命本身的功能,研究随着自然界环境气候变化、人心情变化、人与社会关系变化等的情况下,人作为活的生命的健康变化情况。人本有自愈力,有自我修复的潜能。中医治的不是病,而是帮助身体恢复自在自为的自足状态,充分释放生命的潜能。

中西医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总是扶助人的自愈力;而后者则很大程度上是相反的,过度依赖人工合成化学药物、外科手术等非自然外力替代人的自愈力,强调与疾病对抗、斗争,为了杀死病毒、毒物甚至不惜伤害自愈力。中医强调的是,把握当下时刻人的体质特征和不平衡状态,用中药的偏性去调整人体的偏性来实现生命的中和、阴阳平衡。

《经济参考报》记者:既然如此,为何在现实中,中医中药市场份额远低于西医西药?


关庆维: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人才培养角度看,现在培养出来的、熟悉传统中医药体系的人越来越少了。现行的中药包括成药和饮片质量标准,是用微观控制宏观、看药物有效成分的分子生物学思维方式主导。比如,山茱萸里含多少熊果酸,生芪里含多少黄芪甲苷,人参里含多少人参皂甙等等,依此来确定不同药物的质量和品级。


分子生物学引领的中药科研,遵循的是机械的还原论思想,它的药理药效是西医价值取向研究产生的成果。这样的科研,放弃了天地人的整体恒动观,放弃了辨证施治思想,忽视了自然、社会、生命整体形而上的有机动态联系,丢掉了中医文化的主体意识,不利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在实践中,用微观指标去控制整个中药质量的后果,就是因为所谓“有效成分”不合格,不少优秀的药材就不能用于中药生产。而那些在中药学家看来不太道地的药材,一测定发现微观成分“合格”甚至“优秀”,就用它们作为原料生产中药,临床疗效却大打折扣甚至无效。

《经济参考报》记者:中医虽然古老,却并不落后,甚至更超前。其实,我国这次抗击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庆维:这说明,中医经典理论与治疗方法,在当代依然有强大生命力,丝毫不逊色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现代医学。


值得骄傲地说,在去年我国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依据《伤寒论》经方化裁的“清肺排毒汤”治疗了包括重症在内的国内新冠病毒感染者 1262 例,有 1253 例出院,总有效率达 99.28%。另有国外顶级期刊收录的临床研究表明,在纳入的 8939 例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使用“清肺排毒汤”进行治疗的新冠病死率是 1.2%,而未使用该汤药的病死率为 4.8%。使用该方的新冠病死率也同样低于美国的 1.8%。该汤药方完全基于中医自身体系在临床中加以运用,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见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医药,至今在维护人类健康,与全新、未知疾病的斗争中,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参考报》记者:您从事中医临床三四十年,在如此漫长的中医生涯中,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关庆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认识到,中医是形而上的生命之道,是以道驭术,形而上统驭形而下,宏观统领微观,并不局限于形而下的有形之物的研究,所以微观很难决定宏观,因为微观研究结果对中医中药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少之又少,且不利于中医思维的习成,造成中医用药的认知障碍。不少中医被西医化,不能用中医思维去看病,疗效差了很多,原因正在于此,非常令人惋惜。中医是讲生命关系的,中医使人与中药这两个自然的生命体发生“合象”,以此来恢复并提升健康水平,不是在动物身上、在试管中的局部机制研究所能够诠释的。


中医中药是一个多么绿色、多么优秀的医学体系啊!中药源于自然,煮一煮吃了以后又还于自然,对自然一点破坏都没有。当中药的偏性不适合我们人体的时候,就有各种炮制方法把偏性给纠正过来,使之更符合治疗所需。毫不夸张地说,中药炮制学是中华民族卓越智慧的结晶。

《经济参考报》记者:您认为,怎样才能更有效发挥中医中药的独特作用和价值,真正造福人的健康?


关庆维:从中药发展来看,首先要重视人才培养。应当培养中医药人的中医思维,让他们用中药性味而不是化学成分去治病、鉴定中药质量。过去的老药工,一拿到药材就知道是哪儿产的,几月份产的;一闻味儿就知道药性达到什么程度;拿起药在手里一攥,听声音就知道是入什么经的药。现在这样能进行感观鉴别的专家还有多少?


其次,要有更多符合中医药规律的好政策,给中药切实有效的帮助。比如,过去有很多特别好的儿童中药,治小儿咳嗽、哮喘、积食等等,基本上几毛钱就解决问题了。可惜就是因为便宜、不赚钱,药厂不生产了,优秀的中药反而被“逆淘汰”了!

道地药材的选种、育种、种植、采摘、炮制加工等等,都要按照中药自身的规矩来,讲产地,讲物候,讲炮制。不能有“植物药思维”。

要让越来越多真正经临床验证过的中医成果,像中医药抗疫“三方”那样,转化成中药新药,转化成能造福更多患者的生产力。比如,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研究出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有效率、治愈率很好,但想转化成中成药去申请新药批号时,却因无法在小白鼠身上制造出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模型,拿不出动物实验结果,中成药批号至今遥遥无期……

最后,大众的科普教育同样不能忽视,应正本清源,把原汁原味的中医药文化精华,以恰当、有效的形式传播给社会大众。在这一方面,监管部门应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中医药人自身更责无旁贷!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10

二维码
维宠宠物导航网 电话:153-2012-0258 电话:155-0222-3953 邮箱:594036387@qq.com 地址:天津滨海新区烟台道15号办公楼5-506室

天津维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9 Inc.

 津ICP备19008835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