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RI成像中,摆位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合理、人性化的摆位不但可以获得优异的MRI图像质量,还可以避免相关伪影的产生。本节主要分享哪些伪影可以通过合理的摆位来避免。
在大家的印象中如扫描部位未放置于线圈的中心位置,无非就是信噪比低,压脂不均等情况,但其表现不仅仅如此,还可表现为图△,外周信号伪影。也可理解为扫描FOV与选择的线圈单元范围不匹配造成的伪影。
同样,使用大线圈扫描较小部位或偏中心扫描时,如扫描部位未放置于线圈接受单元的中心位置时易产生该伪影,图△。
在摆位时应注意“三中心”即线圈的中心、主磁场中心及扫描部位中心的位置,这里的中心包括前后、左右及上下的中心位置。
在两磁化率相差较大组织的交界面,常会产生磁化率(磁敏感)伪影,如空气/组织、空气/骨、肺/肝脏等界面。常表现为MRI图像的压脂不均、图像的失真和几何变形等,图△。
虽然对于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导致的伪影很难通过摆位策略来改善其伪影,但对于人体外部组织结构导致的伪影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摆位及相应的处理来改善其伪影的。
在踝关节扫描时,常会发现内外踝压脂不均的现象,易被误诊为水肿信号,图△。在摆位时可采用相应的填充物(沙袋、米袋、海绵垫等)填充于内外踝与线圈的空隙间,可以有效的改善其伪影的发生。
这种在摆位时使用填充物来改善相应伪影的方法还常被用于颈部、乳腺、关节、臂丛等部位的扫描中。
同样,这样的伪影在足部扫描中较多见(红圈),如使用相应的填充物包裹于相应部位或改变扫描体位(摆位时采用足“踩”于线圈,使足紧贴于线圈的方式)能明显改善(红箭)其伪影。
如需要交叉定位的部位,在摆位时就应考虑到这一点,使其体位能尽量减少定位线间的交叉。如常见的腰椎扫描,在横轴位的椎间盘扫描时,定位线间的交叉定位很容易产生交叉伪影,图△。
在摆位时使用三角垫让膝部处于屈曲状态时,腰椎的曲度相对会变直,可有效避免组与组椎间盘间定位线间的交叉,从而减轻交叉伪影,图△。同时,在膝部使用三角垫让膝部处于屈曲状态能减轻肌肉张力,可以有效的减轻疼痛,能让受检者保证长时间的扫描,减轻运动伪影。如你的CT对于椎间盘扫描还在采用分组扫描模式的话,此方法可以极大的减少扫描时间(机架不用倾斜太大的角度)。
在MRI扫描中,如获得图像质量较差,并非都是受检者配合不佳造成的,如门控放置不当造成的伪影(图A)。
对于需要采用感应装置采集信号的序列,在摆位时应注意相关感应装置的放置。如呼吸门控放置不当,很难得到准确、稳定的生理信号,图△。呼吸门控装置应放置于呼吸幅度明显、稳定、不易受线圈压迫、受其他因素干扰小的位置。
运动伪影是MRI检查中最常见的伪影,对于轻微的运动可在摆位时使用沙袋压迫的方式加以改善,图△。同样,盆腔扫描中使用沙袋适度的压迫也可减轻其运动伪影。
腹部扫描,在摆位时受检者双手未上举,使用并行采集时产生的类似卷褶伪影,图△。扫描腹部时建议双手上举至头顶,但应避免构成环状结构,如不能上举的应尽量远离身体两侧。
在摆位过程中,如果目标肌腱和主磁场的夹角接近55°,则肌腱的局部会在T1WI和PDWI上表现为高信号的魔角效应,该伪影的存在可能会与病理情况相混淆,引起对MRI信号的误解读。
在摆位时应尽量避免目标部位与主磁场呈50°-60°夹角,如膝关节、跟腱的扫描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魔角效应的产生。
在MRI成像的所有环节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摆位环节,但恰恰是这个被忽视的环节对MRI的图像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合理的摆位不仅能让受检者处于舒适、轻松的状态,而且能够避免很多伪影的产生。
这里的摆位不仅仅只局限于受检者体位摆放的问题,还包括在摆位的过程中与受检者相应的沟通交流,如完成整个检查需要多长时间;告知整个检查过程中需要制动;检查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噪声;检查中是否需要受检者互动等相关信息,这样才能让受检者提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不管是规范化的摆位还是个性化的摆位都是为了能让受检者在轻松、舒适的状态下顺利地完成整个MRI检查,并获得优异的MRI图像。
附录及参考文献: 三中心:线圈单元中心、扫描部位中心及主磁场中心。 张英魁,黎丽,李金锋.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原理及其应用[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21.杨正汉, 冯逢, 王霄英. 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6, 50(010):724-739. B.Kastler. 深入了解MRI基础[M].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