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4日,在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任明明教授团队成功为一例34岁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实施了介入治疗,DSA引导下顺利植入了一枚氧化膜单铆PDA封堵器(由乐普医疗旗下的上海形状记忆公司研制)。该例手术的顺利开展掀开了氧化膜单铆PDA封堵器在广东省动脉导管未闭诊疗领域的新篇章!术后,任明明教授针对该例手术过程进行了全面剖析,希望对氧化膜单铆PDA封堵器在国内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经验,更好地造福广大患者。
患者女性,34岁。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动脉导管未闭(漏斗型),大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肺动脉端内径约4.5 mm,主动脉端内径约8.0 mm;主肺动脉内径增宽(29 mm);左室增大;三尖瓣少量反流。
综合上述评估结果,这是一例具有复杂解剖结构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除此之外,该例患者同时合并有肺动脉高压,但肺动脉压力仅55-58 mmHg,经多学科讨论后,决定为其实施介入治疗,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在众多封堵器产品中,考虑到氧化膜单铆PDA封堵器自身具备的种种优势,可为患者带来良好的远期预后,最终决定为其植入该款PDA封堵器。
在多学科团队的一致协作下,术中经股静脉入路,成功送入导引导丝建立工作路径,随后于动脉导管未闭处置入12 mm氧化膜单铆PDA封堵器。术后造影复查未发现动脉导管水平的左向右分流,完美结束手术;同时,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改善,穿刺点预后良好。
00:08
任明明教授:这是一例34岁的青年女性患者,具有多年高血压病史,且血压常年控制不佳,舒张压(低压)仅30-40 mmHg,脉压差较大,经常反复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在外院检查听诊发现心脏有杂音,心脏超声提示“动脉导管未闭(PDA)”,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心血管外科。临床实践中,本中心通常会采用心脏CT联合心脏彩超的方式进行PDA这类先心病的诊断与评估,一方面在于通过心脏CT,临床医师能够比较客观且清楚地观察到患者动脉导管的形态学特征,另一方面心脏彩超的补充,在帮助术者更加明晰患者解剖特点的同时,还可间接获取动脉导管部位的分流压力等。
结合患者基本情况,我院团队认为刚刚上市的氧化膜单铆PDA封堵器对于患者而言是最好的选择。首先,患者动脉导管直径较大,近主动脉端粗大(约8 mm)、向肺动脉端(约6 mm)逐渐变窄,呈漏斗型,且动脉导管中间存在拐角、肺动脉段存在扩张,而此次应用的氧化膜单铆PDA封堵器十分柔软,具有很好地顺应性,为这一存在拐角的漏斗型PDA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单铆设计的存在可使得主动脉段封堵盘释放后盘面更加平整,进而减少血流动力学受影响程度,有助于避免因主动脉血流受影响而带来的全身性损伤。此外,本例患者属于易过敏体质,对多种药物均有过敏情况,为尽量降低患者可能存在的镍离子过敏风险,氧化膜单铆PDA封堵器的表面氧化膜处理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大大降低了金属离子的析出量,同时也使器械表面更为光滑,降低了过敏事件发生风险。最后,在封堵器尺寸的选择上,依然可以沿用上一代PDA封堵器的选择策略,因此对于既往已有过一代产品植入经验的临床医师而言,氧化膜单铆PDA封堵器的学习曲线将相对平滑。
近年来,随着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在确保治疗效果的情况下,更为微创化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大家的共同追求。在此背景,我院心血管外科医师积极拥抱变化,与时俱进,在提升外科手术水平的同时,积极学习各种新型的微创技术。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努力与坚持下,本科室整体业务水平取得了巨大进步,心血管外科微创治疗技术的疾病覆盖面十分广泛,对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心病患者,以及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以及外周血管疾病,不仅可开展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同时也可采取微创介入治疗,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选择。与此同时,针对主动脉瓣疾病,以及二尖瓣、三尖瓣疾病,我院团队亦在传统外科手术的基础上,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等微创技术,综合实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
未来,在中国医师和企业等的不断努力下,新型器械将会不断涌现,一大批如上海形状记忆(乐普心泰医疗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的优秀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将蓬勃崛起,通过不断与国内临床医师交流经验,改进器械,推动我国医疗器械创新不断发展。而在医疗器械不断进步的同时,我院心血管外科也将以饱满的热情、乐观的心态,积极拥抱新变化、努力走在时代前沿,为临床患者带来更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