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光临维宠宠物导航网!

维宠宠物导航网

153-2012-0258

Industry
产业+

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产业+ > 资讯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中兽医门诊团队发表综述文章“针灸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1-08-31 2194 返回列表

针灸是中(兽)医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针灸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应用,但针灸在小动物临床的部分疗效虽可视化,如简单几针可以使瘫痪动物行动如初,使得宠主直呼神奇,而其背后机理却尚待阐明。那么,从施针到病除,针灸发挥疗效的黑匣子如何解密?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中兽医门诊团队在Veterinary Sciences(Q1 in Veterinary Sciences Category)杂志上发表文章《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Acupuncture Regulating 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System》,综述了针灸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机制的研究进展。

针灸起源于中国,有25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中(兽)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多方向、多速度地插入和扭转针灸针来治疗疾病。与西医相比,针灸作为一种物理刺激,并非直接作用于病原体,而是通过调节体内环境,重建生理稳态,恢复机体正常功能。此外,针灸调节具有整体性、双向性及自限性,这使得从某一单一因素或某一系统来总结针灸的作用机制变得十分困难。直到20世纪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提出,研究人员对针灸的作用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1977年,Besedovsky教授首次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认为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可能存在一套共同的化学信息分子和受体。这些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多维的网络,以保持稳定和改善身体功能,这三个系统通过反馈调节发挥作用。随后关于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的研究证明,针灸可以激活局部细胞功能和神经受体,调节微环境中相关生物分子(肽激素、脂质激素、神经调节剂和神经递质等大小生物分子)的释放,使其在微环境中相互影响,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整体调控。

针灸穴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示意图

文献引自: Li N C, Li M Y, Chen B, et al. A New Perspective of Acupuncture: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ree Networks Leads to Neutralization[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9, 2019:1-10.


本文总结出毫针刺入皮肤后的主要路径:(1)针刺刺激皮肤上的周围神经末梢和部分受体,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神经通路传递到大脑相应区域,从而调节生理功能。(2)针灸在针孔周围形成微创伤环境,募集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生物分子,如组胺、5-HT、SP、β-EP等。一方面,触发体液免疫调节,诱发后续针刺效应;另一方面,轴突反射和神经相互作用进一步放大该效果。(3)针刺刺激下,激活皮肤HPA轴,使其分泌CRH、ACTH和皮质醇。由于CRH对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该轴可通过反馈机制对不同疾病的不同生理作用进行调节。


目前,针灸对各种疾病的疗效已被众多研究证实,但大部分为统计比较研究。对其机理的研究还缺乏深度和广度。研究水平多停留在治疗效果和细胞水平,对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尚未深入。同时,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下各种细胞和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影响也尚未探明。近年来,研究人员意识到不同系统、不同器官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意识到针灸对这些系统中的一些关键介质起到了调节作用。然而,针灸对不同系统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未得到明确的阐述。此外,从针灸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研究尚匮乏。

系统生物学和组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网络调控和针灸治疗研究的新趋势。近几年研究表明,针灸有“即时”和“延迟”的治疗效果。“即时效应”主要与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有关,“后续效应”则与体液中激素、细胞因子等信号传递有关。通过体液途径可以产生多种功能蛋白,这可能导致蛋白质组学的改变。在基因表达调控水平上,转录组学技术可以分析针灸治疗疾病的基因表达因素和生物学机制。这将有助于从整体上阐明针灸的具体病理、生理调节特征。代谢组学从最终的代谢物开始,追溯生物体中糖、蛋白质和脂类的代谢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代谢组学还可追踪疾病与针灸治疗之间的时效关系,以及反映器官功能的整体变化。目前,随着代谢组学研究的深入,针灸治疗临床常见疾病的代谢靶点越来越明确。示踪技术、双光子技术、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等新兴的生物信息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也为针灸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将不断发展的组学技术与新兴的生物信息分析方法相结合,将有助于对针灸的研究,使针灸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作用机制得到更深入的揭示。

本文通讯作者:

林珈好,女,博士,副教授,执业兽医师,国际认证兽医针灸师(CVA),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中兽医门诊医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现代中兽医技术专科委员。

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学系,主要从事中兽医学相关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中国农业大学首届“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青年新星,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优秀中青年教师奖”、“首届兽医临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基本功一等奖”获得者。指导202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比赛”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分别荣获北京市一等奖、二等奖。主讲《中药制药技术实验》、《中兽医学》等本科生课程,主讲《中兽医临床案例分析》等研究生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横向科研项目多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及新兽药研发GCP临床试验。

郝智慧,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中兽医药创新中心主任,畜禽疾病防控与兽药创制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农科院博士后,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兽药药理学与毒理学、新兽药创制和兽医公共卫生相关研究工作。

长期坚持科研立项来源于生产一线,成果要能够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工作理念,多年来与行业一线企业和养殖端保持着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有经验丰富专业的研发团队和科研平台,承担多项横向课题任务,主导完成了包括3个国家一类新中兽药在内的20余个新兽药、新饲料添加剂品种的研制并实现转化,形成了在研阶段、中试阶段、申报阶段均有新产品研发的良好态势;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1个;出版《药剂学》等各类著作8部;主持和作为主要完成人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第2完成人)、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第2完成人)等各类科研奖励14项,教授《药剂学》、《中兽药学》等专业课程,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本文第一作者:

崔静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系硕士在读,导师林珈好副教授。获得2019-2020学年中国农业大学“三好学生”称号。作为动物医学院“卓越臻宠——术精元亨济众生”项目负责人,荣获中国农业大学“兴农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0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

 

宋宛蓉,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硕士在读,导师林珈好副教授。曾获2021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20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2020学年中国农业大学“三好学生”称号。作为动物医学院“卓越臻宠——术精元亨济众生”项目负责人,荣获中国农业大学“兴农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0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中兽医科

中兽医文化是璀璨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家畜疾病防治技术,并形成了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特点,以理、法、方、药以及各种家畜疾病防治为中心内容的学术体系。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创建于1950年,九十年代初,随着世界宠物事业的发展,我国养殖宠物迅速起步,诊疗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此大背景下,1995年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中兽医科正式成立。科室秉承“继承国医精华,与现代医学同行”理念,基于中医经络、中药内服外敷理论,借助影像学、实验室等先进诊断技术,结合激光治疗、离子导入等技术开展内、外科诊疗。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中农大动物医院中兽医科汇集了老、中、青三代中兽医专家,为中国中兽医发展、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40

二维码
维宠宠物导航网 电话:153-2012-0258 电话:155-0222-3953 邮箱:594036387@qq.com 地址:天津滨海新区烟台道15号办公楼5-506室

天津维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9 Inc.

 津ICP备19008835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