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脏支架到冠状动脉球囊,集采已覆盖医疗器械高值耗材领域。从去年8月开始,国家组织了冠脉支架等高价值医用耗材的集中采购。今年以来,冠脉支架、冠脉球囊等高价值医用耗材集采落地全国,医疗器械降价为冠脉介入全流程的路径几乎已成定局。
鉴于外界对冠脉手术器械降价后能否保证质量的担忧,业内呼吁客观评价“低价中标”的理念!
“低价中标”产品质量遭质疑
显然,低价中标的高值耗材开始出现“后遗症”。如今,气球收藏正在全国各地开花。今年3月,京津冀“3 N”联盟冠状动脉扩张球囊医用耗材联合采购结果显示,31家企业72款产品入选,其中外资企业28款,内资企业44款。国内产品平均降价90.72%,进口产品平均降价88.97%。采集后,联合地区冠状动脉球囊扩张价格从均价3401元降至319元。
上个月,上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保局、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关于上海市高值医用耗材(冠脉球囊)集中采购使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数量采购、、价格联动、的原则,持续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促进市场竞争。对于在上海使用未选产品的参保人员,原自收自支部分将被取消。冠脉球囊扩张导管的最高医保支付标准为1410元,冠脉球囊药物涂层导管的最高医保支付标准为16080元。
这么大规模的砍价,对于老百姓看病用的医保基金、来说,显然是好事。但是被选中的厂商利润减少,那么能坚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吗?低价产品的质量经得起市场和用户的考验吗?或者是一个困难。正因如此,很多白菜价格高的耗材成为了业内外讨论的焦点。
在此之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两篇文章,批评“最低价中标”的现象,但现在这种观点对于高值医用耗材的采集还是非常合适的。
为什么“最低价中标”流行?
“最低价中标”的法律依据是《招标投标法》。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中标人的投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最大限度满足招标文件规定的综合评价标准;
(二)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且评标后投标价格最低;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此外,《《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条例》第二十九条也明确规定:“评标方法包括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综合评标法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评标方法。”
一吨原材料8000元,但项目的投标价其实只有67000元,结果往往是造假的胜利,最好的一个出局了。“一套自动化销售和检验设备,投标价格实际上比制造成本低30%。这不是幻想,而是让很多企业无奈的竞价现实。
当一些企业每年花费大量利润在研发、、提高产品质量上进行创新时,个别企业通过偷工减料、伪造、,就可以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甚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从长远来看,没有企业愿意把精力花在研发和创新上。这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运行秩序,也对整个制造业造成了打击。
“最低价中标”
不应再继续延续!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葛俊波近年来一直倡导医疗器械创新,减轻患者负担。他发明的可降解涂层心脏支架,将原本近4万元的价格降到了1万多元,每年为患者节省了10多亿元的医疗费用。
葛俊波曾表示,集采计划的实施应以促进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激发中国创新。
同时他也表示:“一个原创产品的诞生,肯定会涉及到对、市场的前期投入,包括专利保护等。我们不能只根据材料的价格来决定产品的价格,而应该照顾到企业的利益,让企业有更多的积极性去投入创新。”
如果由于高消费集中开采,企业利润被压缩,创新热情受到打击,显然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众所周知,冠脉支架集采后,大部分入选企业的业绩呈现亏损状态。以微创医疗为例,预计2021年上半年业绩亏损约9000万至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净亏损扩大主要是由于国家冠脉支架集中采购政策带来的降价以及R&D投资同比大幅增加。
一位从事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的专家表示:“我们认为,集中采购不仅要惠及单个企业,还要避免误将优质企业排除在外。方案的实施要以促进行业整体发展为基础。目标是鼓励企业在R&D加大投资和创新。”
没错,集采的长远利益一定是促进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积极发展,做出更好更先进的医疗器械造福人类,而不是一味定价。早前有业内人士坦言,“最低价中标”的原则一天都不会变,行业很难有什么手艺,更别说什么中国品牌了!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将成为产业投资热点。医疗器械行业是第一要务,这些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对质量和品牌的要求也会更高。但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只有坚持质量导向,将质量问题提升到价值观和现代企业理念的层面,才能从后面走出来,在国际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