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马云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过,将阿里巴巴定位成国家企业,只要国家有需要,支付宝随时会上交国家。
当时,很多人都还在夸赞马云的格局,多么的豪气。
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马云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游离在了法律的边缘,随时都有可能要坐牢。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都到了这个份上了,还不如豪气的说:“只要国家有需要,我随时上交国家”留下一点体面。
可能你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何罪之有?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年,蚂蚁都干了哪些事。
蚂蚁的收入可以主要划分为两块:
收租:
即支付业务和商家服务,此版块营收占比36%。主要依托支付宝平台收取交易的手续费。支付宝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放贷:
这是蚂蚁金服的奶牛产品。收入贡献高达63%。这块业务比较杂,包括小微贷款、理财、保险等。其中小微贷款业务收入占比39%(总收入),是蚂蚁集团最赚钱的业务。
说白了,蚂蚁金服是披着科技伪装的的高利贷公司。
蚂蚁的商业模式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简单说就是:
依托阿里的庞大商业生态收取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一切过路费、服务费和流量费。
17年以来,蚂蚁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无所不包的流量入口,才助贷、联合贷款、相互宝手法等为金融机构输送客户,赚钱通道费用,吃息差。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拥有用户就拥有了一切。用户在手,天下我有。蚂蚁无论涉足金融领域的哪个版块,一定会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将传统金融机构打的毫无招架之力,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用户的大数据,能够抓住精准用户。
为什么你经常收到很多放款的短信?
为什么你的邮箱里收到很多垃圾邮件?
为什么打开支付宝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借贷、保险相关的推送?
为什么你只是搜索一下东西,淘宝就会主动给你推送相关的产品?
有了精准用户,再辅以轮番轰炸,传统的银行、保险线下兜售产品方式在无所不能的支付宝面前溃不成军也就理所当然。
蚂蚁金服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是高素质的团队,也不是花里胡哨尚不成熟的区块链、云计算、金融智能等术的层面的所谓高精尖技术;而是多达10亿的用户基数和他们在阿里生态下全方位的一切网络活动大数据。这笔财产随便给哪家公司,随便开展什么业务,都是万亿的盘子。
有十亿可以进行用户画像的活跃用户,你就是在上面卖云避孕套,也能干翻杜蕾斯和冈本。
蚂蚁的原罪
蚂蚁诞生的时候,我国是没有法律约束数据挖掘和个人信息保护的。
正所谓法无禁止即可为,蚂蚁抓住这个空档期,大块干上,一举实现了自己的金融版图。
同样是2018年,马云说支付宝随时会上交国家的时候。对于蚂蚁来说,头上突然有了紧箍咒。
因为201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纳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直到2020年10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才如期公布。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作为首部专门规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扮演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一般法的角色。
我为什么一开始说蚂蚁的原罪呢?因为当时是无法可依,为了商业利益,不顾个人隐私,蚂蚁直接拿着个人数据在用,反正没有人知道,时不时给你推送这个那个。现在呢?有法可依了,根据这部法律,这种行为完全就可以治罪。
为什么拥有十亿级庞大用户的Google、拥有32亿的月活用户的Facebook,都不敢大张旗鼓的轻易涉足互金业务?
是他们不知道、不想吃这块肥肉吗?
不是的。
是他们不能、不敢。
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法规法条最多的国家,美国法律对于弱势一方的消费者的保护近乎变态的程度。美国有一堆金融法规、消费者保护法,特别是反垄断法等无数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时刻在头顶高悬。
他们胆敢这么玩,等待他们的将是天量级的罚款或者直接分拆肢解。
蚂蚁必须收归国有
时至今日,蚂蚁集团已经是成长为巨兽,几乎掌握了十四亿中国人的网络公共数据。说实话,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一旦公共数据为某些个人利用,这将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
中国最高规格金融会议也曾经就提到过,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对于任何威胁到国家金融安全的金融企业、有关金融市场、企业以及个人资产,必要时必须要清除,以确保整个金融市场风险能够大幅降低!
蚂蚁集团个人用户超10亿,机构用户超8000万家,数字支付交易规模118万亿,上市市值可能创历史记录,一旦出现风险暴露,将引发严重的风险传染。并且由于大型互联网企业网络覆盖面宽,经营模式、算法趋同,金融风险传染将更为快速,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所以,如果蚂蚁想要长命百岁的话,必须要坚持国有控股,确保国家公共数据和国家金融安全。
否则的话,下场就会跟海航系,安邦系,明天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