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光临维宠宠物导航网!

维宠宠物导航网

153-2012-0258

Human resources
人力+

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人力+ > 教育

北大,新征程

2021-10-27 1058 返回列表

“新时代、新挑战、新工科”——10月22日-24日,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隆重举行,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北大新工科建设。

论坛上,《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 北京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大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项重磅协议先后签署。

北京大学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北京大学是新工科建设的探路者,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难题。北大新工科,已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布局未来!

↓点击视频,感受北大新工科↓


“新时代、新挑战、新工科”





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举行


10月22-24日,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举行。大会以“新时代、新挑战、新工科”为主题,包括主论坛和九个分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新工科建设,深化全球交流,推动国际合作。

23日上午,主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谢心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科学技术部重大专项司司长刘敏,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北京大学访问讲席教授、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北京大学名誉校董李彦宏等国内外嘉宾参加论坛。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常务副校长乔杰,副校长王博黄如,校长助理、秘书长孙庆伟,校长助理、总务长董志勇等校领导出席。来自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力学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国家部委和地方领导,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代表,企业界嘉宾,北京大学有关专家、院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约240人参加。主论坛由黄如主持。

大会现场

邱水平指出,新工科建设规划的提出,是进入新时代北大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提升竞争实力、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北大“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工科基础扎实,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历史积淀;进入新时代,北大在新工科建设上持续发力,扎实推进新工科专业和交叉项目建设;面向未来科技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北大将坚持“以科学促工程”,走出一条北大特色的新工科发展之路。

他希望以举办新工科国际论坛为契机,把学术力量、人才力量、社会力量充分汇聚起来,加快推动新工科建设,为国家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作出更大贡献。

邱水平致辞

张玉卓指出,工程科技融通科学发现和产业发展,为人类进步提供引擎,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发展。北大通过长期积淀,形成了工科的深厚底蕴和学科基础,在新工科探索与实践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希望进一步优化学科与人才布局,深化产教协同融合,拓展高水平开放合作。中国科协愿与各方深化战略合作,推进工程科技共同体建设,助力新工科高质量发展,推动工程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张玉卓致辞

谢心澄指出,北京大学聚焦科学前沿,持续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在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础研究创新能力、应对科学前沿挑战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他希望北京大学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坚持不懈抓好学科交叉,实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使北大的整体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

谢心澄致辞

吴岩回顾了新工科从酝酿、推出到实施的过程,分享了对新工科建设未来发展的思考,对北京大学在新工科建设方面的探索予以肯定。他表示,北大在“四新”建设方面不断发力,发挥着立潮头、开先河、领创新的重要作用。他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做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者、领跑者,让新工科为代表的“四新”建设走得更稳、跑得更快、飞得更高。

吴岩致辞

刘敏指出,北京大学工科建设具有优良的传统、深厚的底蕴和扎实的基础,期待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聚焦全球性的挑战问题,共议前沿趋势、共谋科技攻关、共享创新成果推动新型工程和科学技术交流,为提高我国工程领域关键技术核心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作出积极贡献。

刘敏致辞

史惠康指出,北京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光辉历程的高等学府,希望北大新工科建设能够紧扣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线,培育领军人才,铸就工匠精神,推动诞生更多好的企业和产品,打造引领未来的新工科研学高地、技术范式、标准体系。

史惠康致辞

斯坦福大学校长马克·特榭-勒温(Marc Tessier-Lavigne),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斯克莱德大学校长吉姆·麦克唐纳德爵士(Sir Jim McDonald),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长阿舍·科亨(Asher Cohen),以色列科学与人文科学院院长大卫·哈雷尔(David Hare),东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香里(Kaori Hayashi)等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代表向大会发来视频贺词,指出思想的开放与交流在现今比以往更为重要,只有通过跨越国界、跨越学科的精诚合作,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努力以化解未来我们将面对的重大挑战。

兄弟高校代表许宁生指出,新工科对培养新时代担当重任的新人,对加快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现代化强国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新台阶,对全球新兴产业、新业态、新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负有重大责任。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担当历史责任,全力推动新工科建设进入新阶段。

许宁生致辞

学术界代表霍普克罗夫特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最重要的核心使命,要优化教学评估体系,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到教学中,使课堂上的内容与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接轨;将人文社科精神融入到理工科研之中;建设高质量的教学队伍,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水平。

霍普克罗夫特发表演讲

产业界代表李彦宏以“化繁为简,从科学思维到工程思维”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新工科重在培养人才的工程思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同时,新工科时代的人才,要具备创新、跨界和开放三大能力。他建议加强校企双方联动,共同服务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李彦宏发表演讲

乔杰分别与北京市昌平区常务副区长杨仁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签署《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 北京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大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各方面发展。

签署协议

郝平指出,加强新工科建设是北大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的重要举措。他表示,北京大学具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工科发展基础,愿与海内外兄弟高校、科研机构一道,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将其建设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高地、孕育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纽带、打造成增进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引擎、转化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为增进社会福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郝平总结致辞

论坛期间,新工科发展战略圆桌会议和企业家圆桌会议分别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星光厅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如何进一步推进新工科建设、推动未来技术变革进行深入交流。

工科发展战略圆桌会议现场

企业家圆桌会议现场

与会学者围绕“智能制造与工业软件”“集成电路前沿技术”“新工科背景下的精准医学和智慧医疗技术开发与应用”“碳中和的国际经验”“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计算创造未来 软件定义世界”“电子与通信”“新工科背景下的新材料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助力北大新工科:新趋势、新交叉、新应用”等主题,共同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新工科发展与建设的新挑战、新机遇与新举措。




百年工学,再起新篇


北大工科教育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1910年3月,为适应近代工业的发展,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组织了工科大学(相当于工学院),下设土木工学门、采矿及冶金学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主要工科迁入清华,北大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建制成立,新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在北大诞生。此后,北大陆续设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核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一级工程学科。

在百年上下求索中,北京大学的工程学科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将家国使命扛在肩上,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为学科发展开辟道路,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接过使命,向未来出发


图片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年9月11日

北京大学建设新工科,是落实习总书记“四个面向”提议的有力举措。在面对国家、相关产业新的重大战略需求、发展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上,北大人有着更快的反应速度。向未来出发,北大有着多年来深厚的学科基础与技术积淀,学科交叉带来的灵感火花在这座思想的殿堂里不断孕育,北大人求真务实、孜孜不倦的探索让一项又一项技术从科学走向应用。

聚焦芯片“卡脖子”难题,北大人多年来孜孜探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彭练矛院士、张志勇教授团队在2007年提出碳基无掺杂CMOS技术,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碳基纳米芯片技术体系,带领我们从硅基芯片时代向低能耗、高效率、低成本的碳基芯片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领衔的团队多年来在低功耗器件与集成电路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产业应用,未来技术学院程和平院士团队研制出2.2g微型化显微镜,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划时代的新方法。工学院李存标教授团队建立高超声速团队,解决了高超声速飞行器里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实现了我国在该项技术上领先世界的地位。物理学院颜学庆教授团队提出了飞秒激光稳相加速新方法,相关应用有望走进千家万户,造福人类。

人文社科怎么与理工科交叉融合?北京大学杨晓雷老师给出了解答。他创造性地将人工智能与法学结合在一起,依托北京大学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同创立的东湖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为探索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社会治理的有效结合,走出了意义深远的一步。

雄关漫道真如铁,作为探路者,北大从未停下探索新工科建设之路的脚步,顺应时代的浪潮,是北大之为先行者的自觉与担当。站在历史的节点,如今北大人将接过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向未来出发,砥砺前行。




要布局未来的人才


布局未来就是要布局未来的人才,北大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厚基础、强交叉、宽视野、高品味。

2017年图灵奖得主霍普克罗夫特教授来到北大,主持建设了旨在为中国培养计算机学界下一代领军人物的“图灵班”。耄耋之年的霍普克罗夫特特教授有一个梦想:让北大拥有全世界质量最高的计算机学科毕业生。爱才、惜才、育才,是始终贯穿图灵班的教学理念,“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以期他们在未来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今天的图灵班站在世界计算机领域的前沿,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

2019年4月成立的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是统筹全校相关资源、建设世界一流智能学科、服务国家人工智能重大战略、培养智能学科一流人才的主要支撑平台,而响应设立的通用智能实验班正是旨在培养“通识,通智,通用”的世界顶尖复合型人才。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9月,北京大学成立未来技术学院,以未来生命健康及疾病防治技术为主要方向,将发展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生命健康技术,打造教学、研究和产业等一体化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具备核心技术攻关的聚焦能力之外,同时让学生做到“需要什么就去学什么,学什么就成什么”。

全球科技革新空前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着眼国际前沿,培养新时代人才,将拥有优秀学识、广阔视野、远大胸怀的人才输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是北大新工科肩上的重任。




同呼吸、共命运


北京大学工程学科发展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北京大学工科人才培养始终立足于国家产业需求,把握国家发展方向,为我国科学命脉产业持续输送高质量核心人才。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是每一位北大工科人应具有的自觉性、道德感和使命感。北大新工科也将赓续这一精神品质,致力于培养拔尖爱国科研人才。

如今,中国尚存在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依赖他国、无法全面实现独立自主的问题。面对这些亟需解决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北大新工科责无旁贷。新工科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接轨,聚焦于尖端技术,与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唯有脚踏实地打好工科基础,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将我国新工科发展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突破科研领域瓶颈,彻底摆脱被他国扼住咽喉、束住手脚的窘境,寻得我国科研领域发展的康庄大道。

新工科是国民生活品质的有力保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北大新工科将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引领新工科发展方向,勇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

北大新工科将接过传承的火炬

带着“常为新”的历史基因

回答时代的新提问

向未来进发!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10

二维码
维宠宠物导航网 电话:153-2012-0258 电话:155-0222-3953 邮箱:594036387@qq.com 地址:天津滨海新区烟台道15号办公楼5-506室

天津维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9 Inc.

 津ICP备19008835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