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桂生 钟桂生于2015年加入iHuman研究所。在此之前,钟桂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庄小威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钟桂生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使用超分辨成像方法研究细胞的功能以及腺相关病毒的基因治疗方法。本次成功获得投资的研究成果为其课题组在2019年参加第二届上海科技大学双创大赛的获奖项目《腺病毒相关基因治疗方法用于耳聋基因的治疗》。同年,该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该研究开发出一种可用于耳聋基因治疗的腺相关病毒(AAV)新变体,命名为AAV-ie (AAV-inner ear)。与传统的血清型AAV相比,AAV-ie能够高效且安全地靶向小鼠内耳的各种组织细胞且在支持细胞(Supporting cell)上显示出优于其它AAV的转染率。而且,AAV-ie也能高效感染人的内耳组织细胞,表明其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今后,钟桂生团队将搭建一系列AAV基因治疗平台,用于耳聋或眼部疾病等的治疗。 程建军 程建军于2016年加入iHuman研究所,他此前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进行药物化学的研究。程建军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靶向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药物化学研究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本次成功获得转化的是其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汪胜课题组的合作成果:新型抗精神分裂症先导药物。同时,该成果已于2021年12月在《Nature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该研究利用基于GPCR晶体结构的药物设计方法,发现了更具特异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该化合物有潜力成为新一代抗精神分裂症的候选药物。该候选药物专利独家授权给了我国知名药企,用于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 周雅丽 & 秦镜子 周雅丽和秦镜子分别是刘志杰和华甜课题组的研究生,她们的研究方向均为GPCR结构生物学,具体来说,是利用X射线晶体学、冷冻电镜、DNA编码库高通量筛选以及AI助力的计算机虚拟筛选等方法,获得靶向GPCR的新型配体,并用于先导药物的研发。值得一提的是,以周雅丽为第一作者的科研团队于今年12月在《Cell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insights into ligand recognition and G protein coupling of the neuromodulatory orphan receptor GPR139”的研究论文,揭示了GPR139与小分子激动剂和下游不同信号转导蛋白Gq和Gi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激动剂的调控机制,为基于结构的靶向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精准模版。同时,该研究也报道了分别与GDP和GTP结合的GPR139-Gq复合物结构,首次阐述了在GTP和GDP结合状态下G蛋白对GPCR的调控机理。
下面,我们将通过问答的形式,深入了解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经验。
Q1:是什么契机让您进入基因治疗,特别是腺相关病毒的基因治疗领域?为什么选择耳聋作为第一个适应症的研究?
Q2:我们知道目前很难找到现成的企业愿意涉足例如像耳聋或是一些罕见病的基因治疗,而您迎难而上创办公司,为患者带来福音,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Q3:您觉得创业和科研的最大不同在哪里?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又有哪些?
Q4:成立初创公司,对研究生的培养及就业有促进作用吗?
储岑凤同学(右二)在第二届双创大赛获得三等奖
Q5:可以给研究所的同事、同学们分享一些经验、体会和建议吗?
A5: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在做好基础科研的同时,多思考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临床应用的场景。同时,我们研究所成立了转化研究平台,也鼓励大家与该平台的老师多多交流想法,也许一个新的转化项目的思路就能产生。
Q1:您在企业和科研界都工作过,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做研发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A1: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制药企业的立项可能更加着重于市场前景和行业竞争的分析,商业化的考虑比较多。在学校做科研,兴趣是最重要的驱动力,研究者的主动权更大。因此,对于一些工业界热度偏低的领域,可以更加潜心的进行研究。另外,我认为具体科研环境不一样,在制药企业的小分子药物研究中,前期研发的化学研究人员与生物研究人员的配比往往是前者多于后者。但是在咱们iHuman研究所,身边的生物学家占比非常高,我们做药化的科研人员可以从生物学家那里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合作。比如我现在做的化学药物,均是基于结构生物学进行的药物设计和优化,而后期的药效研究,也与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同行合作较多。
Q1-2:(接上问)在高校做科研转化,和上面两个情况又有哪些不同?其优势又在何处?
A1-2:个人觉得企业的结果导向性比较强,会制定非常明确的目标,进行大规模的筛选或者是药物合成、验证。同时,时间期限会非常重要,如果到期限后没有达到预先的目标,项目可能就会终止。在高校做转化的好处是,我们的工作是探索性质的,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摸着石头过河,会带来更多惊喜。
Q1-3:特别想问您一下,您提到药物合成是药物研发的其中一个限速步骤,那么将来有可能产生原子打印机吗?比如我们把碳氢氧等原子作为原料,根据设计好的药物化学结构模型,直接把它3D打印出来。
Q2:您为什么选择研究与精神类疾病相关的课题?
Q3:能否分享下您在项目转化期间印象最深的事情?
Q4:可以给研究所的同事、同学们分享一些经验、体会和建议吗?
与周雅丽同学和秦镜子同学面对面
Q1:最初如何考虑参加双创大会?
周:参加此次双创大会的原动力还是基于我的课题。我们团队一直关注GPR139这个靶点并开展了对它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近期获得突破,拿到了GPR139的高分辨结构信息,并基于结构开始了前期的药物设计。这次双创大会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望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机会,可以把我们的项目向更多的人展示,收获指导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这个项目的后续发展(当然,比赛的奖金也很丰厚,哈哈),所以就在团队老师们的帮助下参加了这次大会。
Q2:路演的体会和感受?觉得和其它场合做报告是否有区别?
Q3:参加双创大会有哪些收获?
Q4:印象最深的事情?
Q5:基于这次路演的契机,未来会考虑创业吗?
Q6:关于双创大会,给研究所的老师和同学们一些经验分享和建议吧。
秦:我希望鼓励研究所的同学们积极参加,上科大双创的舞台非常宽广,每一个路演项目都有机会吸引投资人的注意,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此外,路演从培训、试讲、商业企划书的撰写到最后的展示,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转化的必经之路,也为展示自己的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