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事业兴。湖南农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卓越”的国内一流农业大学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管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政治保证。校党委切实担起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责任,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一是建强工作机制。构建党委统揽、学院主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考核,把落实人才政策、人才投入力度、人才项目推进、人才环境优化等作为学院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做好统筹规划。按照做强农科、做优工科、做精理科、做特文科的思路,对各学科人才规模、人才梯队、人才引育统筹规划。扩大学院人才工作自主权,将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专业、平台、项目建设一体化推进。三是强化政治引领。注重做好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学术和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力度,鼓励党员高层次人才担任支部书记,支持具有学术潜力的党支部负责人成长为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办好湘农会讲、耕读书会等平台,引导广大教师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湖南农业大学坚持以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支撑一流学科发展,以一流学科发展引领一流大学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坚持以才引才,注重在关键领域培育和引进杰出人才,目前学校有270人次入选各类高端人才计划,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高校人才工作迎来了重要机遇期,湖南农业大学也清醒地认识到,人才作为核心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争夺战“白热化”,学校内部也存在部分领域人才青黄不接、拔尖人才紧缺等结构性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学校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创新工作思路,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快行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是积极引进和培养顶尖人才。将顶尖人才引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大力实施“院士+团队工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神农学者人才工程”“神农名师人才工程”,创造平台和条件,让他们在凝炼重大科研方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建大科研团队等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战略引领作用。二是悉心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人才队伍。持续引进、悉心培养一大批基础扎实、潜质突出的青年人才,鼓励青年人才通过攻读学历学位、外出访学、挂职锻炼、担任科技特派员等途径,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领衔担纲重大科研任务,在资源配置、科研团队组建以及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培养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三是大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改革人才评价和资源配置制度,坚决破除“四唯”,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深化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与考核、收入分配和奖励制度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
三、引导支持人才勇担时代重任
教育引导湖南农大人厚植“三农”情怀、心系“国之大者”、服务“省之大计”,勇担时代重任,努力把论文写在三湘大地上。一是聚焦农业基本盘需求,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结合湖南农业发展实际,抓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热爱乡村、扎根农村的大学生。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突出问题,精准培育专业人才。积极下沉教育资源到县乡,就地培养更多“田秀才”“土专家”和创业致富带头人。二是聚焦现代种业与农业装备发展需求,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院士天团”为引领,抢抓岳麓山实验室建设历史性机遇,围绕水稻、油菜、畜禽、蔬菜、茶树、中药材等重点领域种源“卡脖子”技术问题开展“揭榜挂帅”攻关,实现生物育种的重大创新突破。大力推动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开发应用一批适合湖南农业生产的先进农机装备。三是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进程。瞄准我省农业千亿产业和省委确定的14个乡村振兴创建示范县和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实施一个产业集群、一个责任学科、一位首席专家、一支稳定团队的“四个一”工程,集成全产业链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升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生态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惜人才。坚持事业留人,打造人才成长“助推器”。坚持高位统筹,加快打造一批面向湖南、辐射全国的大平台,全力构建吸引凝聚人才、发现培养人才的“强磁场”。坚持感情留人,当好人才发展“后勤部”。继续完善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一对一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为人才“搭台子”“搬梯子”“铺路子”。强化人才工作生活保障,切实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坚持环境留人,建设人才安居“幸福港”。全面优化制度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构建拴心留人的良好生态,让人才生活舒适、工作顺心。坚持待遇留人,体现人才成就“价值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保证收入增长的前提下,更好发挥薪酬的激励杠杆作用,真正做到按贡献度和创新潜力进行收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