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消息,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诸如“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并计划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教育部第一次将动物救助明确列入中小学生服务性劳动范围。其中明确提到“为公共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植物园、动物园、流浪动物救助站等公共空间与社会机构提供服务性劳动,以自己的实际劳动参与社会公共空间建设”。还好我们没有放弃,还好我们一直在努力。在看到这个新闻的那一刻,我们只想说,感谢~~感谢所有那些为了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而不停发声的伙伴!在2022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就曾提交了《关于将关爱动物主题的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的建议》,他指出,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偏少,中小学教育缺乏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内容,有些学生的生命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同情心。近年来,时有发生未成年人参与虐待动物的事件见诸报端,且越来越低龄化。在山西临汾,几个孩子嬉笑着,将一只几个月大的小狗,用一根绳子吊在高楼的窗户外,随后亲手把小狗扔下了20层的高楼。安徽一男孩用电梯门勒死从防疫志愿者家偷来的宠物狗,浙江义乌,一孩子趁店主外出吃饭时撬门进入宠物店摔打猫咪……无论是亲手虐待虐杀动物,还是旁观虐待,都会给青少年留下终身的心理阴影,或者使他们失去同理心和对生命的敬畏,失去对残酷的敏感性,从而将残忍行为内化成自主意识,滋生暴力犯罪。学校开展“关爱动物”的生命教育,是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遏制校园暴力犯罪倾向的必要措施,也是从源头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它基金从成立之初,便将“青少年教育”列为了工作的重点,早在2016年便开始联合众多教育机构进行动物保护宣讲活动。
我们深入学校,幼儿园,走到孩子们中间,用游戏,用故事传递给孩子们善待生命的理念。一次是在穿山甲主题的亲子课堂,开讲前,老师问孩子们:“什么是穿山甲呀?”一个小男孩抢答道:“我知道!穿山甲是一种动物,它的鳞片是一种中药材,我爸爸还有用穿山甲鳞片做成的钥匙扣呢!”作为一场保护濒危动物的宣讲课,我们似乎遇到了最尴尬的场景,但我们更加庆幸,孩子在价值观养成期听讲了这次公益课堂。事情的结局更超乎我们意料,课程结束后,老师再次问起:“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穿山甲呢?”小男孩再次抢答:“我们不能吃穿山甲,它们鳞片的成分和人的指甲一样,而且它们马上就要灭绝了,我们应该保护它们,不能像爸爸那样。”还有一次是在2015年,它基金曾邀请800多位家长和儿童免费观看一场名叫《流浪狗之歌》的儿童话剧,故事讲述了街边一群流浪狗喜怒哀乐的一生。在剧中有一只叫路克的的大黑狗,它称呼自己的主人为“老大”,保护“老大”,是它一生的信仰。它对所有接近“老大”的人目露凶光,也因此惹了很多“麻烦”,剧中有一个场景,是“老大”决心要把它打走,当举起棍棒的那一刻,我们听到了很大声的“不要打!!”那是台下所有孩子传来的声音。那一刻,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也真切看到了希望的模样,它就在你的眼前,有形状。当年台下的那些孩子,已经长大了,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就是那句“不要打”成为了我们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而无数孩子正是在我们的故事中,在课堂上中,明白了“生命”的可贵。
从儿童开始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让幼小的心灵懂得尊重动物的生命,不虐待,不遗弃,才能真正懂得去尊重他人和自己的生命,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这样,他们才会懂得善待他人,善待弱者,并最终善待自己。
此次教育部将动物救助明确列入中小学生服务性劳动,迈出尊重生命教育的第一步,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衷心希望,有越来越多重视生命关怀的课程能够被真正纳入孩子们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