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工业饲料产量大幅增加
2021年我国工业饲料产品消费结构调整加快,产量连续2年增幅超过10%。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国内工业饲料产量为2.93亿 t,同比增长 16.1%。从产品类型来看,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分别为2.70亿t、1551.1万t和663.1万t,同比分别增长17.1%、2.4%和11.5%。
浓缩饲料产量增幅远低于配合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增幅,主要原因:一是农业农村部出于养殖卫生安全的考虑,发布了“自配料”公告(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07号:关于养殖者自行配置饲料的有关公告),对养殖户“自配料”的原料来源、存放和监管进行严格要求,违反要求将予以处罚,自配料用户转向使用配合饲料;二是玉米等原料价格大幅上涨,饲料企业通过采购优势和配方多元化降低了原料成本,配合饲料性价比更高;三是使用浓缩饲料的养殖户多为小养殖户,养殖深度亏损使得小养殖户发展速度放缓,使得浓缩饲料产量增幅较上年减少19.6个百分点。
2021年饲料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配合饲料占比为92.5%,较上年增长0.8个百分点,浓缩饲料产量和添加剂预混料产量占比分别为5.3%和2.3%,较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1.2分品种产量总体保持增长
从饲料需求来看,主要畜禽品种养殖产能涨跌互现,各品种饲料产量总体仍保持增加趋势,生猪饲料仍是饲料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生猪养殖存栏恢复高位以及配合饲料需求激增,猪饲料需求大幅增加,饲料产量达到1.31亿 t,较上年增长46.6%,超过猪肉产量增幅17.8个百分点。反刍和水产养殖盈利较好,养殖量均较上年增加,饲料需求保持旺盛,反刍料和水产料产量分别为1480.3万t和2293万t,较上年分别增长12.2%和8%。蛋禽、肉禽存栏高位回落,饲料产量分别为3231.4万t和8909.6万t,较上年分别下降3.6%和2.9%。
1.3饲料原料进口大幅上升
饲用谷物原料进口增加。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饲用谷物原料(玉米、小麦、大麦、高粱和玉米酒糟)累计进口6033.3万t,较上年增长84.2%,其中玉米进口2835.6万t,较上年增长151.1%,小麦、大麦和高粱分别进口977万t、1248.2万t和941.7万t,分别较上年增长16.6%、54.5%和 95.6%;玉米酒糟DDGs)累计进口30.8万t,同比增长69.4%。
蛋白原料进口总体下降。油籽压榨副产品是我国蛋白原料的主要来源,大豆和菜籽等油籽累计进口9 905万t,其中大豆进口9652万t,较上年减少3.8%,菜籽253.1万t,较上年下降8.2%。饲料蛋白原料持平略降,豆粕、菜粕、葵花籽粕、豌豆和鱼粉等原料累计进口840.74万t,较上年下降0.8%,其中豆粕、菜粕和葵花籽粕进口分别为7.8万t、203.2万t和227.4万t,较上年分别增长36.7%、7.8%和 3.9%,豌豆进口220万t,较上年下降24.8%。
鱼粉进口182.3万t,较上年增长28.3%。蛋白饲料整体需求下降的原因是小麦、大麦等谷物饲用添加比例增加,其蛋白含量在13%左右,高于玉米的8.5%。据测算,1 000万t的小麦替代玉米可减少约100万t的豆粕用量,使得蛋白饲料进口下降。
原料进口集中度进一步增加。全球粮食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我国饲用谷物贸易量大幅增加,能满足我国需求的国家有限。2021年大豆进口95%以上来自于美国和巴西,较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玉米进口99%来自于美国和乌克兰,较上年增加7个百分点。
1.4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全面上涨
饲用玉米全年均价涨至历史最高水平,2021年批发市场年度均价为2.93元/kg,同比上涨26.9%。临储玉米拍卖完成后,东北地区粮食仓容充足,饲料企业利用玉米集中上市期大量建库存,玉米市场购销模式发生改变,从周年按需采购转向一季采购、全年使用,玉米市场季节性波动趋势减弱。分月来看,2021年1—6月玉米价格呈现高位上涨行情,市场主体采购积极,不断提价收购,基层农户的玉米在1月基本销售完毕,粮源转移到贸易商手中,贸易商收购成本较高,支撑玉米市场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截至6月份,饲用玉米均价3.00元/kg,同比上涨35.3%;6—10月价格小幅回落,饲用替代谷物进口量增加,加之国家拍卖进口玉米,市场供应充足,贸易商报价有所回落,10月饲用玉米均价2.86元/kg,同比增长16%;11—12月新季玉米上市,用粮企业积极采购建库,市场需求旺盛,由于种植成本和玉米烘干成本上涨,农户存在惜售心理,玉米市场价格再度逆势上涨,12月饲用玉米均价2.91元/kg,同比增长11.7%。
豆粕市场价格涨至近7年内高位。2021年豆粕批发市场全年均价为3.78元/kg,同比增长14.1%。中国执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恢复进口美国大豆,国际大豆期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分月来看,1—2月期货市场对南美天气因素造成大豆减产进行炒作,大豆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国内春节前饲料企业集中备库,豆粕需求旺盛,进一步带动国内豆粕价格全面上涨,2月国内豆粕均价3.95元/kg,同比增长8.7%,为2015年以来的最高价格;3—7月,大豆进口增加,国内豆粕供应充足,养殖陷入亏损,饲料企业采购谨慎,豆粕价格下降,7月豆粕价格降至3.73元/kg,压榨企业榨利为负;8—10月大豆采购量大幅减少,国内豆粕供给紧张,生猪产能增长超出预期,饲料需求量持续增加,豆粕价格恢复上涨,10月国内豆粕均价3.9元kg,同比跌5.5%;11—12月,美国新季大豆上市,产量较上年增加,同时南美天气状况良好,播种面积和播种进度好于往年,大豆期货市场价格走低,国内豆粕价格有所回落;12月国内豆粕均价3.76元/kg,同比增长8.7%。
1.5饲料产品价格不断突破历史高位
2021年受饲料原料价格上涨以及畜禽水产养殖需求的支撑,主要饲料产品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呈现波动上涨趋势。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数据显示,2021年育肥猪、肉鸡、蛋鸡配合饲料全年均价分别为3.6、3.63、3.35元/kg,较上年分别增长12.5%、11,0%、12.2%,增幅创历史新高。主要饲料产品价格增幅低于主要原料价格上涨幅度。3种配合饲料产品价格年内增幅分别为7.7%、7.6%和8.6%,低于玉米和豆粕年内11.7%和8.7%的增幅。主要原因:一是大型饲料企业在玉米粮源集中上市期建立库存,在相对较低的价格上锁定了原料成本;二是饲料企业通过饲料配方多元化,降低了玉米、豆粕的使用比例,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大宗原料上涨带来的波动。
2.1饲料需求稳中有降
从养殖需求看,根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2022年猪肉产量小幅增长,增幅为3%左右,但出栏体重下降,饲料转化效率将明显提升,节约了饲料粮消耗(据测算生猪出栏体重从130 kg降至115 kg,规模养殖企业的耗料增重比可从2.8:1降至2.65:1,每千克肉耗粮量可下降5%),同时农业农村部启动餐余食物饲料化利用试点,替代部分饲料需求,生猪饲料需求小幅下降。蛋禽存栏止跌上涨,预计2022年禽蛋产量约有1%的增幅,饲料需求略有回升;肉禽养殖祖代产能恢复向好,但是受饲料成本上涨影响,养殖利润不佳,预计肉禽产量和蛋禽饲料需求持平略增;反刍和水产养殖利润较好,养殖量保持增长趋势,饲料需求随之增长。综合来看,主要畜禽养殖品种产能平稳略增,但随着节粮手段增加以及养殖效率提升,预计2022年饲料需求量整体有所回落。
2.2饲料产品价格持续突破历史高位
从原料供应来看,豆粕方面,南美产区干旱天气造成大豆减产,美国农业部预测,本年度全球大豆供应较上年下降,在国际原油价格大涨的背景下,豆油价格上涨拉动国际大豆期货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大豆进口成本大幅增加。国内大豆压榨盘面榨利为负,压榨企业减少大豆采购量,企业开机率下降,预计国内豆粕供应保持紧平衡,豆粕价格将达到历史新高。饲用玉米方面,2021/2022年度国内玉米产量增加,但受天气因素影响,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较严重,饲用玉米有效供给仍不足,玉米种植成本和烘干成本较高,对玉米价格形成支撑。国内小麦供需偏紧,价格上涨导致饲料用量回落,玉米饲用量增加。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加工消费下降将使国内玉米市场供给缺口缩窄。进口饲用原料将长期持续,受到俄乌战争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国已批准进口俄罗斯全境小麦,或将以低于CBOT期货价格买入饲料级小麦,平缓饲料原料高位上涨的趋势。综合来看,主要工业饲料产品价格持续突破价格高点,给养殖行业造成较大的压力。
3.1国内饲料原料缺口扩大,原料高成本运行
2021年国内饲料原料缺口进-步扩大,进口原料从以大豆为主的蛋白原料扩大至谷物原料。饲用谷物进口量连续2年大幅增长,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增加。大豆等蛋白原料全球贸易量占全球产量的44%,主要出口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国际供应链保障程度相对较高;玉米、小麦等谷物贸易量占全球产量的比重为16%,主要谷物进口来源国为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出口量占其国内消费比例较小,出口依赖度较低,谷物进口受制于人的风险大大增加。
包含饲料原料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饲料原料成本上涨制约了国内养殖业健康发展,其影响因素包含诸多方面:一是主要农产品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粮食贸易渠道主要掌控在国际粮商手中,通过期货市场和资本杠杆针对中国需求炒作价格,抬高我国进口粮食成本;二是通货膨胀因素,美元仍是国际贸易的定价和结算货币,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美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造成美元贬值,进一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传导至国内市场;三是航运价格上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港口装卸延迟,运输船只在各国港口大量阻滞,国际航运运力紧张,航运物流价格大幅上涨。
3.2玉米流通标准不一,粮源有效供应不足
国内玉米市场交易效率低下,玉米产业链生产、加工、仓储和运输各个环节执行的标准不相匹配4。以玉米收购标准为例,基层粮库收购玉米的标准依照国家粮食局发布的标准《GB1353玉米》,规定了容重指标和霉变粒比例。
而饲料企业采购玉米原料的标准需要遵循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标准《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其中规定了玉米的霉菌毒素、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最高限额。粮库为了达到收购的数量甚至降低收购标准,不同指标等级的粮源无法做到分类存放,造成优劣掺混,粮食的整体质量下降,更难以达到饲用标准。农业农村部发布养殖“自配料”规定后,要求养殖户使用原料需达到饲料标准,市场上对合规原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而产销两端遵循的标准错位,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效率,进一步导致粮源有效供给不足。饲料企业普遍反应,玉米毒素含量高,优质玉米供给存在缺口,选择小麦、大麦等原料替代不仅仅是价差原因,更是基于对低毒素原料的需求。
3.3饲料产品低质同化严重,饲料资源转化率偏低
饲料养殖行业整体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饲料配方技术和加工技术较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动物营养基础性研究不足,饲料研发投入少,饲料产品质量普遍水平较低⒂。饲料行业仍以原料采购成本竞争为主,大部分企业缺乏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中小养殖户仍为养殖主体,缺少科学养殖技术,养殖效率较低。玉米主产区的养殖户容易获得粮源,倾向于使用自配料,饲料成本低,但用量随意性较大。
过量的添加能量和蛋白原料,不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化,容易造成畜禽疾病。此外,小养殖户缺乏标准化养殖的约束,出栏体重变化较大,出栏体重过大时,饲料转化率低,造成粮食资源的严重浪费。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养殖国家,饲料原料的消耗量庞大,而养殖行业大而不强,养殖效率低下,与我国紧缺的饲料粮资源形成矛盾。
4.1统筹国内外原料市场供给,建立战略资源布局
建立战略资源布局,构建多元化的饲料供应体系。
一是对国内现有玉米等粮源贸易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收购-仓储-交易”通行的玉米流通标准,进行仓储分级,保证玉米贸易过程中饲用粮源不损失,增加有效供给。二是梳理国内可利用的资源,加强饲料原料基础性研究,对国内各种农产品和副产品饲用资源指标鉴定登记入库,指导和鼓励饲料和养殖企业加以开发利用。三是加快饲用作物培育,形成“粮经饲”的三元种植体系,饲用作物具有生长周期短、多次收割的特点,科学规划生产区域和农时,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四是加强新型饲料原料的研究。五是拓展农业对外合作,与主要生产国家建立农业科技和经贸合作关系。
4.2合理规划饲料原料转化途径,提高资源转化效率
合理规划养殖结构和饲料用途,提高饲料转化率,较少粮食浪费。一是推动养殖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加强畜禽营养技术基础研究以及饲料配方技术研发,提高养殖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优化养殖结构,引导养殖户养殖行为标准化、规范化,优先发展禽类和水产等饲料转化率高、低耗粮的养殖品种。三是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统筹部门间短期和长期政策目标,实现种植、养殖、深加工协调发展,兼顾饲料粮资源和养殖生产平衡,避免因部门利益导致局部政策变化带来的市场波动风险,强化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协调性。
4.3加强饲料养殖全产业链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
饲料是衔接种植和养殖的中间环节,影响饲料市场变化因素复杂,分品种和分环节的监测已经不能满足监管的需要,需建立全产业链的监测体系,加强各个环节和全品种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预警。一是国内外农情风险,从全球粮源供给以及国内养殖市场形势变化对我国饲用粮供需安全进行分析判断;二是国别风险,从国际政治局势和贸易政策等方面对国际贸易风险进行预警;三是市场风险,从宏观经济形势、资本流向和国际粮商粮源掌控等方面进行监测;四是物流风险,运输运力保障、国际海运航道安全、港口装卸和仓容等物流运输问题造成供给风险。建议系统梳理饲料养殖产业链风险点,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信息共享,建立不同风险级别的应急方案。
来源:陶莎等《2021年饲料市场形势、展望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