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兄弟”合照
路遥在其影响了亿万中国人的中篇小说《人生》的扉页,引用了著名作家柳青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那么,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典型代表的希望兄弟,在“紧要处”又是如何走过的呢?
我们首先来听听刘永行是怎么说的——
我是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那时已经有了孩子,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妻子身上。
1980年春节前夕,邻居都在准备过年的食物了,我家没有钱,心里也早就打消了“打牙祭”的念头。但四岁的儿子看到人家有那么多香肠、腊肉,也嚷嚷着要吃。想到儿子正在长身体,我们应该尽量满足他的这个需要。那年头鹅肉便宜,我花两元钱买了一只八斤重的大白鹅,放在枯水池里。儿子说大白鹅孤零零地被关在里面太可怜了,于是哭着把大白鹅放了出来,任其在院子里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等到晚上准备宰杀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经历过如此困顿的生活,我渴望让家人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作为知识分子,我唯一可以借助的就是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个热心邻居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用自己修理家电的手艺在街上摆了个小摊子。刚开始我还不好意思,邻居鼓励我说学生勤工俭学不用缴税,国家是支持的,又热情地帮我写了广告牌,结果不到10天我就挣了300多元钱,这几乎是我一年的工资呀!
当时我感觉自己发财了,原来钱还能这么挣!
这件事影响了刘永行的一生。过完这个春节,他便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凭借自已的聪明才智来摆脱贫困生活了。他发现,只要自已愿意付出,只要自已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就会给予自已回报。这件事成了他创业冲动的源头,也奠定了他创业的思想基础。
我们再来听听刘永好是怎么说的——
17岁时,我下乡到了与三哥陈育新家相邻的一个村子——新津县顺江公社六大队四队,当年我母亲就在附近的平岗小学教书。当地没水没电,缺医少药,连瓦房都很少看见,我一天的工分是1角4分钱。
知识青年下乡的生活,文艺作品描述得太多,内容大同小异。我捡一件特别有趣的事讲给大家听。
1969年,也就是我下乡的第二年,眼看春节快到了,由于生产队太穷了,大家都没有办法好好过年。于是,我向生产队长提议去做爆米花,希望为生产队挣点钱回来,生产队长在犹豫中同意了。几天后,我拉来一台爆米花机,就是那种常见的带摇把的大肚子密封罐,只要将大米、玉米放进罐里,在炉火上边烧边摇,最后伴随一声巨响,白花花、香喷喷的爆米花就会充满一口袋。
后来,刘永好在企业经营上提出了著名的 “爆米花理论”,大意是说,10000个人做饲料比不上100个人做房地产,更比不上几个人做资本运作。他似乎顿悟了:原来真正的有钱人是这么挣钱的,就像当年自已爆米花,可以将一粒米变成十粒米那么大,既好看好玩,又好挣钱!
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的陈育新正准备继续念高中、上大学,以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时,却不得不收拾起简单的行囊,从新津县城回到顺江乡古家村,开始做一个真正的农民。
陈育新的动手能力特别强,在12年农村生活中,凭着仅有的初中文化,他硬是做出了许多令人啧啧称奇的事情:
⊙墙上种出的红薯,比地里种出的还大。
⊙在一溜田坎上种出的蔬菜,收入顶得上城里人一个月的工资。
⊙冬天种出的青椒成为市民们的稀罕。
⊙编制竹制品时,将火烤改为水煮,使工艺简化,工效提高。由其设计、制作的竹书架价廉物美,令人爱不释手。
⊙对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提出质疑,并被实践所证明。
⊙用塑料薄膜防潮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成功,意义深远。
这些都是青年农民陈育新的杰作,其中最让陈育新引以为傲的是其体温催芽技术。有一次,他从借来的杂志上看到“反季节蔬菜”的概念,并如饥似渴地对相关资料进行了研究。之后,想试一试的念头一发而不可收。但是,他没有催芽的温室,怎么试呢?在绞尽脑汁之后,他突发奇想:用体温催芽。他将辣椒种子用水浸泡后,再用布包好,然后装在贴身的上衣兜里,过一段时间拿出来透透气,发芽之后再种在塑料棚里让其生长。由于他对农作物的习性相当了解,他的体温催芽试验居然成功了。当年春节前夕,他收获了两斤菜辣椒,欣喜得不得了。于是,他略带炫耀地将两斤鲜嫩的菜辣椒摆在县城农贸市场门口,供来往的行人观赏。当时,四川人根本不可能在隆冬时节见到菜辣椒,大家稀罕得不得了。在人们惊奇的目光里,陈育新以罕见的高价卖掉了自己的试验品,自信心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从“反季节蔬菜”开始,他还发现,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生冻疮,土壤太细了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等等。后来在自已晚年的主要作品花舞人间中,其主导思想仍然源于当年的“反季节蔬菜”,不过这时已经上升为“反差管理”了,比如刻意将水池修建在山顶上,将坚硬的石头修成水样柔和的线条,在酷热的夏天让游客在凉风中看花,等等。
九岁生日那天,父亲送给刘永言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他喜不自禁、爱不释手。仔细阅读以后,他对上面的收音机原理、发电机原理、活性炭制作法等产生了浓厚兴趣。
父亲当年的这一有心之举,为刘永言确立了科学之志。
由于性格刚强、善于思考,并有着孜孜以求的品性,他深得同学钦佩,小朋友常常成群结队地去参观他自制的显微镜,因为透过它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到蚂蚁是怎么吃东西的,还可以看到毛毛虫毒毛上的倒钩。有一次,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刘永言居然用自制的矿石收音机收到了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大家兴奋得欢呼了起来。
那时,川西农村还没有电,一到夜晚,只有月光,没有灯光。有一天,他通过自己的钻研,做出了简易发电机,使实验用小灯泡亮了起来,同学们都钦佩得不得了。小小的成功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他就读的小学晚上有电该多好呀!那样,老师就不用在昏暗的豆油灯下批改作业了,自己就再也不用闻讨厌的油烟味了。这个愿望一直跟随着他,成了他童年时代的梦想,也成了他人生的动力之源。
1958年,成都八中成立了空气电池厂,13岁的刘永言被推选为厂长。经过几番实验,在接近成功时新的难题出来了——没有活性炭。先不要说没钱买,当时就是有钱也买不到。怎么办?同学们围着他们的小厂长一筹莫展。忽然,刘永言灵机一动:“有了,我们去拾些核桃壳来,把核桃壳一烧不就成了活性炭吗?”同学们立刻欢呼起来。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用自制的电池点亮了电灯。
1961年,刘永言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成都重点高中——九中。他一头扎进学校图书馆,似乎忘记了外面的一切。在这里,他广泛涉猎各种图书,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学习,大大丰富和优化了他的知识结构,让他受用终身。
从此,科学便成了他身上最显著的烙印。如今,他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多涉及环保、节能方面,使他成了一名实实在在的企业家型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