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光临维宠宠物导航网!

维宠宠物导航网

153-2012-0258

Industry
产业+

监管 您的位置:首页 > 产业+ > 监管

陈君石院士:食品安全谣言不断,稳中向好并不等于没有问题

2022-07-05 989 返回列表

近日,央广网独家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讲述十多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领域所发生的变化,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我们还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以下为陈君石院士讲述文字实录:

十多年前,我国发生了一个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这个事件触发了我们一系列改变。


政府层面,我国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此前,我国施行的是食品卫生法。在短短六年后的2015年,食品安全法又做了重大修订。重大修订的主要修订内容就是采用了国际通用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包括风险评估、管理、交流等,基于科学进行风险分析。

(编者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


不仅如此,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还根据民众的反馈,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可以说,新的食品安全法一方面突出了科学,另一方面顺应了民意。


在食品安全法出台和修订的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也有了更大完善。现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与国际食品法典的体系基本接轨。现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能够满足我们监管部门的监管执法需要。


这十年中,企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对食品安全的投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得到了大大加强。以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为例,假如大家在十年前去过,现在再去,就会发现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在硬件方面,现在大型的婴幼儿配方乳品企业,甚至比国外的名牌企业还要先进。在软件方面,企业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也有很大提高。我们的企业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食品安全决定他们的命运:做不好食品安全,相当于一票否决。


相对水平较低一点的,我认为是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认识。近十年来,食品安全相关谣言连续不断。虽然相比过去,老百姓的“担忧”有了很大改善,担心程度低了,但是还是处于“相当担心”水平。衡量这个的硬指标,就是每年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对食品安全的议案、提案的数量。在这十年中,相关议案提案逐年下降,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的担心减少了。但是,与法律法规、标准建设及食品企业自我食品安全保障的提升程度相比,大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提升远远不够。目前,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与专家、企业、政府仍有一定差距。


中国食品安全这十年稳中向好,十年以来没有重大事故。“稳中向好”这四个字是确确实实以前面讲到的事实作为依据的。


但同时,我想强调,稳中向好并不等于没有问题。我们得承认,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结构和整个食品行业的生产结构还是相对落后的:我们现在还有一亿多农户,他们是我们鸡鸭鱼肉、蛋、奶、粮食、蔬菜、水果的生产者。无论是直接食用,还是作为加工食品的原料进入食品生产线,这一亿多的个体农户,发生一点农药残留超标等类似问题很难完全避免。同样,我们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如零售、餐饮等,都以小型企业为主。尽管它们在市场份额中不占多数,但他们数量大,食品安全素养参差不齐,导致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难以避免。


我在这里强调这点,主要是给广大消费者一个提示:食品安全这个问题还要和我们长期共存,这个话题还将延续。


过去十年,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有很大提高。在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要让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更上一层楼,就需要社会共治,需要政府、企业、科学家、大众——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陈君石院士谈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吃上放心食品

受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陈君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多次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十多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和多次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与时俱进、食品行业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可以说,中国食品越来越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法规、标准、监管得到完善 


陈君石院士说:“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是中国食品安全的一个转折点,此后食品安全领域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


法规从严从全。2009年,我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在2015年、2018年和2021年分别进行多次修订,全面覆盖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加重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被称为“史上最严”。这部法律以“风险”理念为导向,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及时强化了特殊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网络食品、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监管,并强调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此外,涉及食品安全的《生猪屠宰条例》《农药管理条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也相继修订。


标准接轨国际。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制定程序、科学依据等方面与国际食品法典和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一致,能满足监管部门执法的需要。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超1400项。从2007年开始,中国担任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国际食品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的主持国,负责统筹讨论并深入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工作,引领两个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可以说,现在已经找不到一个‘国外有而中国没有’的食品标准。相反,中国制定的标准,有些国家可能没有。”陈君石院士说,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了19种污染物的313项指标,超过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18种污染物的113项指标)、美国(10种污染物的29项指标)、欧盟(26种污染物的289项指标)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一些在国外允许使用的物质,如瘦肉精莱克多巴胺、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等,在我国都是禁止的。


监管不断优化。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开始建立,由具体行业监管、综合监管逐渐向食品安全风险全链条、各环节治理转变,坚持用“四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近若干年来,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控制,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随着经济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食品安全领域也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炒作甚广的新型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除了人们熟知的转基因蔬果、豆类、肉类等,还有由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大量食品配料,如维生素、氨基酸等。实际上85%以上的酶制剂都是由转基因微生物生产,技术十分成熟,是未来食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一直十分严苛,从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试验、种植,再到转基因食物的生产、加工都要取得相关许可证,在整个流通环节实施严格的标识制度,包括广告用语,这为人们“吃得明白”“吃得放心”提供了保障。


疫情下,外卖配送、冷链食品领域出现了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和食品包装病毒核酸阳性等问题。现有科学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不大会通过购买、制备食品传播,但污染食品是可能的,会给食品安全带来挑战,要采取科学应对措施。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印发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等系列文件,加强对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消毒、防控及高风险岗位人群的管理,大众不必过于担心。


三类风险须进一步管控 


陈君石院士表示,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不是消除危害,而是控制风险,这是国际共识。我国落后的农业生产结构和食品产业结构决定了食品安全问题会长期存在。从危害消费者健康出发,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主要问题有三点:


食源性疾病。俗称食物中毒,包括食物过敏。无论是从发病人数或疾病负担来看,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比超95%)是全球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中国首要食品安全问题,但一直没有引起社会大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禽、肉类引起的沙门氏菌病;水产品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和肝吸虫病;水产品等多种食品在儿童青少年中引起的诺如病毒中毒等。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2020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西藏自治区除外)发生707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共37454人患食源性疾病,导致143人死亡。近年来,蘑菇中毒成为食源性疾病首要死因,在2020年发生的4662起病原确认的食源性疾病疫情中,有58%由毒蘑菇造成。


有害化学物污染。例如,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天然毒素等化学性污染。虽然我国已建立完善的污染标准,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以个体农户为主、中小型食品生产经营者数量众多,农药残留超标、微生物不合格、滥用非法添加剂等问题还是偶有发生。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0年抽检显示,占市场份额较大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的食品不合格率均低于总体不合格率。换句话说,提升食品安全水平需要食品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假冒伪劣。几乎每个消费者都曾碰到过假冒伪劣食品,如用鸡鸭肉等冒充牛羊肉、蜂蜜加糖、用非法添加剂打造诱人的色香味。假冒伪劣在国际食品安全领域通用的概念叫“食品欺诈”,指用非法的手段获得经济利益,除了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外,还包括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等。假冒伪劣食品多为小作坊生产,常使用不合格的食品原料、生产环境简陋、生产设备简单、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再加上部分地方执法不严,导致未经检验检疫的肉类、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食品、“三无”食品、超过保质期食品、“山寨”品牌等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数据显示,仅2021年前8个月,全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就查处案件约11.87万件,查扣假冒伪劣食品超3000吨。食品欺诈不一定等于食品不安全,但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全过程监管是未来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食品的标准和监管都非常严格,甚至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婴幼儿配方奶粉必须注册配方,世界从未有此先例。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贯彻‘四严’要求,完善监管是必由之路。”陈君石院士表示,当下,在食品终端抽检是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未来,我国应建立食品生产全过程监管体系,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全行业合作及社会共治,使食品安全从稳中向好更上一层楼,让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更有公信力。


举例来说,食品抽检合格率超过99%其实并不能说明食品安全没有问题。丹麦的食品合格率才70%~80%,但因为构建了“从养殖场到消费”的安全监管体系,依然是世界公认的食品最安全国家。丹麦的食品安全监管是从农田的环境监测开始的,直到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流通、餐饮消费、进出口等各环节,将质量问题全过程监管起来,避免了安全隐患,还促进经营主体树立责任意识,加强自律。


最后,陈君石院士强调,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习惯性甩锅给政府监管,政府和企业所做的工作远超老百姓从媒体上获知的信息。可以说,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已经和国际接轨,甚至某些领域引领国际标准,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大众对食品安全有时还是存在担心的情绪,所以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仍然不少,如“西瓜打甜味剂”的谣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需要政府出力畅通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渠道;食品专业人士和主流媒体要主动出击,向社会传播食品安全知识,让消费者从多维度了解食物,安心享受美味。


来源:央广网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190

二维码
维宠宠物导航网 电话:153-2012-0258 电话:155-0222-3953 邮箱:594036387@qq.com 地址:天津滨海新区烟台道15号办公楼5-506室

天津维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9 Inc.

 津ICP备19008835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