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有感染倾向或感染征象疾病的诊疗过程中,病原学诊断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所需的重要信息之一。而只有了解病原学和药敏结果,才能做到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规范、合理用药,同时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一
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意义是什么?
病原菌培养—“侦缉元凶”
同一种细菌侵犯机体不同的部位,可引起不同疾病的发生;而同一种疾病又可由不同细菌的侵犯而引起。为了明确诊断,从病患的血、尿或其他分泌物中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快速、准确地“侦缉”到病原菌。
药敏试验—“制定方案”
由于各种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即使同一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差别;在治疗过程中,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会发生变化;随着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抗药性也随之增多。只有根据菌种鉴定结果选择与其对应的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才能选择到有效的抗菌药物及浓度。
临床治疗—“克敌制胜”
医生根据准确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有效的个体化的治疗。
二
病原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流程
实验室接受到送检样本后,会对送检样本进行原始涂片,并观察镜下细胞及细菌分布情况。后根据样本类型进行接种,培养,并纯化,用于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通过质谱仪及生化法确定了致病菌菌种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及K-B法,结合CLSI VET01s提供的折点数据,出具最终的药敏结果。
三
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必不可缺的步骤
涂片镜检带来的潜在信息
标本合格与否的判定;
感染的确认(炎症细胞);
可疑致病菌的确认(根据微生物与炎性细胞的关系判定);
感染性质鉴别(细菌、真菌等);
微生态失衡与否及程度(菌群失调)。
为什么要进行菌种鉴定?
不同的菌属及菌种对不同的药物判断范围不同;
不同菌种间天然耐药的耐药谱不同;
不同部位的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大有差异。
四
为什么微生物报告结果与临床治疗不符?
如未采集到病灶,采集方法错误,未使用正确的容器等,从而导致细菌的检出(可能不是真正的致病菌)与临床症状/疗效不符;
细菌生长与接种的培养基、放置环境、培养时间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相关因素的缺失容易导致细菌的漏检;
如耐药机制、天然耐药、诱导耐药及生物被膜都有可能;
药物敏感性报告中的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大部分药物判断依据大部分来源于该药物在血液PK/PD情况。如果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同其在血液中差距明显,就会出现疗效与结果不符的情况;
其他基础疾病影响,免疫抑制等情况。
具有感染倾向或感染征象疾病的正确诊治需要以正确的病原学检测作为指导,病原微生物学送检是感染控制的基础。临床与实验室密不可分,环环相扣,只有通力合作相互沟通,才能做到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规范、合理用药,同时减少细菌耐药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