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光临维宠宠物导航网!

维宠宠物导航网

153-2012-0258

Industry
产业+

管理 您的位置:首页 > 产业+ > 管理

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战略不是定目标,重要的是选路径

2023-02-25 664 返回列表
战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关键动作。很多企业在战略上遇到的老大难问题是,一谈就虚,一抓就走样,最后业务没干好,还常常找不准病根。
今天这篇文章是清华经管学院MBA“企业战略创新”课程中的一讲。主讲人张川是美团高级副总裁、到店事业群总裁,他将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来分享:战略制定需要结合哪几项要素,战略执行中有哪些常见陷阱,踩了坑又怎样快速纠偏或调头,等等。

以下与你分享张川的战略思考。

来源:清华MBA

作者:张川


我2001年入学清华MBA,二十年前也是在这个教室里上课,这应该是我二十年来第一次回到这个教室给大家讲些什么。

“实战中的战略和管理陷阱”这个标题写得很“玄乎”,原因在于我们在实战中很难总结成功的案例,但失败的案例很容易总结,而且可以形成Stop Doing List。

没有人是圣人,包括我做产品也不是圣人,唯一的特点可能是失败的概率比别人低一点——别人10次找到一个成功路径,你也许3次就找到。所以今天我把这些年来总结的战略案例、管理案例分享给大家。


我当时读MBA和大家现在挺不一样的。今天很多互联网行业同行到清华读MBA,都是追求职业的进步和发展。

当年我们读MBA的时候,老师问大家读书的第一愿望是什么?80%都回答“想换工作”。当年考MBA是换职业、换城市的一条路径,而今天大家读MBA是为了职业提升、学习管理,是更为求真地读书。

读清华MBA之前,我是一个研发工程师,毕业后开始做产品经理,开始做管理。我的经历非常简单,离开清华后短暂地在一个IT公司工作过1年,之后陆续在百度(联盟产品总监5年)、58同城(执行副总裁5年)、美团工作(高级副总裁,到店事业群总裁)。


管理的B面,商业模式三要素

在毕业的前10年,我觉得清华带给我的是对管理、财务、营销等知识的理解。但最近几年我发现了更深的影响——对底层认知的影响。

从底层的视角,“管理”可以分为AB两面。

A面:如何激励人,做好文化、做好组织建设。

B面:科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持续的发挥。现在中国公司常常讲的“管理”很多是A面,但实际上只做好A面的公司往往不能把企业做好,基业长青公司往往是做好B面、AB兼具的。


我们判断商业模式的核心三要素:

1.用户价值:用户是谁?你给用户创造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2.核心能力: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往往大家会用 BML(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业务领先模型)来表述核心能力。



注:BLM,全称为业务领先模型。2006年从IBM引入华为时,它还只是销服体系用来提升中高层管理者领导力的一个模型,只有到了研发体系,将它与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中的MM(Marketing Manage市场管理)工具相结合,才形成了华为的业务战略规划工具。


3.收入模式:所有的实体都需要收入模式。有些企业所在的行业不需要收入,也还是需要创造用户价值。但其实,创造用户价值特别难。


陈三角:机会、资源、组织能力

1.机会。机会的第一部分是“选赛道”。有大产业机会的赛道没那么多条。

以餐饮为例,面条是唯一的不用加太多菜、太多肉,品尝下来也还有味道的食品,所以体验的性价比极高,而如果做火锅,就很难做到万店规模。所以真正的机会没有那么多。

大家看美国的上市公司,超过500亿美金规模的几乎都是抓住了市场本身的大机会,你说这些企业做得好吗?也不一定好。

机会的第二部分是要把握住天时。大家去数数汽车公司,奔驰、通用、福特、宝马……基本上都是在这个行业的早期进入的,只有先做的人才能把握住机会。

大家看产业的时候,当然也会看到一些后来者居上的例子,但基本上只有前几个入场的才能留在游戏圈里,尽管第二个入场可能和第一个差了好几年。机会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我就不细讲地利和人和了。

2.资源。其实很多核心能力是可以买、可以学的。世界上真正好的公司,在经历2-3个增长曲线后,核心能力几乎全部是买的。

大家都知道微软的Excel也是买的,但如果能够把买来的资源树立起来,建立好核心能力,发展就会变好。

3.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建设特别难。组织能力简单说就是需要一个领军人物,”竖起大王旗,自有吃粮人。“

但是领军人物对事情的判断、对机会和资源的把握特别重要,没有领军人物,就很难做出一个新业务,或者开拓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尤其是进入一个新行业的时候,领军人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需要具备完全不同过去的组织能力。

大家想最近海外几家大公司新提拔的总裁,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做好了Chrome,这是在搜索引擎之外做软件的一个新组织能力;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是做服务器的(微软Azure云),这是微软在软件外的第二个组织能力。

中国也一样,大家看接班人也可以看出,逍遥子(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花名“逍遥子”)做成了阿里以前没有的能力(双11营销)而被提拔成CEO。仅仅用过去的组织能力打下战功而被提拔成CEO的例子其实是很少的。


陷阱1

把战略和业务问题,

变成组织和文化问题

1.没有找到用户价值。我们会看到很多公司往往陷入CEO和HR负责人拼命学组织、学文化的错误中。一个公司面临生死的时候,从来不是组织和文化的问题,而是战略和业务的问题。

你得先确立你的战略——你的用户是谁?你怎么服务用户?你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然后才能建立你的文化。

大家去看看Salesforce、IBM这些美国做To B业务的企业,他们的文化就是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真正应该先讨论的是自己如何提供服务,给用户创造的价值是什么,不把这个想清楚是不行的。

当然这也涉及一系列问题,包括我用什么来服务?服务的是痛点还是痒点?你需要非常清晰自己所创造的用户价值。

2.没有找到核心竞争力/能力。怎么建立核心能力?“用户增长”“研发/算法”“产品体系”,到底哪项才是我的核心能力?

所有To B技术公司的核心能力是“研发体系”,例如IBM当年那套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集成产品开发)的能力,代表了它能组织2万个工程师编程还不会经常出错。

而To C的互联网公司通常没有这个能力。同样是出bug,To C公司紧急修复下就好了,但To B的公司出错了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3.陷入文化解决论。文化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团结协作、共享未来云云,其实来来去去就那几条。其实这些都没用,当你做好了用户价值和管理,正向循环起来以后,价值就会产生。

华为为什么会以客户为中心?很大原因是因为To B业务不服务好客户就没饭吃。

好的互联网公司有几十万个用户,这个用户不来还有下一个,我有流量。空谈文化解决论,是中国管理的惨痛失败。

4.股权解决论。还有一些公司陷入了“股权解决论”,认为给下属分股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也是很荒谬的理论。

大家知道船的理论吗?一名船长的任务不是保证船上的每个人能生存,而是保障船能开到目的地。你觉得股权就一定能激励人,但这是很虚幻的,管理者需要思考的是生死和赢的问题。

中国的管理总是喜欢把A面——文化强调得特别大,但真正好的公司是AB双雄的公司。

以华为为例,在国内华为的管理(IPD)是最好的。我认为中国能组织几万工程师编代码还不编出大错的只有华为,其他互联网公司是做不了的。我自己也在学,但离华为还远着呢。而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与它的管理是合一的。

借用小米同学的一个故事来看华为把指标看得有多细:华为有个指标叫“1个手机1年内重启时间不超过3分钟”,小米拿到这个指标时据说是500多分钟。

指标管理非常重要,大家千万别把战略和业务问题考虑成文化问题,觉得是我的人不够勤奋导致业务不够好,没有指标在那里,他不会做好的。


陷阱2

把战略口号化、空话化

1.战略选择是个连续的过程:看得到、看得懂、进得去、做得赢。战略不是某个时刻的突发奇想,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你对产业不够熟悉,就无法制定战略。

“看得到”是第一重要的,“看得懂”是最难的,因为“看得懂”不是一瞬间的事情。好公司都能“看得到”,比如美团内部流传的第一个故事,在2015年、2016年初就看到了摩拜这个机会。

而“看得懂”则比较困难,例如当初大家都觉得今日头条这个市场太小,但最终证明阅读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且,“看得懂”并不是你认为你“看得懂”就真的“看得懂”。

很多投资人和老板都说,如果你的UE(单位运营利润)做正了,他们就会投资你或者继续投资你的项目,但这种说法其实是在欺骗人。

因为当UE都为正了,那100%的人都可以选择正确的投资。关键是在UE为正之前,你就要知道哪些点的改变可以让UE变成正。

2010年投资京东的徐新等人,本质是觉得零售一定能赚钱,这个生意一定能变好,即使并不知道它将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

Facebook收购WhatsApp、收购Instagram,一个都没落下。看得懂难就难在,你需要比别人看得“很前很前”,看到了趋势,才能叫“看得懂”。

“进得去”其实也挺不容易,有些产业你可能无法进入。比如,现在社区团购京东就很难进入;而在物流方面,大家都知道顺丰和圆通等公司的快递效率已经很高了,现在再进入快递市场也进不去了。

因此,在“进得去”的问题上,你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点进入,否则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就像我们(美团)一样,需要花几百亿把摩拜买进来——这是非常巨大的成本,你看不懂进不去的时候就是这样。

而“做得赢”则需要考虑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胜。例如,雷军很早就看到了米聊的机会,但当时他无法解决大规模消息并发的问题,而腾讯在QQ上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就能做到。因此,战略选择是一系列过程的组成。

2.战略判断是思考的过程:多算胜,少算不胜。战略判断是个思考的过程,正如孙子兵法讲“妙算”,多算胜、少算不胜。这一点很简单。

首先,你要计算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和机会的大小。现代的战争理论中,资金代表着兵力。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认为只需要投入20亿就可以结束战争,但别人却投入了100亿。

这时候你无需思考,你已经注定失败了。他找到了更好的人才,做了更好的准备。在大多数情况下,谁的兵力更多谁就能获胜。

不要考虑在战争中以小胜多的案例,因为在数百万次的战斗中,这种情况只发生了不到1%的概率。不要追求以少胜多的例子,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追求以多胜少的战斗。

因此,战略判断是一个需要预先思考的过程。你需要思考如何打,为什么打,你拥有多少兵力以及如何打赢。

3.错把目标当战略,战略是个路径选择问题。经常有公司把“实现中国XXX第一大平台”作为战略。其实战略不是目标,也不是口号,而是路径选择。

战略必须是目标与路径选择结合在一起,但大多数组织其实喊的都是目标。

4.战略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模板化的战略分析,例如SWO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这些常用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你建立分析逻辑,但不能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战略。

因为真正好的战略需要结合你对产业的理解才能制定。纯粹依靠SWOT和五力分析的很多战略解决的是组织协调问题,能使你的财务总监、HR总监、研发总监、产品总监达成一致,但不能解决你的客户问题、生死问题。

因此,模板化的战略都是可被讲述、但不一定能被真正执行的战略。当然,任何一个产品都应该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危险的是战略口号化、空洞化。

我经常遇到一些公司说:“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1000亿美元的公司。”这种口号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中国公司却常常认为这种口号代表它们已经制定好了战略,这是非常危险的。


陷阱3

将组织结构问题当成管理能力问题

1.组织架构是管理的核心&过于强调协同,不能STL。我们很多时候把组织结构问题当成了管理问题,或者是个人的问题。其实一个组织的结构/架构是管理最核心的工作。

很多时候,企图用组织的制衡来达成管理的目的,这违背了管理的本质,做不好也是必然的了。

2.过于强调中台,做高难度的管理。中台是一项高难度的管理工作,不是每个公司都能承担的,我们应该避免在这方面冒险尝试。阿里也是做了十几年以后才开始慢慢地做管理中台。

过于强调中台,小业务难以获得资源做不起来,中台不是没有责任的。这是公司组织的问题,但我们往往只会考虑领军人物的问题。

举例来说,很多公司在做类似美团这种O2O业务的时候,会给负责人headcount(员工人数)的要求,这就不了解这个业务,限制销售业务往前扑,就是公司管理、组织架构问题。当你做事情的时候,组织架构一定是要符合规律的。


陷阱4

用激励替代管理有效性

1.单指标成功方法论:数字成功方法论。很多人说管理非常简单,只要把握几个核心指标,例如GTV(总交易额)、订单量、利润等,就能把这个部门管好。这个叫单指标成功论,或者我把它定义为“数字成功论”。

对于这种指标,我想要PV(页面浏览量),就把1个页面拆成6个;我想要GTV,我就卖茅台……你想要这种指标,管理者就能给你这些指标,而且财务不看细根本看不出来。

管理者想要管得细,必须深化了解一切细节,这不叫管细节,而是了解细节。

所以单指标成功方法论是管理中最差的。这种方法在野蛮增长阶段或许可行,对那些靠单店管理的体力劳动,可以靠绩效来管理;但在大多数业务都是脑力工作的公司,大家千万别试图用1-2个指标就能管好自己的公司和业务,根本不可能。

你如果做不出400个以上指标来,基本你这个业务就管不好。

2.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混为一谈。管理的四大支柱:经营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人才管理;将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混为一谈是最糟的。

什么是目标管理?KPI是目标管理、OKR也是目标管理。

阿里学的GE,三年计划、一年计划、季度计划,季度Review,这些都是目标管理,是把一个组织的目标有效地贯彻到支线单位里去。

什么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对员工表现的奖励,包括晋升、加薪等。但有些公司把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混为一谈,例如告诉员工GTV做到XX亿就能得到升职、奖金等,这是不合理的。

对于脑力劳动,其工作与个人努力之间的关系难以评价,而且市场因素也会影响绩效评估。因此,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需要区分开来,塑造组织文化是靠绩效管理做抓手,业务是靠目标管理做抓手,这两者要有效地结合。

以我现在的管理经验,对脑力劳动者的前置性激励管理策略,比如你做到多少我给你多少激励,基本是错误的,会把公司文化打造得很差。

好的公司激励都是后置性的,做得好的给激励,个人表现好、但由于市场原因业务不好的也给激励,这是一个公司长久发展所必要的。

很多管理者试图用激励解决管理问题,这是最容易犯的错误。真正好的管理需要细分目标,但再好的管理目标,通常也只能完成60%~70%。

现在,OKR也面临着较长周期业务的挑战,而短周期业务更适合使用OKR。因此,不同的目标管理方式解决不同企业问题,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千万别混淆。


陷阱5

用分权代替管理

——大公司的制度管理小公司

1.过早设立事业部管理模式。实际上,大多数公司过早设置事业部都存在问题。

我经常看到有些公司新设立一个事业部,比如叫金融事业部,主要负责把过去留存的用户变成钱、变现,但这是否真的算一个事业部呢?

如果我们看通用汽车的例子,它设立事业部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收购,或者像别克这种产品线过于重复才进行设立。

好的公司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设立独立的事业部,因为这时需要开展全新的业务,完全独立于公司其他业务之外。

但是很多公司在设立事业部时都太小了,如果不是为了开展新的业务,设立一个100到200人的事业部就会浪费公司资源。

那么设立事业部会存在什么弊端呢?部门的壁垒会变得很高。当公司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它和公司之间是结算方式,即使调动人手也是不现实的。

大家想想现在的阿里,是否还可以轻易地调动人手?在业务比较简单的时候,调动人手是可行的,但如果把一个阿里云的员工调到本地生活,或者把一个本地生活的员工调到阿里云,很可能他们都干不了。

事业部的“部门墙”之所以很高,因为只有当业务独特性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有事业部。一旦成立事业部,就再也回不去了。

Apple至今没有设立事业部,虽然iPhone、iPod、iPad都由各自的研发团队负责,但生产和采购等职责则由一条大线管理。

为什么Apple要这样做呢?当你的芯片、屏、压制机……所有硬件一体化的时候,部门墙也就不足为惧了。真正能创新的公司都是做纵向一体化的。

特斯拉在中国有一家叫做力劲科技的公司,专门负责生产汽车车架后半部分的一次性压制件。这个公司的股票涨了很多,因为特斯拉自己投资并且实行了纵向一体化。

特斯拉之所以卖得好,是因为它买下了汽车芯片厂,自己研发自己生产,在产能紧张的时候不会向其他公司供货。洛克菲勒在1900年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做大的。过早地设立事业部对于纵向一体化是非常不利的。

2.职能部门事业部化是更大的错误。过早地设事业部,甚至连职能部门也设立成事业部,这些本质上是错误的。

把职能部门变成事业部等同于外包,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只有当你在所处的产业链中比别人更懂时,外包才有价值。

Apple是全球最懂供应链的公司,它能够清晰地指出这些机器的元件多少钱,以及多收了或少收了多少钱,才能把供应链成本压到最低。

我们曾经有几万个客服是外包的,这导致我们培养不出好的客服管理者,因为外包的员工没有晋升通道。

最终,我们决定进行垂直化管理,过了一两年客服体系就逐渐强大,因为所有员工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只有当你比别人更懂时,外包才是有意义的。

3.做不好事业部就设立事业群。我现在负责美团的到店事业群。当年在58的时候也是负责一个事业群,但那更像是一个事业部过早地叫事业群。

事业群是多个事业部的组合,且事业部规模很大。事业群的负责人是几个阶梯中最难的,又没有实权,又得管好。事业群负责人如果没有当过事业部的负责人,根本不懂业务。因此过早地设立事业群,对管理特别不利。

4.组织隔阂不能形成合力&变革需要深度一体化。用分权来管理一定要慎重考虑权力是否能够收回。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换人就可以收回权力,但当业务特别困难的时候,即使换人也很难收回权力,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做到。

大公司进行纵向一体化,可以通过建设独立的事业部来创新,就像华为做手机一样。当你想要进行纵向一体化创新,或者真的想要进入一个非常大且优秀的市场时,事业部制未必是最佳选择。但现在2000-3000亿美金估值的公司都没有更好的办法。

大家看今日头条开始拆掉大中台,实行事业部化,其实就是这个思路。当公司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拆分事业部可以分担一些责任,在事业部内形成中台化的功能。

关于“实战中的战略和管理陷阱”今天我就简单讲到这里,个人观点不代表组织管理,也不代表正确的管理理念,是自己工作过程中坚持的理念和思考,谢谢大家!

文字整理 | 一只特立独行的Eric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30

二维码
维宠宠物导航网 电话:153-2012-0258 电话:155-0222-3953 邮箱:594036387@qq.com 地址:天津滨海新区烟台道15号办公楼5-506室

天津维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9 Inc.

 津ICP备19008835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