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年龄、资历,对管理者来说最头疼的事情,依旧是带人。
调查显示,60%以上的管理者都觉得,员工难带。
要不就是教不会,要不就是带不动。
我在进化岛上也常收到同学们类似的提问。
今天和你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本文来自进化岛社群日常)
01
思考目标隐含的本质是价值观。
思考目标隐含的本质是价值观。
这句话怎么理解?
要从马斯洛开始说起。
大家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就像金字塔一样,从生理、安全、到关系、再到尊重的需求,一层一层逐级往上。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也是最具价值的。
同时,也是管理者激发员工最理想的状态。
即,拥有自驱力。
但是,应该怎么实现呢?
马斯洛当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召集100个自驱力的人,他们一起合伙建立一个公司,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
这家公司会怎么样?
虽然马斯洛本人没有尝试。
但是有一位马斯洛观念的狂热推崇者,安迪·凯,在自己的生产数字电压表的公司试行了。
他从1960年开始,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自我实现需求,在公司里做了一系列创新实验。
1)给大家整体提高薪酬;
2)把原来的装配流水线改为生产小组,增加大家的互动讨论,赋予更多能动性;
3)还废除了原来的惩罚制度,改为增加员工培训。
结果,改革获得了不错的成果。
员工的精神面貌变好了,销售额和产能也提高了。
后来凯还邀请马斯洛,告诉了他自己工厂的实验成果。
在实验成果的基础上,马斯洛写了一本笔记,叫做《优心态管理》。
他在笔记里写道,
在任何一个组织里,每个人的成长和创造力发挥,都与公司的整体业绩还有组织健康密不可分。
比如,美国的target百货公司,为它收银部门的同事们专门设计了一套系统。
当收银员在扫描条形码的时候,会出现提示速度快慢的灯,当完成全部扫描结账后,会出现这次结账的打分。
这个分数,不计入考核。
但是,会激发大家的兴趣。
让原本枯燥、单一、重复度高的工作,变得有趣。
收银员们也可以从这一件小事里,找到一点乐趣。
但间接的,通过这样有趣的激励方式,员工们和公司的目标也得到了对齐。
每个人都应是积极的行动派,而不是被动的谋生人。
而每一个行动背后,都是目标。
前段时间进化岛有同学提问,
在和一个中层员工布置任务的时候,每次他都不能理解自己的表达,自己非常苦恼。
这严重影响了团队的目标进度。
该不该换掉他?
他的表现,可能能力所致,也可能是意愿的问题。
在沟通的时候,你可以换一种说法,避免复杂难懂的词汇或者术语,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如有必要可以用图表、示意图这种更加直观的方法表达。
并且请他复述一遍,或者请他把你们的每一次对话都发一封小结给你,你来确认是否理解准确。
如果理解错误,那应该是能力上无法胜任这个工作,或者说是能力不匹配。
那么可能需要做相应针对性的培训,或者是重新评估他的能力和岗位匹配度,把他换到合适的位置上。
但是如果,你发现他理解的其实没错,但就是执行不了、或者执行不到位,那可能就是意愿有问题。
意愿,是一个更原则性的问题。
如果真的定位出是这个具体的人的问题,当然要采取行动。
每天一个行动背后都是目标。
每一个目标背后其本质都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团队的共识,是团队得以运转的支柱。
很多时候,管理者遇到的问题都是价值观的问题。
比如,一个典型的问题:绩效考核。
02
善意,不能以牺牲谁的利益为前提。
这周进化岛上有一位HR同学遇到了个问题,
他在的公司根据业绩需要新增了一个新媒体运营岗位。
根据岗位要求, 设计了20%的浮动绩效。
但由于该岗位的工作还处于探索期,没有找到好的定量考核的方式,所以采用了月终述职的方式作为考核。
在上个月,员工原以为理应拿走20%全额的绩效,但实际根据考核他的绩效并不到这个指标。
对此这位员工提出,若拿不到预期的绩效,就立即辞职。
老板不希望员工离职,但也不希望给全额绩效,作为HR的他很苦恼。
该怎么办?
确实,对于初期半探索、半创新的工作,从客观意义上来说存在着绩效难以量化的情况。
但难以量化,不意味着可以模糊化处理。
因为一切关于绩效的问题,都没有小问题。
对于员工来说,如果没拿到,很可能就意味着少了两个月的房贷,少了一趟出国的旅行,甚至是少了一辆车。
同时对于公司来说,绩效应该是严肃的。
它是对某段时间内员工胜任该岗位表现的判断基准。
应该是一种在双方达成信任共识的基础上,确定的正式契约。
绩效最重要的就是充分沟通,明确共识。
绩效的沟通,千万不能是我以为你知道了,你以为是这样,也不能是靠自觉的、靠常识就草率确定的。
因为常识,可能有误。
自觉,可能会偏离。
必须在达成共识后,通过文书确定。
比如,这个新媒体运营岗中20%的浮动绩效,它的计算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计算,都要写下来,讲清楚,甚至还要双方签署,保证。
防患未然。
管理的要义是释放善意。
我们相信双方的善意。
但是,善意,不能是以牺牲谁的利益为前提的,出发点应该是寻求共赢,共同解决问题。
为了不牺牲组织,也不牺牲员工个人的利益,不让任何一方委曲求全,必须要把原则讲清楚。
已经发生的问题,是之前沟通问题的代价。
但即便如此,也不建议为了不让员工离职,而改变考核结果,甚至改变考核制度。
这就相当于让组织委曲求全。
让本该严肃的绩效制度,失去严肃性。
以后大概率会有其他员工效仿。
要补救这个问题,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该做的是从组织全局出发,不怕冲突,真诚沟通。
真诚地表达对他的认可和重视,真诚地告知他做的不好的地方。
详细解释制度设计的原因,希望他理解公司的考核制度。
对他日后的表现给予期待。
但说实话,沟通是件难事。
officevibe的脉搏调查显示,
19%的员工不认为自己获得的反馈有价值。
03
良言一句三冬暖
那么,管理者应该怎么做好沟通呢?
我们先来答一道选择题。
现在去奶茶、咖啡、餐饮店,常常会遇到集点卡的活动。
当所有的点都打卡后,可以兑换一杯饮品。
请问:
如果分别同样大小的两张卡。一张卡上印有10个空白的点;
另一张卡上有12个点,但是已经印了2个点。
这两张卡给你,哪一张会更让你想要集满它呢?
其实客观上都是10个空白的点,速度应该是一样的,但后者似乎有一种可以抢先一步完成的感觉。
所以,更容易激起你的集卡兴趣。
主观判断,会骗你。
主观判断,也会激励你。
沟通,带来的效果也是基于主观判断的。
比如,积极反馈。
马克吐温说,一句赞美的话可以让我活上两个月。
良言一句三冬暖。
管理者该如何,更好的反馈?
1)首先,要努力营造坦诚开放的团队环境。
鼓励每个人开诚布公的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坦诚开放,就是大家每个人都放下偏见,只对事,不对人。
管理者千万不要不好意思,等到情况恶化了才急着反馈。
一来在情绪激动时沟通,可能引发争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二来还会在员工心中,产生一个认知。你找他,一定是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定是来找他茬的。
产生了这样的认知,他就会下意识的披上铠甲,带着反抗的情绪听你说话,自然效果不会好。
2)千万不要试图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揣测对方的想法。
而是应当像和下属分享一部你看过的电影桥段一样。
一帧一帧分析它好在哪里、还有什么欠缺。
让双方都进入一种冷静的状态,一起推动事情。
3)反馈而不是批评。
很多管理者都觉得反馈就是批评。
但是,批评是沟通的阻断器。
不但不利于沟通,还会让人觉得不服,觉得委屈,甚至引发争吵。
非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影响了团队氛围,增加了隔阂。
调研发现,38%以上的反馈对绩效提升有负效应。
只批评不给建议就是耍流氓。
还有很多人意识到了应该给员工更多的正面反馈,给予认可。
但是,话到用时方恨少,总在那几个大词上,泛泛地点到而止。
怎么办?
反馈也是要讲方式方法的。
不妨试试SBI模型。
一个优秀的反馈应该包括了,situation(情景界定)、behavior(行为描述)还有impact(行为影响)这三要素。
情景,要足够详细,包括了时间、地点、还有参与者,以及具体完成了一件什么事情。
行为,讲你观察到的行为,千万不要评论,只描述,不评论。
因为评论会带有主观判断,而判断会遮蔽一些事实。
影响,描述对方的行为对工作、同事、他人给予的影响。
细节度越高、越专业的反馈,才是有血有肉的。
这样,反馈的可信度才越高,也才越有效。
而当管理者关注员工的长处时,67%的员工会更加全身心投入工作。
你确定不试一试?
最后的话
管理者之于团队,就像是一个助燃剂之于火炬。
他们的职责,不在于跳下去亲自动手做。
而是不断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
具体该怎么做呢?
找到有意愿的人,让他们做合适的事;
坚定原则,不做违背组织权益的事;
关注团队的表现,及时反馈,积极沟通。
等等等等。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了做到管理者的头、手、心的平衡。
微软CEO纳德拉在做微软组织改革时说道,
管理者要做到的就是头手心三者的建构。
头,意味着创造力和反思力。要为了所有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的未来而思考。
手,意味着授权、勇气和指挥。必须要能有效地调整工作,为团队创造足够的灵活敏捷的环境。
心,意味着共情、倾听还有真诚的关心。要和员工在一起,关注他们,构建正向的团队氛围。
而这些正是一位高效管理者的,正向闭环。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