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物复配成方后,体现在兽医治疗临床上,主要有3个作用效果。
一是,可提高抗菌活性,充分发挥药物间的相加、最好是协同作用;
二是,拓宽了抗菌谱,比如说由原只抗革兰氏阴性菌,复配后扩大到了既抗革兰氏阴性菌、也抗革兰氏阳性菌,包括也可扩大到也抗支原体等。
因为在当前兽医治疗临床上,动物一旦发病,还是以混感病例较多。这时,只单独用一种抗菌药的抗菌范围就比较窄,就不能全覆盖所有正在致病的病原菌。
三是,是耐药性。
如今兽医临床上所用的抗菌药,基本上每一类药物都有耐药性了。现在最敏感的硫酸粘杆菌素,虽然它的监测耐药性比较低;但近几年也在呈缓慢上升趋势。
如若我们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抗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科学复配成方使用,那么细菌如果是要产生耐药性的话,对一种药需要一种耐药机制,对两种药物就需要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耐药机制。
比如今年国庆节阅兵仪式上,展示的我们的导弹防御系统;对方打一个导弹过来,拦截是比较容易的;打两个也可以拦截,但要是饱和攻击,同时打很多个过来,那就很难拦截了。
抗菌药物之间的科学复配成方,若是同时产生、克服多种药物的耐药性,同时产生多次药物突变,那就比较难。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两种药,同时使用与前后分开使用不同之处。
人医上把前后用药称为序贯疗法,同时使用称为配伍或者联用,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疗效。这是关于配伍的目的,提高抗菌活性,拓宽抗菌范围,克服耐药性,最终提高药物疗效。
不同作用机制的不同抗菌药物之间进行复配,是有一些科学、配伍原则在里面的,不是目前临床上的那种简单相加。
首先,不同作用机制的不同抗菌药物配伍,即不同化学结构和品种的抗菌药物配伍。需要注意的是,哪些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哪些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哪些是酰胺醇类抗菌药?这个大类要搞清楚了。
在这些大类里,沙星类、磺胺类比较好记。大环内酯类,常用的有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还有一个截短侧耳素类的泰妙菌素,等等。你只有记住这些基本的药物分类,才能掌握临床科学配伍。
还有,β-内酰胺类在药学上又细分两类:青霉素类和头孢类。青霉素类主要有:双氯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青霉素等,头孢类目前只有四代头孢“头孢喹肟”和三代头孢“头孢噻呋”。
氨基糖苷类主要有大观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安普霉素等。酰胺醇类主要有甲砜霉素和氟苯尼考。其它的抗菌药就比较少用了,比如说黄连素、黄芩苷、杆菌肽、金霉素和土霉素等。
其次,不提倡同类药物之间进行复配。比如说,把大环内酯类的几个药物复配在一起使用,效果不会增强,在一定范围内疗效虽有所提高,但是疗效提升不大,甚至不提高疗效,为什么这样呢?
这是因为,同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是一样的,一旦耐药,抗菌活性可能降低的不是2倍或者4倍,有时候会达到几十倍,多则几百倍。
如若产生两种不同的抗药机制,对细菌来说是有困难的;但是产生一种特定耐药机制是有可能的,所以同一类药物不能配伍使用。
再比如说,阿莫西林配合头孢噻呋,不仅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降低抗菌效果。新霉素效果不是特别强,配合使用安普霉素,这样也是不能提高效果的。
再次,产生配伍禁忌的两种药物。有两类在兽医治疗临床比较常见,希望治疗兽医和用药者谨记。一种是,把沙星类抗菌药与酰胺醇类抗菌药复配,任何一种沙星类药物与氟苯尼考都是有禁忌的,不但不提高疗效还会降低疗效。
另一种是,以下三种药物之间的任意两两配伍,也都是错误的。它们主要是指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和氟苯尼考;临床部分会用氟苯尼考配合替米考星,从药理来说是不科学的,但据基层反馈使用结果是增强的。
✔ 杀菌药物之间的两两配伍,都是协同的
✔ 黏菌素配伍任何一类抗菌药都是协同增效的
硫酸黏菌素的作用机制,是比较特殊的,也是唯一的。它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菌的一个物质选择性通透屏障。
若硫酸粘菌素把细菌的细胞膜给破坏了,便会造成细胞膜的膜孔增大,导致细菌细胞内的重要生命物质外泄。同时,细胞外的药物就大量,鱼贯而入、进入细胞内。
所以,这样,任何一种与硫酸粘菌素配伍的抗菌药,它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浓度就提高了,它的作用效果就会增强。
✔ 氨基糖苷类配伍任何一类抗菌药都是协同增效的。
氨基糖苷类的作用机制也很特殊。抗拒药物作用机制相似的、种类最多的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类的抗菌药。在这类抗菌药里,有一类抗菌药比较特殊,那是氨基糖苷类。
它的抗菌机制是致细菌合成异常蛋白质,是细菌不需要的,这样导致细菌不能生长、繁殖,最终会导致其死亡。
✔ 氟苯尼考配伍多西环素,是临床最常用的经典协同配伍方案。
不仅起到了相加作用,也可以拓宽作用范围,需要在同期内使用。
✔ 四环素类抗菌药加上截短侧耳素类的泰妙菌素,也起到了协同增效作用。
此方主要针对的是细菌和支原体造成的混合感染,需要注意的是:聚醚离子类的抗生素(如莫能霉素、马杜霉素、盐霉素等)与泰妙菌素碰面容易造成中毒事件,会引起动物的批量死亡,需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