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在临床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软镜品类中,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支气管镜、鼻咽喉镜、经皮胆道镜等。一般这些非消化科使用且镜身相对较细的内镜被统称为“细镜”。
消化镜(左)VS细镜(右),镜身“粗细”对比明显
细镜轻巧灵活,不仅能够进入更为狭小的腔道,也能够为医生提供非侵入式的观察和治疗手段,从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诊疗操作。一般而言,细镜在功能定位上可分为:超细镜、检查镜、治疗镜、高清镜、高清治疗镜等。
为何超细是必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原因导致了细镜产品的发展方向正呈现出越来越“细”的趋势。
01 疾病诊疗需求庞大
发病率的不断提升是细镜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推动力。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肺部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耳鼻喉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且患者的年龄呈现低龄化发展,进一步催生了超细镜的需求。快速增长的疾病负担迫使医疗界去寻求更准确、便捷、更小创伤的诊疗方法,而“超细镜”能够提供清晰明确的病灶信息,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02 狭窄腔道成痛点
尽管现代细镜已经做到了普及,例如支气管镜普遍已经可以到达5-6级支气管,但在处理复杂病例和进入更远更深的狭窄部位时,由于空间有限,传统细镜仍然难以顺利穿过。
因此,更细的内镜成为必然。更细的内镜具有更小的外径和更高的灵活性,使其能够轻松地穿过这些狭窄的区域(比如超细镜一般可到达10级以上的支气管),为医生提供了更好的视野,可以尽可能近地接近病变,从而实施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03 患者体验需被更加重视
早前,很多病症只能通过外科手术来进行治疗,内镜的出现让微创手术更加普及。在临床应用中,由于设备体积更小,超细内镜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和手术安全性。
因此,超细内镜的优势体现在了更多适配人群、更多应用功能及更舒适的诊疗体验上。
它一方面可以凭借其纤细的镜身灵活进入人体内部更深更远更难触及的部位,让许多原本不符合适应证的人群有了微创诊疗的可能。另一方面,细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也使得医生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和分析病变区域,增强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mm超细镜标准何时再打破?
虽然目前细镜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然而对于细镜里的重点难点——超细镜,很多企业仍旧望洋兴叹。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细镜产品直径基本在4mm-7mm的范围内,虽然超细镜的定义尚没有官方标准,但普遍直径都需控制在4mm以下。
Richard Wolf德国狼牌有一款支气管镜Slim line model,以2.2mm的头端直径在目前的细镜产品中力拔头筹,将超细内镜的行业天花板进一步抬高。
来源:Richard Wolf德国狼牌彩页
另一边,日本企业不仅在消化领域占据着全球绝大多数的市场,在细镜领域同样表现不俗。宾得以VNL8-J10的2.4mm前端直径,奥林巴斯以ENF-V3的2.6mm前端直径紧随其后,日系品牌凭借其品牌广阔的市占率,产品颇具竞争力。
极限挑战:极细内镜的“终点”在哪里?
然而,我们对超细内镜的追求并不应止步于此,临床中有更多极端情况正等待被解决:狭窄通道、深处病变、微创手术、婴幼儿诊疗……因此,更细的“超细镜”仍被需求。
对于细镜行业而言,整体生长曲线始终向上。当临床端的需求呼声渐大,产品端的创新正亟需加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