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委员观点:宠物产业已成为市场的新浪潮、消费的新空间、资本的新投向、社会的新热点。
宠物行业观察消息,今天(1月27日)上午,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并在上海世博中心胜利闭幕。
在2024上海两会期间,多个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分别提交关于“文明养宠”、“建设宠物友好城市”、“制定上海市宠物管理条例”等多个关于宠物的提案,也透露出了几个有意思的讯号:
上海市政协委员卢慧文:
打造上海“宠物友好城市”标志
在调研中,卢慧文发现当下社会中,家养宠物提供的积极稳定的情绪陪伴价值越来越不可或缺,绝大多数的宠物主人将他们的宠物视为家庭成员或自己的“孩子”。
但伴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家庭饲养的犬、猫等宠物的种类、数量日益增多,由于认知差别、政策滞后、管理缺位等综合因素,养宠人士和恐宠人士之间易产生矛盾,伤害宠物等行为时有发生。致使形成激烈矛盾、宠物伤害的视频基本都会立刻冲上热搜,甚至引发舆情。
对此,卢慧文建言上海打造“宠物友好城市”,推进人与宠物和谐共生:
一是尽快出台或完善相关法规条例。要尽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内容,出台《上海市宠物管理条例》或《上海市反虐待动物条例》。可以在《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扩大养宠管理范围,通过完善登记、许可、防疫、医疗、流动、收养和禁止饲养等管理制度,形成本市文明饲养宠物的具体规则。现有的《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中,养犬管理的职能部门涉及了公安、城管、文明办、卫健委、市场监管、绿化市容、城管执法、农委、房管局、各个街、镇等单位,部门条线众多,容易造成管理职责边界不清、程序烦琐和处罚力度不强等问题,需要加强协同,明确宠物管理的牵头部门,明确职能和分工,完善和优化工作流程,统筹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二是制定统一标识,在公共区域和公共交通明确一定比例的场所为“宠物友好场所”。在对辖区内商场、公园、餐厅、酒店等公共场所进行宠物管理工作规范时,应当明确宠物活动范围、完善宠物准入机制及纠纷处理准则并通过定期开展宠物社群活动进行有效宣传和科学引导,在明确宠物的活动空间同时进行积极引导。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向商场、公园、餐厅、酒店等公共场所发放统一制作的'宠物友好”或者“宠物禁入”标识,张贴在进出口区域的显著位置以及宠物空间活动区域。可以要求商家或者社区在其官网或公众号等公众平台明示是否“宠物友好”,做到对民众的提前明确告知。这样才能让养宠人士和恐宠人士的活动区域互不干扰,既广而告之了宠物管理的信息,也规范了宠物在公共场所的活动空间,真正有利于人和宠物间和谐友爱的相处。
上海市政协委员焦正:
构建人宠和谐共处的城市与社区
焦正在提案中指出,上海目前宠物管理方面的法规稍显滞后,《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等现有法规无法跟上现实生活的变化。此外,宠物基础设施建设也还没有跟上,城市对居民的养宠需求还未做好充分准备。宠物无法进入城市和社区环境中的大多数场所,而一些行政法规对于遛狗的规定也大多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没有很好地疏导需求。
在高密度的城市当中,为构建人宠和谐共处的城市与社区,提案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一是夯实文明饲养宠物的规则基础。在《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上海市宠物管理条例》。其中,对烈性犬的饲养限制有细化和从严的必要,应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化“限养”或“禁养”犬种。
二是加强宠物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在马路边增加宠物便溺处、拴狗环、宠物粪便垃圾箱等。另外,可以在郊区修建宠物公园,作为一种新型公园空间,化堵为疏营造“人宠和谐共栖”的城市公共空间。
上海市政协委员尧金仁:
宠物是新消费产业和社会经济的一部分
但宠物和宠物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考验着城市的社会治理水平,尤其是流浪犬猫的管理难度相当大。调研发现,目前上海在宠物监管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完善,难以精细化监管。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多维度审视、全方位监管、常态化管理。
上海市政协委员沈永铭:
建立流浪动物管理新模式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23年,上海总计约有40万只流浪猫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流浪猫出现的原因主要由于不文明的宠物遗弃,以及不加以绝育管理后的繁衍泛滥。
一是政府主导。运用AI技术,对流浪动物的规模、行为进行高效的数字化建档,指导后续管理执行;
二是引入高科技相关手段。利用AI+猫脸识别的方式,对于社区流浪猫进行统一数字化建档,大大降低社区管理难度;
上海市人大代表刘明华:
建立数字化宠物管理系统,推进宠物保险覆盖
而宠物保险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目前认可度最高的是宠物医疗险和第三方责任险。目前,中国的宠物险尚处于初步阶段,对比瑞典40%的宠物保险覆盖率,以及亚洲国家日本10%的宠物保险覆盖率,中国的宠物保险覆盖率不到1%。因此,刘明华认为应进行宠物治理模式改革,建立宠物管理平台,完善现代宠物保险体系,推动宠物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在刘明华看来,当前宠物保险不被接受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宠物医疗行业标准不一,赔付金额难以达成共识;
第二,宠物保险对承保对象的限制多,保障范围小;
第三,事故认证涉及多个部门,手续多且繁杂。宠物事故认证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医疗、公安、城管、卫生等,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不明确,事故发生后保险赔付认证流程长、相关手续冗余繁杂。
刘明华建议,规范宠物医疗机构,强化合作机制。为确保宠物保险的规范发展,保险公司应选择与具有正规资质的宠物医院合作。统一的医疗定价标准和科学的责任认定机制能增强保险的可信度,减少赔偿纠纷。上海拥有众多特色的小规模连锁宠物医院,资源整合的压力小,也便于统一标准制定和监督。同时,鼓励这些医疗机构参与宠物信息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增加宠物医疗的透明度,还能结合历史医疗数据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推进商业宠物保险的精细化发展方面,刘明华建议上海市政府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扩大宠物保险业务,完善宠物保险体系;保险公司应根据犬猫等不同种类宠物的特有疾病来丰富保险种类,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保费定价。
此外,刘明华还提到了构建全方位的数字化宠物管理系统,并建议上海政府有关部门应主导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数字平台。该平台可详尽记录每只已登记宠物的信息,包括年龄、品种、主人信息、居住地、疫苗接种状况、疾病历史和治疗情况,以及是否有伤人或破坏行为等。这样在发生宠物疾病和宠物伤害事件时,这一系统能提供精确的责任认定依据,也可为保险公司收集宠物信息提供便利。
上海市人大代表潘书鸿:
对社会中的弃养、虐待宠物行为进行立法规范
基于上述现象,潘书鸿认为亟需修改上海市人大于2011年2月23日通过并于2016年修改的《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明确宠物种类的界定,并扩大宠物饲养管理的范围,以规范和促进本市市民文明饲养宠物的行为。
在议案中,潘书鸿针对性提出了六条建议:
一是扩大宠物的界定范围,对宠物信息进行网格化管理。具体而言,将涉及犬只的行为和主体扩大到猫和其他宠物,并且针对新型宠物制定针对性规则。此外建议对宠物进行网格化管理,要求进行详细登记和备案,并确保宠物的相关信息与各街道和居委会保持同步。
二是通过立法明确职能部门的权限,做到有法可依。在立法中明确政府职权范围,细化部门分工。明确各级部门在宠物监管、流通、饲养等不同环节的职权范围,主体资格和执法标准,确保在出现问题时精准地找到负责部门。
三是探索建立宠物饲养征信和积分制度,加大违规养宠的惩罚管理力度。在登记宠物信息时签订养宠责任承诺书,并建立饲养人的宠物饲养征信和积分制度,建立违规扣分档案,在被监管部门发现有违规行为或是被人举报有违规行为时相应扣减分数,在被扣完全部分数时可以要求罚款或可替代的相应社会公益劳动。
四是对社会中的弃养、虐待行为进行立法规范,加强宠物流通与收养管理。对于相关违法人员进行记录,尤其是有虐待动物记录的人员,对他们出入一些特定场所进行一定的限制。其次,可以在上述的宠物管理机构下设置流浪宠物专门管理部门,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保护流浪动物。在宠物认养制度方面,可以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例如给流浪动物免费接种疫苗、减少或免除登记的费用。
五是出台针对宠物行业的相应规范或法律法规。建议提高宠物行业准入门槛,完善宠物行业登记许可制度,引导良性竞争,整顿混乱的宠物行业现状。
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大舆论导向。当前,一些饲养宠物的人并不知晓有关宠物饲养的登记和管理制度。一方面政府可以在各社区宠物店张贴宠物登记管理制度的通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告知百姓宠物防疫和登记的必要性。
文章来源:宠物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