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康相涛和团队正忙着在位于原阳县的河南农业大学家禽种质资源场进行现场选种。手机里,祝贺的信息一条条“涌来”,他才得知了自己当选工程院院士的消息。一条条回复祝贺信息时,康相涛说,自己心里的第一感觉是紧张、沉重。“因为当选院士,意味着你怎样对得起这个称号,更好的服务国家和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学科建设发展。”每天早晚定好闹钟,给鸡开关灯,巡查鸡群;周末,拉着架子车,到十几公里的郊外拉玉米、麸皮,自己给鸡配饲料;夏天光脚踩着鸡粪冲洗鸡舍,冬天用冰水洗脸、做饭……为了探索鸡育种的奥妙,康相涛在1985年留校以后,就开始了16年“与鸡为邻”的生活。而这16年的实践历练,也成了他科研路上最宝贵的财富。“这16年奠定了我这一生科研工作的基础,我的好多科研思想就是在这16年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再向老师,向同事们请教,然后回来再去验证。”38年一线科研生涯,康相涛带团队创建了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突破了本土品种选育进展慢以及高产与优质难兼顾的技术瓶颈,发现并鉴定国家遗传资源1个,培育国审新品种(配套系)2个,育出特色新品系19个,获发明专利授权32项,领域内有效专利拥有量全国第一。这些成果,为“十四五”我国畜禽种业振兴、破解“卡脖子”问题提供了支撑。
在乡村振兴路上,一系列科研创新成果,也转化成了农民的“致富密码”:曾经固守一隅的固始鸡,经过康教授的培育,变成了“金凤凰”,不仅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支柱,还辐射到了邻近的安徽六安、湖北麻城等地,甚至包括云贵川等偏僻地区在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原来“养在深闺无人识”,被乡亲当鸭蛋贱卖的国家深度贫困县卢氏县的卢氏绿壳蛋,如今的价格比普通鸡蛋贵四倍还多,成了当地重要支柱产业。“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竭尽所能,做到最好。”康相涛始终坚守并践行着这样的信念。团队骨干田亚东,说起与康老师在一起工作的点滴,深有感触地说:“康老师外号‘拼命三郎’,平常没什么娱乐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工作”。有人问康相涛“您有休闲时间吗?”他说“有啊,坐车时,吃饭时都在休息”。“搞科研,不拼命怎么能成!”这是康相涛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多年来,“数不清他带领我们跑过多少鸡场,走过多少山路去寻找地方鸡遗传资源”,团队骨干孙桂荣说,除了河南省的几个保种基地之外,他还带领我们到云南、贵州、广东、河北、湖南等省市的一些基地、企业、保种场了解地方鸡的保种情况和存在问题。这种拼命的背后,是康相涛和团队围绕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致力于守住家禽种质资源中国“芯”的不变初心。
新征程上有新的“科学梦”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康相涛最乐于看到的,是更多年轻人能顶上。目前他所带领的团队中有国家外专局A类专家、国家青年托举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6人。团队成员专业背景有遗传育种、动物营养、畜牧工程等,交叉互补性很强。秉承“性格相容、理念相通、齐心协力、甘于奉献”的团队文化,康相涛带领的团队始终围绕地方鸡保护利用关键问题攻坚克难,逐步成长为一支方向稳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国内家禽行业中颇具知名度的优秀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重建省医学科学院,支持郑大、河大“双一流”创建,加快填补本科高校类型空白……河南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在河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大背景下,康相涛说,新征程上他和团队又有新的“科学梦”。“院士对我们团队,对我本人是一个新的开端,是一个岗位肩负着更大的责任。畜禽或者农作物的种质资源它就是种业的芯片,围绕着地方鸡的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的培育我们在持续发力。”
由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大会于2023年6月12日-14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举办十二场平行论坛,200余位演讲专家650余家企事业单位代表,共计2000余人参会。2023年6月14日,第七届中国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大会之肉鸡健康养殖与食品安全论坛在成都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