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省兽医协会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21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汇聚北京,出席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加强布鲁氏菌病国家层面防控规划及财政投入
当前,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呈全球反弹态势,我国是布病高负担国家。党和国家对布病防控高度重视。自2012年以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发布《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等规划和行动方案,推进布病的防治工作。
目前,我国布病防控在管理组织、资金投入、信息共享、科技创新、防疫人员素质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亟待加强布病防控,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从源头前端阻断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路径,保障动物和人民生命健康。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建议:
一是建立布病一体化防控体系。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明确布病防控工作的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农业、卫生健康、环境等相关部门,制定国家层面的短期及中长期综合防控规划,建立全链条、一体化防控体系。组建多部门多领域国家布病防控专家组,发挥专家智库的核心作用。建立多部门数据实时共享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布病感染与传播全链条、实时动态监测,提升防控效率。
二是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建议加大对布病防控规划实施各个环节的经费投入,为布病防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投入诊断技术及疫苗研发、疫情监测和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专项应急响应资金设立、净化与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支持与人员培训等,以确保有足够的财力与人力应对布病带来的挑战。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建议加强动物源头的病原溯源,探明其生态分布特点,掌握疫病发生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加强病原生物学和跨种传播机制等基础研究,为防控技术及产品的创制提供理论依据;加快布病诊断新技术和新型疫苗的研制。
四是强化防控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建议统一组织领导,从中央到地方逐级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重视人兽共患病动物源头防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实现布病净化。同时,强化布病防控相关机构、设施等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地方和基层的防控力量,保障防控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张改平委员:建立兽医人才培养与成长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随着畜牧产业的发展和生物安全要求的提高,兽医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下实际需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住豫全国政协委员、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带来了关于“建立兽医人才培养与成长的长效机制”的提案。
当前,我国兽医人才的基本情况如何?张改平介绍,从执业兽医总数来看,截至去年,我国官方兽医13.6万人,执业兽医16.5万人,乡村兽医17.7万人。据统计,根据发达国家每千人对兽医服务的需求比例,我国执业兽医缺口在30万人。当前我国有145所兽医相关高等院校,86所本科院校,每年有3万多名兽医毕业生,新农科兽医人才培养还有很大空间。
建立长效机制有哪些必要性?在张改平看来,当前,我们还存在兽医执业考核规则不完备、执业兽医受教育程度不平衡、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目前,《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管理办法》只是鼓励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接受继续教育,没有具体激励措施,也没有考核标准。”为此,张改平建议,首先,制定《兽医执业年度考核规则》,尽快完成《兽医执业年度考核规则》制定工作。考核规则应分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并保障考核规则的配套。
其次,强化执业兽医的继续教育。搭建执业兽医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对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培训机构和学习过程等规范管理。同时,遴选一批单位建设兽医专业国家级或省级实训培训基地,探索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确保培训质量。
最后,实施兽医行业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充分发挥兽医专业教育教学的优势,促进兽医学内部学科间的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在具体实施上,张改平建议,加强“政、产、学、研”多维融合培养,注重兽医学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间相互倚重与交叉渗透。加大本硕博人才贯通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在课程建设、教学任务安排方面给负责人充分的权限和自由度。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学、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将教学督导组、学生本人、用人单位的评价以30:30:40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激励教师教学,确保压实责任。
中科院研究员印遇龙:开展优质猪新品种设计和培育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在过去的一年里主要调研方向为如何提高生猪养殖水平、保障猪肉供应安全、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印遇龙今年带着4份建议上会,其中3份都围绕畜禽养殖展开。作为聚焦生猪养殖等领域的科学家,印遇龙表示:“整体来看,我国的生猪养殖仍以引入品种‘杜长大’为主,几乎占到我国生猪出栏量的90%以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持续提升,大家越来越追求更佳风味和更优品质的猪肉。”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基础性核心产业,良种是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应通过实施优质猪新品种设计与培育工程,加快形成我国生猪种业新质生产力。”
印遇龙调研发现,以往的育种工作中,由于猪肉产量与肉质间协同改良较难,产肉量的提高导致肉质下降。“将基因组选择等生物育种技术和常规技术结合,培育肉质优良且高产的优质猪新品种或配套系,是平衡产量和肉质问题的必由之路。”
为此,他带来一系列建议,包括利用我国已有地方猪优质种质资源库构建猪优质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兼具肉质优秀、性能高产、抗逆抗病特性的优质猪新品种或配套系;突破肉质性状选择准确率低的问题,解决好产肉效率与肉质之间的难以协同改良等难题;推动生猪育种关键共性技术广泛应用于重大新品种或配套系培育,通过精准营养调控策略充分发挥猪的肉质性状的遗传潜能等。
全国人大代表张莉:把“小蜜蜂”融入“大农业”
全国人代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将蜜蜂产业纳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准备向大会提交,希望促进“小蜜蜂”与“大农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畜牧业的一部分,张莉很早就关注到了蜜蜂产业。2021年全国人代会上,经过调研,她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提升蜜蜂产业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张莉表示,在我国107种主要农作物中,有91种依赖蜜蜂授粉,比如蓝莓、草莓、油菜、棉花等等。目前,我国蜂业年总产值在4200亿元左右,其中蜜蜂授粉促进农林产品增值的产值就占了3500亿元,而蜂产品的年产值仅为300亿元。“也就是说,蜜蜂授粉对于农业的增产价值远远大于蜂蜜等蜂产品本身,可惜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2023年全国人代会后,借着落实农业农村部给予安徽省蜜蜂授粉试点项目的契机,张莉南下北上,开始对蜜蜂产业做全面的调研。期间,曾多次与协会联系,了解我国蜂产业现状和目前亟待解决的困难,并被邀请参加了由协会主办的2023全国蜂业大会,会上她提出了对我国蜂业健康发展的八点建议。她广泛接触各地蜂农、蜂产品加工企业、蜂农合作社以及业内专家学者、蜂产品行业组织负责人,认真倾听他们的真知灼见,一起探讨促进蜂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蜜蜂授粉业规模是养蜂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蜜蜂有偿授粉产业亟待发展。”张莉介绍,很多发达的农业国家都把蜜蜂授粉业作为国家战略来做,这是因为授粉及其服务带来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远超过生产蜂蜜等蜂产品带来的价值。
为此,张莉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行业标准、加大科研投入、加大扶持力度以及强化宣传教育。张莉认为,各级政府应从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高度,把蜂产业作为发展重要农业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系统科学谋划蜂产业布局。
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张莉建议制定农作物花期农药使用规范和标准,严格管控蜜蜂授粉期间杀虫剂、农药等的施用力度,优化蜜蜂的生存环境。同时还要完善并推广蜜蜂饲养管理和蜂产品相关标准,推动蜂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此外,要加快建立中华蜜蜂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开展蜜蜂良种选育工作;加大蜜蜂授粉生态效应研究力度,挖掘蜜蜂授粉对经济作物的增产潜力;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运用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打好“卡脖子”技术攻坚战。
在扶持支持上,张莉建议出台促进蜂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蜂农及合作社更新养蜂器具,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养蜂技术培训、授粉主体培育、蜂产品质量提升、质量安全追溯等工作,给予蜂农补贴和优惠的信贷、保险等金融政策,以提高蜂农风险应对能力。“建设一批蜂产业发展示范区、蜜蜂良种场、中蜂保种场、蜂标准化示范场、农作物高效蜂授粉基地,也非常有必要并且十分紧迫。”张莉说。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推动养殖企业转型升级、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猪肉消费升级
今年的全国两会,刘永好带来了6份提案,关注民营企业活力、生猪养殖、乡村振兴和数字节粮等多个方面。
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一直是刘永好履职关注的焦点。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活力,他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社会影响和行业带动作用大,建立“一对一”“点对点”的绿色沟通机制,“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增强民营头部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能力。二是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特殊时期的金融和资金支持,不在特殊困难时期抽贷,在新增贷款和发债担保增信方面给予支持。三是产业调整政策出台前多征求相关方的意见,避免对行业和相关企业造成大的冲击。
刘永好认为,猪肉是中国老百姓消费的主要产品,养猪业也是农产业的最重要的部分,保证猪肉的合理价格和充分供应是一件重要的事。为推动生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刘永好建议:
一是推动养殖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行业内部通过资产流转、股权投资等方式盘活现有资源,加强存量资产优化整合。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生猪养殖在环保、土地、安全等方面标准,引导规模化猪场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引导中小养殖户向标准化、现代化转型,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扩大生猪养殖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开放范围,提升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可用性,引导生猪养殖企业合理安排生产,顺势顺时出栏,在某些地区建立有国有企业或政府投资平台主导或参与的生猪养殖保供基地,在稳产保供的同时减少周期波动推动猪肉供需回归均衡。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发行专项长期贴息贷款或永续贷款,支持标杆企业跨越周期。推动商业银行对龙头企业给予5年期的全周期信贷支持,确保低谷期不抽贷、不断贷。引导资本市场加强对生猪养殖企业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低息优先股、永续债的投资。支持龙头企业基于成熟养殖类资产,创新发行公募或私募REITs产品。国家通过适当补助等方式支持推动保险公司加大种猪和育肥猪保险的品种和保额的提升。
三是促进猪肉消费升级。大力鼓励猪肉消费,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发放猪肉或猪肉产品消费券,支持猪肉加工制品的研发创新,丰富猪肉制品种类,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引导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积极采购认证溯源的安全肉,与大型养殖主体开展订单养殖,定期定价采购猪肉,拓宽猪肉消费场景,推动猪肉消费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林其鑫:守好生猪“中国芯”
“要端稳百姓‘肉盘子’,就得守好生猪‘中国芯’。”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表示,华系地方猪的发展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唯有精准摸底发展现状,才能持续推动地方猪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林其鑫结合自己多年的行业经验和学习探索,将继续围绕华系地方猪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言献策。在他眼里,华系地方猪是高品质的猪肉,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守好生猪“中国芯”,是他作为人大代表应尽的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回盛生物董事长张卫元:强化评审资源配置 加大对创新兽药支持
针对当前兽药产业发展现状,张卫元强调,我国兽药产业起步晚、基础较为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面对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动物疫病的复杂严峻挑战,以及公众对食品安全标准日益提升的需求,我国优质高效兽药产品的供给捉襟见肘。与此同时,国内兽药产业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劣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物疫病的防治成效。
鉴于此,张卫元在今年两会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强化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参与和支持力度。一方面,强化民营企业的技术支撑,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从国家层面加大对企业独立承担项目或参与高校、科研院所承担项目的立项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强化民营企业生产支撑,将创新兽药的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关键一环。
二是强化对创新兽药研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首先,主管部门应秉持“扶优扶强”原则,以解决畜禽养殖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加大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成长性看好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在税收、信贷、政策性补助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其次,鼓励地方将新兽药研发纳入生物医疗大健康产业支持范畴。再有,对其他渠道已立项的兽药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列入国家研发项目,提供国家科研资金支持。
三是强化兽药监测期期间管理,适当延长创新兽药保护期限。鉴于新兽药研发是长期过程,新药推向市场后需要培育期,监测时间较短不利于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平衡以及市场对新兽药的培育和监测反馈,进而影响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因此,适当延长新兽药的监测期是有必要的。
四是强化对创新兽药进行税收减免等鼓励政策。对新兽药产品实行减免增值税,并对购买使用低残留或无残留的预防、保健、促增长类兽药给予一定的补贴,有利于畜产品的价格稳定和食品安全,以支持兽药产业向好发展。
五是强化对研发和评审过程的技术指导力度。行业主管部门应借鉴国内外在人药创新药的经验,加大对新药研发和评审过程的技术指导力度,在保障资源充足的前提下,构建并完善创新兽药评审工作的“事前指导、事中服务、事后监督”全流程工作机制。
六是推进《兽药管理条例》修订,强化评审资源配置。我国现行的《兽药管理条例》发布已有20年,相应的分类及技术要求已不利于指导研发工作,须尽快组织修订。在评审资源配置方面,对比国际上和我国人用药的情况,兽药评审机构建设较为滞后,建议参照我国人用药品评审机构的情况,强化兽药评审资源配置。
全国人大代表谢汝朋:建议开展联合育种、扶持特色农业
来自阳江阳春市八甲镇的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谢汝朋是一名返乡创业的营养学硕士,2016年他回家乡创办了“小生花蛋”绿壳蛋鸡养殖产业,从此便多了个“鸡司令”的称号
谢汝朋介绍,特色种养产业是指某个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以及培育成型的,具有区域优势以及核心市场竞争力的种养产业。他表示:“这些产业对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谢汝朋提出了联合育种的建议——加大财政支持专业育种公司、科研院所与地方特色产业育种合作的力度,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成果参股等方式进入种养企业或联合体,支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发展。他介绍,要促进现有成熟的农业科技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推动农民增收。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延边畜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爱辉: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加大畜牧科研投入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延边畜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爱辉在吉林延边接受采访时表示,快速发展的中国畜牧业面临抵御风险能力偏弱等问题,为此,她提出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提升畜牧业信息化水平等多条建议。
吕爱辉建议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加大畜牧科研投入,深入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健全产学研联合育种机制,逐步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畜牧业的应用,提高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动物疫病监测、畜禽产品追溯等智能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蒋齐:畅通国内饲草流通大循环
从荒漠化治理、区域生态修复到草畜产业发展,“林草”不仅是蒋齐扎根研究的领域,也是他连续两届履职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和关注的重点。
今年全国两会,蒋齐准备提出“减免饲草调运过路费”的建议。“希望从国家层面将整车合法装载运输的牧草、草块、草颗粒、草粉、饲用秸秆、青贮饲草六大类牧草产品纳入绿色通道产品目录,取消运送牧草的大型货车过路过桥通行费,畅通国内饲草流通大循环,解决西部养殖省区区域性缺草问题,实现全国性饲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的良性循环。”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唐利军建议,支持开展中兽医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将中兽医纳入全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畜牧兽医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
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兽医,是历次两会涉及兽医的发言热点之一,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唐利军去年关注的重点之一。作为深耕农业农村第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唐利军精准服务乡村畜禽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对于中兽医行业的痛点和难点,他了然于心。
“近些年,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兽用中药以绿色、无残留等显著优势,得到了养殖企业和大多数老百姓的认可。”然而,唐利军表示,中兽医人才队伍缺乏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唐利军所说的中兽医人才问题,大英县宝祥山地乌骨鸡种鸡场技术人员李朋感触颇深。
“提倡中兽医很有必要,尤其是现在提倡绿色养殖,通过中兽医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李朋表示,由于自己长期在养殖场,对外界知识的获取较为滞后,希望能举办一些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在中兽医方面的技术水平,从而保障畜禽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
对此,唐利军建议,支持开展中兽医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将中兽医纳入全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畜牧兽医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
他表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既要关心国家大事,也要关心身边小事。他将继续深入基层一线,加强调研,形成建议意见,将人民群众的声音在全国两会上呼吁,为广大人民群众代言。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5项建议,共同驱动生猪行业高质量发展
问:六年来,您围绕生猪养殖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58项建议案,今年您的建议案主题是什么?
秦英林(以下简称秦):今年的主题仍然围绕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准备了五项建议,分别是技术创新;净化疾病;推进合成生物产业落地;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强产学研联合创新。
问:听听您对技术创新的价值认知。
秦:我把技术创新作为第一项建议,考虑的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甚至说,企业发展的灵魂就是创新。企业不单单是经营、不单单是辛苦,关键是创新。
我的感悟是:创新不单单是促进企业经济好、效益高的一项额外举措,而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如果没有创新,企业就是重复地建设、生产、劳作,背后是劳而无功。
牧原既是创新的受益者,更是体验者。创新一定要坚持长期主义。长期主义体现在从技术的底层元点出发,寻求突破,依靠创新来推动企业发展。
问:您谈谈对疫病净化的理解。
秦:当前牧原做疾病净化,是奔着世界一流水平往前走。当前养猪业存在技术对生产的支撑还不够,需要持续地对疫病防控技术深度挖掘。现在我们能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有一定差距。
问:去年12月,公司在内乡上马了3万吨的合成生物项目,项目对生猪养殖产业有怎么的贡献?
秦:这也是我提交的建议主题之一,合成生物价值非常大,我们通过对小品种氨基酸的生产,让小品种氨基酸的价格降下来,能够支撑生产、应用,而且成本低,才能让猪肉做到物美价廉。
问:绿色发展对于传统生猪养殖行业来说,更有紧迫性,这与养殖行业的特征有关。
秦:是的。牧原既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绿色发展的创建者。牧原之所以能够把养猪做到全国24个省,绿色发展是根本,是绿色发展支撑了我们能够向全国各地发展。
问:在创新驱动转型中,产学研结合创新具有实践价值,您的理解是?
秦:我一直有一个情结,想把产学研结合到一起。但是做的总是与目标差很远。我们和西湖大学本身只是一笔简单的捐赠,没有任何期待。没想到西湖大学说能解决我们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更没想到是在合成生物方面,一下子能够支持生猪行业最卡脖子的小品种氨基酸的生产,这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一定要把产学研做好。
问:您如何看待目前养猪行业存在的困境?
秦:2023年的亏损,客观判断,应该是符合经济规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属于正常。如果某一年行业利润非常高,一定会吸引外部资本进来,导致产能过剩,行业亏损,低谷就来了。2023年的亏损就是2020年极高的利润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资到养猪行业中来,2023年的产能过剩,就是2020年高利润带来的。这个时候看谁能够应对挑战,跨越低谷,这就彰显企业内在力量。
问:经历过2023年低谷期,行业很焦虑,压力也很大。您现在的心态怎样?
秦:如果我们一开始对(周期)预料有充分准备的话,我觉得现在还算比较正常。2023年已经过去了,这个周期就像是过山车,感觉是冲到底了。真正到底的时候是不怕的,但下冲的过程中,那是害怕的。
问:您对2024年行情如何看?
秦:我觉得2024年还是稍微好一点,按照经济规律来说,2023年到了周期的低谷,2024年应该有一个自然的反弹效应。
问:历经新一轮周期,您认为养猪行业发生了哪些深刻变革?
秦:对于从业者来说,至少体会到五个方面的变革:一是生产模式变革。过去是一家一户养猪。现在是规模化、集约化占绝大多数。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外部环境的压力让行业快速向集约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像现在的空气过滤、排风除臭都成了养猪的标配。
二是装备变革。不再是机械装备,而是智能装备。三是技术变革。特别是疫病防控技术,如何赶上甚至超越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找到了路径,现在需要快速去把它落地变现,有了疫病防控技术的应用突破,将会让行业跨越到一个非常高的生产水平上去。
四是效率提升。预计很快,我们的生产成绩,就会和欧美国家先进水平达成一个比较高的一致水平。五是猪肉品质会提上去。
问:牧原作为头部企业在行业变革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秦:我们花了很多钱,做了很大的技术投资,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一个没有榜样的境地。每前进一步,都是趟雷的过程,就会受伤,没有经验,只有教训。在无人区前行是昂贵的。越昂贵越愿意与行业分享,毕竟行业成长是艰难的。
问:今年河南“两会”有一个很热的话题就是新质生产力,您怎样理解这一概念?
秦:新质生产力,对我们来说体现在创新上,表现在工艺的改善、技术的提高,最后达成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成本更低、产出更高、价值更多、盈利能力更强。
我认为,未来企业的发展,一定是在创新层面上求生存。如果没有创新支持发展,企业就成了落后生产力,成为行业退出者,大量资产将成为沉没成本。
问:牧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如何突破?
秦: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技术元点发力,从底层做起。要坚持长期主义,今年干、明年干、后年干,今年、明年、后年不一定能看到价值、看到利润,但是,我们还要坚持做深层次创新研发。
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三个观察指标:一个要看领导的精力是投在经营上,还是投在创新上;二个要看财力,是投在经营上,还是投在创新上;三个是看人力分布,是放在经营上,还是放在研发上。
问:提升科技研发力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去年,省级牧原实验室揭牌。能否介绍一下实验室科研成果?
秦:目前实验室开始做产业化的产品。去年12月19号,3万吨的异亮氨酸项目在内乡落地。未来这个实验室还会在合成生物上发力,合成生物的研发空间还非常大。
问:从内乡牧原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区看,公司的产业链越拉越长,您对产业链的价值如何判断?
秦:为什么要做产业链?我们不是想获取利润,背后是我们在发展中要找更高效的供应商,可是,没有看到更高效、更有价值、成本更低的供应商,这样的产业薄弱环节,没有人做,我们就去补齐。因此,我们不是为了去占取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要去挣这个钱。我们依据公司的需求来做产业链的某一环。像合成生物,做了之后成本那么低,又没有人做,我们就弥补这一环。这对我们好,对行业也好。
问:牧原越来越大,如何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到行稳致远?
秦:我们不是为了大而做大。我们坚决斩断跨界的手,在产业链上,只要不懂,就不伸手。同时,即便有能力做,在资金管理上也要坚持谨慎原则,准备大量的资金应对行业低谷。对于企业发展,我认为走在新路上是正常的,走在过去的老路上,倒是恐慌的。
问:您觉得牧原的核心价值和优势是什么?
秦:我们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核心价值这个词,一直带着恐惧感。依我看现在牧原没有优势,就看效率、成本,能看到行业内还有比我们做得更好的。这就是说,企业的优势是相对的,核心价值是变化的,是一直在不断的提升中变化的。
问:不久前,牧原与锅圈食汇有一个商业合作,您当初是如何考虑的?
秦:跟锅圈食汇的合作,我们做的不是一个财务投资,是一个产业投资。我坚决反对财务投资,表面上看投了一个非常有潜力、有希望的公司。事实上,到最后,绝大多数都做贡献了。在利益面前,在诱惑面前,我们坚决管住自己,宁捐不投,宁帮不投。一个企业要长远、要做大,真正要做的一定是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欲望。
问:牧原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能够发挥哪些作用?
秦:牧原对县域经济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产业链的聚集。最大的成效在我的家乡县内乡,原来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产业链招商的方式落地到内乡,还有像卧龙、邓州等地,在产业链上发展了装备制造业。
第二个在县域布局了养殖项目、肉食项目。养殖规模量比较大,有几十万、上百万,甚至超过一百万的项目,对地方经济,总体来说起到一个支持作用。
问:请您从民生角度谈谈,实现养猪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秦:这个意义太大了。首先,中国老百姓消费的猪肉价格还远高于欧美国家,从民生角度来说,把养猪成绩升上来,成本降下去,让猪肉实现物美价廉,现在是当务之急。
其次,把猪养好更关键的是节省了粮食,节省了资源。
问:随着消费水平提升,老百姓不仅满足有肉吃,还要吃上好猪肉,猪肉生产如何满足这一消费升级的需求?
秦:猪肉生产要满足更高的需求,我觉得除了物美价廉,提升猪肉的净价值之外,还有要从三点创造价值:
第一是时间价值。猪肉产品更简洁,更高效。让人们在吃肉时不浪费时间。现在的预制菜就是这方面新的实践,我们的产业能在这方面能做出多大的贡献,决定了我们的新价值有多少。
第二是快乐价值。现在人们都不缺营养,缺少的是一种美味的体验。
第三是文明价值。现在大家都讲环保,都讲环境友好、动物友好、人文友好。一个企业创造的产品,如果说能达到这个文明高度,能够得到社会认同,同样也是很有价值的。
问:您认为当前养猪企业面临的最大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秦:机遇一直存在,机遇是自己创造的,关键看企业抓住机遇的能力。没有能力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机遇的。只有有能力的人才有机遇。未来的行业机遇就是高质量发展,就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本差距。
当前行业挑战,还是老问题——疾病问题、从业者人员职业化问题。特别是从业者人员技能提升问题。一个饲养员需要几年培养才能成为一个能够创造利润的劳动者。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级技工,就是职业技术工人。
全国人大代表、湘佳股份董事长喻自文:加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
“在新时代快节奏生活以及年轻一代消费新需求的背景下,发展预制菜产业已经是大势所趋。为解决预制菜产业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促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迫在眉睫。”全国人大代表、湘佳股份董事长喻自文表示。
今年,他准备了《关于加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机制,扶植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建议》《关于支持石门县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议》《关于加强南方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建设的建议》等提议。
“预制菜易做难精,需要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一起努力,才能形成向上生长的合力。”喻自文表示。
在国家层面,他建议加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国家在吸纳与融合团体标准、地方标准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完善和定稿国家标准报送稿,早日发布执行。
在行业层面,他建议加强对预制菜产业中设计研发、生产加工两大细分行业的行政监管,特别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完善监管机制,让新业态、新生态健康有序发展。
在企业层面,他建议培育国家级预制菜产业园。以地方特色美食文化为基础,发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形成具有强大产业聚集能力的国家级预制菜产业园,促进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回盛生物董事长张卫元:建议加大对创新兽药支持力度
“兽药科技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产业升级,保障人民餐桌食品安全、实现动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回盛生物董事长张卫元表示,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加大对创新兽药支持力度的提案。
张卫元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兽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他认为相对于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相对于复杂严峻的动物疫病考验、相对于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标准越来越高的要求,优质高效兽药产品的供给显得不足。
鉴于此,张卫元提出六条建议:
一是强化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参与和支持力度。
二是强化对创新兽药研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三是强化对兽药监测期期间管理,适当延长创新兽药保护期限。
四是强化对创新兽药进行税收减免等鼓励政策。
五是强化对研发和评审过程的技术指导力度。
六是推进《兽药管理条例》修订,并强化评审资源配置。
我国现行的《兽药管理条例》自2004年发布至今已有20年,相应的分类及技术要求已不利于指导研发工作,须尽快组织修订;现行兽药评审机构建设较为滞后,技术人员不足,不利于科学评审,建议参照我国人用药品评审机构情况,强化兽药评审资源配置。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林其鑫:守好生猪“中国芯” 是我作为人大代表应尽的责任
“守好生猪‘中国芯’,让更多的老百姓吃到真正高品质的猪肉,是我作为人大代表应尽的责任”。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林其鑫——专注于保护和开发华系地方猪40年的基层人大代表说道。
据了解,中国本土的猪也被称为华系地方猪,是从来没有与其他国家猪进行杂交的我国独有猪种,且风味、营养更适合中国人,但存在“生得少、长得慢、料重比高”等问题,目前已灭绝10个、濒临灭绝8个、处于濒危状态21个。这导致我国主要饲养生猪“种源”基本依靠进口的外种猪,核心育种技术被“卡脖子”。
过去一年,林其鑫带领团队大力推广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荣昌猪养殖示范项目,通过“两联两共”(联合养猪、联合开店、共同创业、共同致富)的方式在重庆璧山、永川、彭水等区县和四川隆昌、自贡等地成功试点,建立100个联合养猪示范村,带动1万户农户约2万人养殖共计30万头荣昌猪,形成36.81亿元的“熊猫猪”品牌价值。“怎么让老百姓增收和解决就业,是我们主要关注的”林其鑫说。
“去年我们走访考察湖南临湘、四川内江、浙江金华等地的华系地方猪养殖户,可以说目前保护开发最好的是荣昌猪”。林其鑫自豪地说。令人欣喜的是荣昌猪的保护、利用、开发的成功范例鼓舞了更多的人,带动了整个华系地方猪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汝朋:建议开展联合育种、扶持特色农业
来自阳江阳春市八甲镇的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谢汝朋是一名返乡创业的营养学硕士,2016年他回家乡创办了“小生花蛋”绿壳蛋鸡养殖产业,从此便多了个“鸡司令”的称号
谢汝朋介绍,特色种养产业是指某个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以及培育成型的,具有区域优势以及核心市场竞争力的种养产业。他表示:“这些产业对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谢汝朋提出了联合育种的建议——加大财政支持专业育种公司、科研院所与地方特色产业育种合作的力度,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成果参股等方式进入种养企业或联合体,支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发展。他介绍,要促进现有成熟的农业科技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推动农民增收。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延边畜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爱辉: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加大畜牧科研投入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延边畜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爱辉在吉林延边接受采访时表示,快速发展的中国畜牧业面临抵御风险能力偏弱等问题,为此,她提出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提升畜牧业信息化水平等多条建议。
吕爱辉建议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加大畜牧科研投入,深入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健全产学研联合育种机制,逐步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畜牧业的应用,提高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动物疫病监测、畜禽产品追溯等智能化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5个建议,协同助力乡村振兴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履职的第七年,作为来自农业领域的代表,他的履职重点都与农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主题相关。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王连增的5个建议都继续聚焦“三农”话题。
建议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牧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高产种业仍受制于人、人工智能应用待充分开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等。
王连增认为,推动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农牧产业竞争力。为此,他建议加大对农牧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王连增的第二个建议就是,健全“引留用”人才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历史反复证明,无论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还是信息时代,人才都是第一资源。在日常工作和履职实践中,王连增注意到,目前农村发展依然面临着青年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问题,老幼妇孺成为农村人口的主要构成,已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痛点”。
王连增的第三个建议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产业兴才能乡村兴。
王连增的第四个建议是,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统筹推进畜牧业国产种源与进口种源协调健康发展,是此次王连增带来的第五个建议。
在当前祖代种源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王连增建议,应简化国外优良祖代种鸡复关审核程序,加大国外优良祖代种鸡引种力度,倒逼国内育种水平提高,促使国内企业培育优质新品种,逐步接近、赶上、超越国外种源生产性能,最大限度地为国人提供及时、优质、健康、经济的蛋白质肉类。
来源:中国兽药协会、科技日报、中国农业大学、牧人讯达、中国兽医药联盟、大河网、中国兽医发布、政经视点、中国蜂产品协会、清涧县畜牧兽医局、国际畜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