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Janes
构成骨路基质的原始问充质里不含血管 (A) ;间充质浓缩并经过矿化 ,在骨干的骨腹中形成骨轴心( bony collar ) ( B&C) ;在骨干中滋养血管进入矿化的软骨组织,带进成骨和破骨细胞祖细胞并可能促进软骨内成骨(初级成骨 中心) (D) ;与此相似, 骺动脉将这些细胞带进骨骺的次级骨化中心 (E) ;为骨继续发育和生长板闭合形成广泛的吻合支 (F&G)。
骨由间充质发生,从胚胎早期间充质向骨原基分化起始,到骨发育完善为止,不同种类动物历史时间不同。骨的发育经历为断生长与改建的复杂演变,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即骨组织形成与骨组织分解吸收,两者相辅相成。骨发育完善后,仍保持形成与分解吸收交替进行的内部改建,终身不止,但改建速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缓慢。
骨的发生有两种方式:膜内成骨与软骨内成骨。
膜内成骨(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1.部位:
顶骨、额骨和锁骨等以此种方式发生。
2.过程:
软骨内成骨(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1.部位:四肢骨、躯干骨及颅底骨等,均主要以软骨内成骨的方式发生。
2.过程:
a.软骨雏形的形成:间充质细胞先后分化为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进而形成一块透明软骨,即未来骨的软骨雏形。
b.骨领的形成:在软骨雏形的中段,软骨膜内的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在软骨表面形成薄层骨组织,称骨领。此时其表面的软骨膜即改称骨膜。
c.初级骨化中心与骨髓腔的形成:骨领环绕的软骨组织中的软骨细胞肥大、软骨基质钙化,随之软骨细胞死亡。此时,骨外膜的血管、骨祖细胞及破骨细胞等穿过骨领,进入其中,并在此形成过渡性骨小梁,小梁之间即为初级骨髓腔。这一最早成骨的部位称初级骨化中心。随着骨领的延长,初级骨化中心的成骨过程也不断向两端推移,使骨不断加长,骨髓腔也随之扩大。在胎儿长骨纵切面上,可观察到这一成骨过程的4个区段,即软骨贮备区、软骨增生区、软骨钙化区和成骨区。
d.次级骨化中心与骨骺形成:次级骨化中心于出生前后出现在骨干两端,成骨过程从次级骨化中心向周围辐射,最后骨干两端变成骨骺。在未成年时骨骺和骨干之间仍保留一层软骨,称骺板,是长骨继续增长的基础。待成年后,骺板被骨组织取代,留下一骨化痕迹,称骺线,长骨不再加长。
软骨的组成
软骨主要由软骨组织和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间质构成。除关节软骨外,在其他软骨表面均覆盖有结缔组织,称软骨膜(perichondium)。软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较致密,富含纤维、成纤维细胞和血管,主要起保护作用。内层较疏松,纤维少而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比较多,于软骨紧密相贴,无明显界线。内层紧贴软骨的成纤维细胞体积较小,呈梭型,可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所以又称为骨祖细胞。
软骨类型
分为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和纤维软骨(fibrous cartilage)。
1.透明软骨:
呈现瓷白色半透明状固体,故名透明软骨。主要见于关节面、肋软骨、鼻中隔、气管和支气管的软骨环等。
2.弹性软骨:
主要分布于耳壳、外耳道、咽鼓道、会厌和喉软骨等处。新鲜的弹性软骨呈不透明的浅黄色,相较于透明软骨,区别是基质中含有大量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很少。这种软骨有较强的弹性,挤压后能恢复原状。
3.纤维软骨:
主要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和耻骨联合等处。新鲜标本呈乳白色,软骨基质中有大量平行或交织排列的粗大的胶原纤维束,软骨细胞成行分布于纤维素之间的软骨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