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光临维宠宠物导航网!

维宠宠物导航网

153-2012-0258

Service Centre
服务中心+

往生 您的位置:首页 > 服务中心+ > 往生

​时光里的伙伴:秦汉小狗墓葬揭示的人宠情缘

2024-06-07 421 返回列表

来源:中农宠友会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与动物的情缘总是一段温馨而动人的篇章。5月18日,随着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盛大开馆,一段古老的故事再次被人们所关注。在“城与陵”专题展区,秦汉时期的平民墓中发现的“小狗墓葬”吸引了较多观众的目光。这个小小的墓葬展现了人与宠物之间深厚的情感。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人们在欣赏古代文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人宠情缘和生活哲学。

秦汉考古尚属首见

该馆“城与陵”展览通过雍城、栎阳、咸阳、长安等四处秦汉时期大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其中栎阳古城是秦汉时代的重要城市,商鞅在这里变法,刘邦也曾以栎阳为都,整顿军队,向东挺进,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然而,历史的辉煌不仅仅体现在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上,它同样渗透在平民的生活之中。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城与陵” 展

展览介绍,栎阳城遗址包括了多个古城,其中3号古城被认为是秦汉时期的都城所在地。在栎阳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战国秦汉宫城的“后宫”区域,以及多座大型宫殿建筑。“小狗墓葬”发现于秦栎阳城遗址2号古城城墙的编号为M27墓葬内。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城与陵” 展 “小狗墓葬”

根据“小狗墓葬”展板上的信息西显示,小狗的葬具为一个灰陶水管,两端无堵挡物。内置一只骨架完整的小狗,令人意外的是,狗尾和腿骨后面,发现了31个小陶俑。陶俑头呈三角形,面部不清,身体瘦长,下着小喇叭口裙,最高在10-11厘米之间。

由于在这座墓的周围未发现其他墓葬,所以专家推断它是一座埋葬小狗的独立墓葬。从现有资料看,给小狗修建墓葬并且陪葬小陶俑的情况,这种宠物小狗墓在秦汉考古中尚属首见,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墓葬形式。

陶俑的使用在古代墓葬中通常与社会地位有关。陶俑的存在可能表明主人对宠物的重视程度,以及宠物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陶俑作为小狗的陪伴,可能表达了对宠物生前陪伴的怀念,以及希望它在来世依然不孤单的愿望。

不同于以往发现的高等级墓葬,“小狗墓葬”是在栎阳城遗址2号城墙的探沟内清理而出,与它一起被清理出来的还有婴幼儿墓16座、砖室墓1座、土坑墓13座。也许,这个小小的墓葬与它身边的幼儿存在着什么关系,但陶俑和陶水管无疑寄托了主人对它的深厚情感。当观众在观察这处特殊墓葬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人宠情缘。

毋动六畜敬畏自然

在“城与陵”专题展中,除了“小狗墓葬”,还能看到陶狗的身影。这些陶俑不仅反映了秦汉时期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体现了对自然和谐与生态平衡的深刻理解。正如古代文献所记载,从夏禹时期的禁令到西周的《崇伐令》,再到秦汉时期的《田律》,古代中国一直有着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和传统。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城与陵”展 陶狗
特别是狗在古代用于狩猎、看家护院和作为宠物,与猪、马、牛、羊、鸡一起,作为六畜,从西周就受到法律保护,西周《崇伐令》指出“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意思是禁止随意捕杀或伤害这6种家畜,违反者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乃至死刑。都显示了古代社会对家畜的重视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维护。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城与陵”展 陶狗

在“城与陵”展览中,除了陶狗,还有陶鸡、陶鸭、陶鸠、陶羊、陶猪等陶塑动物俑。这些陶俑反映了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显示出秦汉时期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他们也相信在地下世界,仍然不缺这些动物们的陪伴。从“小狗墓葬”再到陶俑群,展示了秦汉时期人们对动物的爱护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爱护和敬畏是古今共通的生活哲学。

“小狗墓葬”展现的即是秦汉普通人的微生活,也与古代环保法规中体现的尊重生命、和谐共生的理念不谋而合。秦汉时期,山林川泽的保护归九卿之一的少府管理,显示了秦汉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而“小狗墓葬”中对宠物狗的安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尊重和敬畏,与古代环保法规中的精神是一致的。

以往,观众看到的多是高等级的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比如在咸阳原的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和孝景王皇后的陵园,陵园内除了发现了排列整齐的武士俑群,还发现了大量盛置粮食的陶仓,牛、羊、猪、狗、鸡等动物俑以及陶、铁、铜质生活用具。再如,西安市灞桥区的西汉薄太后陵园内,发现了除了发现有狗骨,还发现了大熊猫、犀牛、马、羊等少见的兽骨。

   灞陵 薄太后陵园

而“小狗墓葬”以一种更加亲切和贴近人心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秦汉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秦汉时期,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人们深知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吕氏春秋》等古籍中就有关于农时、土地利用和林木保护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态平衡的追求。这种思想在“小狗墓葬”中得到了体现,它不仅是对一个生命的纪念,也是对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一种传承。

在现代社会,面临着环境变化和生态危机的挑战,秦汉时期的环保思想和自然平衡观念对当今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小狗墓葬”和秦汉时期的陶俑,能感受到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提醒当代在现代社会中,也要继续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忠诚与陪伴跨越千年

为什么狗被选入葬俗?不仅是秦汉时期,在早期中国,狗作为家庭的一员,陪伴着人类狩猎、守护家园,在陕西地区的很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如狗骨、陶狗的遗存。在西周的墓葬中常常能发现有狗骨,说明狗在周人的生活中便占据了重要地位。如在西安临潼零口镇的西段遗址中,考古人员在这处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在腰坑位置发现有埋狗的现象,在淳化县润镇西梁家村的西梁家遗址中也发现有殉狗,都表明了狗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人们爱狗,可能跟它们的忠诚和勇敢也有关。古文献中记载了很多赞扬狗的忠诚和勇敢故事,如《左传·宣公十五年》“臣之于君,犹犬马也,可使也。”比喻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就像犬马对主人的忠诚一样。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狗不嫌家贫”形容狗对家庭的忠诚,不论家境如何,狗都不会嫌弃。“犬马恋主”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狗忠诚品质的认可。

   霸陵薄太后陵园

除了在遗址中和墓葬中发现的狗骨,在多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中,狗的形象也频繁出现,无论是壁画上的生动描绘,还是以狗为原型的各种材质的雕塑,或者陶器表现的狗的纹饰,都展现了古人对宠物的深厚情感和审美追求。例如,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保存的秦国金饰品“金狗”,出土于风翔县秦公一号大墓,其精美的造型和工艺,展示了当时对狗的尊崇和艺术表现。再如保存在西安博物院的西汉彩绘陶狗,它通体彩绘、造型生动,同样反映了当时对狗的细致观察和艺术再现。

   秦公一号大墓出土“金狗”

在唐代,狗的形象也常见于墓葬壁画中,如唐代懿德太子墓出土的“架鹞戏犬图”,画面中心除了绘有小树、树两侧的两个男侍,其中一人架鹞,另一人与黄色猎犬对望,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人与犬之间的互动。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唐皇室贵族对狗的喜爱。不仅如此,唐代,在宫中还设有专门驯养狗的机构,即“狗坊”,狗坊与雕坊、鹘坊、鹞坊、鹰坊一起,被称为“五坊”,该图中的男侍应是其中的鹞坊小儿和狗坊小儿。

    唐代懿德太子墓出土的“架鹞戏犬图”

保存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唐代三彩陶狗,为随葬明器,手塑成型,尖喙,双眼圆睁,目视前方,两耳后伏。前蹄向前平伸,头部置于前蹄之上,身体蜷曲,呈卧姿憩息状。通身施绿、橙、淡黄色釉,露白胎,造型生动自然,神形兼备。

     唐代三彩陶狗

这些故事和文物共同勾勒出一幅幅人与狗和谐共处的画面。而在现代社会,宠物狗的角色愈发重要,它们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现代社会中宠物权益保护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宠物关爱和尊重的价值观的传承。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0

二维码
维宠宠物导航网 电话:153-2012-0258 电话:155-0222-3953 邮箱:594036387@qq.com 地址:天津滨海新区烟台道15号办公楼5-506室

天津维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9 Inc.

 津ICP备19008835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