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感叹新东方的成功,羡慕阿里巴巴的地位,惊讶小米的爆发力,但鲜有人意识到这点——如果背后没有联合创始人无论高峰还是低谷的不离不弃,很难说企业会有现在的辉煌。
徐小平:对于初创团队而言,合伙人比商业模式重要得多
我认为初创企业的合伙人非常非常重要,重要的程度超过你想做的市场方向。
我最喜爱的演员罗宾威廉姆斯说过,“这个人不知道是谁,这个人显然是一个奋斗者”。你能否找到马云做合伙人是非常重要的。
创业第一件事是要找合伙人,联合创始人比你的商业方向更加重要。
那么,为什么要找合伙人?
创业为了什么?当然为了成功。但在创业路上还应该收获合作伙伴、知己朋友、兄弟情谊。这是跟金钱与成功同等重要的东西。你的生命会因此感到更加充实,更加骄傲。
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合伙人?
这是《Good Will Hunting》里的一句话:什么是你的心灵伴侣?那些可以跟你较劲的,那些能够毫无保留与你沟通的人,触动你心灵的人。
只有合伙人,才有这种意愿,才有这个资格,才有这种能力。
只有这种人才能在最后,你失败的时候,他跟你一起反败为胜。
否则,你百分之百的股份,我干嘛要跟你一起承担风险。
如何解决没有合伙人的问题?
如果你没有合伙人,没有一两个核心团队成员的话,最好不要成立公司。因为一开始就会注定这家创业公司的基因有问题。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先找人、再找钱。先有人,再有公司。在小米成立第一年,就将绝大多数的时间花在了“找人”上。
小米在搭建硬件团队上花费最多时间。因为最初几个创始人都来自互联网行业,不懂硬件也没有硬件方面足够的人脉。
在第一次见到现在负责硬件的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博士之前,小米方面已经和几个候选人谈了两个多月,进展缓慢,甚至有的人还找了“经纪人”来谈条件,不仅要高期权而且还要比现在的大公司还好的福利待遇。
“找人”之路可谓困难重重,然而这是必须跨过的关卡。
第二,股权的分配要让合伙人觉得他是你的利益共同体。
如果在一个公司里,老大拿着90%的股份,剩下三四个人,每个人一两个点,这家公司基本做不大。
雷军说:我找的核心团队,每个平均谈了5次,每次谈起码10个小时。有一个人,前后谈了15次,但最后没有来,原因是“我认为他的创业精神不够”。现在很多创业公司抱怨找不到人,但我那时是花了150%的精力在找人。开始很难,在2010年11月小米开始做起来,我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找人。
作为“人类历史上达到百亿美元销售,百亿美元估值发展最快的公司”(徐小平语),小米 4 年 400 亿估值背后的用人之道有何特殊之处?他们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团队第一,产品第二
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团队,其次才是产品,有好的团队才有可能做出好产品。
面对一家刚起步的创业公司,有些面试候选人还会犹豫,这时候该怎么办?
也许,个人的力量远远比不上团队的说服力。
小米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面对候选人,雷军与创始人团队选择以“车轮战”的方式轮番上阵面谈。
小米手机硬件结构工程负责人第一次面试,从中午 1 点开始,聊了 4 个小时后憋不住出来上了个洗手间,回来后雷军对他说:“我把饭定好了,咱们继续聊聊。”
后来一直聊到晚上 11 点多,他终于答应加盟小米。过后这位负责人自己半开玩笑说:“赶紧答应下来,不是那时多激动,而是体力不支了。”
合伙人制:各挡一面的合伙人
创业其实是个高危选择,大家看到成功的创业公司背后都倒了一大片。
不少今天很成功的企业,当初都经过九死一生。比如说阿里巴巴,马云带领团队 1995 年做中国黄页,失败!接着 1997 年做网上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算是阿里巴巴雏形,还是失败了!
阿里巴巴今天的商业帝国,大家看到淘宝、支付宝和天猫等明星产品,其实最有价值的是背后的团队,尤其是马云和他的 18 个联合创始人。
做老板的要负责把整个班子团队搭好,而合伙人则只需各管一块,如果没有什么事情的话,基本上都不知道彼此在做什么,也不会管彼此。
这样一来,大家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这样就能保证整个决策过程迅速有效。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近期的演讲中着重强调了合伙人的重要性,他表示“合伙人的重要性超过了商业模式和行业选择,比你是否处于风口上更重要”。
说到底,用人,是所有企业,都需要,也必须要重视的第一任务!
中国很多企业家不懂得人才管理之道,以至于失去了人心,在企业陷入危机之时,股东,高管,员工不是同心协力渡难关,而是内部利益争夺或四散奔逃。
雷军:“很多人都说,找合伙人太难了,但我觉得很简单,你找不到人只是因为你花的时间不够多。”当年在选择创办小米时,从来没有硬件创业的经验,因此要搞定硬件工程师其实非常困难,而雷军当初的做法就是“用表列了很长的名单,一个个找合伙人。”现在创业是合作形式,所以就涉及到股权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