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总结|PROFILE
①呼吸膜:肺表面活性物质 、液体分子 、肺泡上皮细胞 、间隙(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②直接动力:是大气和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 真正动力:呼吸运动,即呼吸肌的运动 (收缩与舒张) ③胸式呼吸:主要由肋间肌舒缩使肋骨和胸骨运动而产生的呼吸运动,主要表现为胸壁的起伏。 腹式呼吸:主要由膈肌舒缩引起的呼吸运动,主要表现为腹壁的起伏。 胸腹式呼吸:肋间外肌和膈肌都参与的呼吸活动,胸腹部都有明显起伏运动,又称混合式呼吸。大多数健康哺乳动物的呼吸为胸腹式呼吸 ④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 ⑤胸膜腔内负压: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始终为负值,即负压,胸膜腔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造成的。 吸气---负压↑(胸内压逐渐增大):吸气末时肺回缩力最大,胸膜腔负压最大。 呼气---负压↓(胸内压逐渐减小):呼气末时肺回缩力最小,胸膜腔负压最小。 ⑥潮气量(TV):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 ⑧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后,再竭力深呼,所能再呼出的气量。 ⑨余气量(RV) :补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 ⑩肺活量(VC) :作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⑪机能余气量(FRC) :平和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 (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⑬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分压差、溶解度、分子量 ; 呼吸膜的厚度 ; 呼吸膜的面积 ; VA/Q比值。 ⑭呼吸中枢:初级中枢脊髓 调节中枢脑桥 ⑮脑桥作用:限制吸气,促使吸气转为呼气;防止吸气过长过深,协助呼吸节律的维持。 ⑯体液调节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有效刺激是H+);外周化学感受器、即主动脉体,颈动脉体;(有效刺激是动脉血中[H+] 、PO2 ¯、PCO2 )
⑦补吸气量(IRV):平静吸气后,以最大限度的加强吸气,能再吸入的气量。
⑫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 - 生理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基本中枢延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