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6日),随着香港特首林郑月娥2021年度施政报道的发布,中国最牛、最有想象空间的都市圈——深港都市圈,正式诞生了!
这份报告里最大的看点是:香港将拿出临近深圳的元朗区和北区的全部土地,一共300平方公里土地,设立“北部都会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跟深圳、跟大湾区协同发展,共同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上图是这份“施政报道”的目录部分截屏,“北部都会区”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重点论述。
“施政报告”说,“北部都会区”“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它充分体现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思维。
上图是香港的行政区地图,“北部都会区”包含的北区、元朗,跟深圳的福田、罗湖、盐田接壤,跟深圳的南山区隔深圳湾相望。而深圳的中心城区,就在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对面。
40多年来,虽然深圳特区热火朝天,深港合作也不断推进,但香港对临深片区很少有投入,这里一直维持着几十年前的乡村景观。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在深港河套地区及其周边,深圳和香港共同规划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跟西部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特别合作区”遥相呼应。
“施政报告”明确:“北部都会区”就是未来香港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或者说是“最大增长点”。
除了已经比较成熟的天水围、元朗、粉岭/上水等新市镇之外,还将重点发展6个地区——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文锦渡和新界北。
“施政报告”对“北部都会区”的定位是: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联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
而且还提出了“双城三圈”的概念。
所谓“双城”,就是香港和深圳。所谓“三圈”,就是“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下图)。
为了实现港深同城化发展,“施政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轨道交通项目:
1、修建连接洪水桥/厦村和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已经纳入广东十四五规划,被称为“港深西部快轨”)。
2、把正在规划的香港“北环线”向北延伸,经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港方园区”,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
3、讨论将东铁线延伸到深圳罗湖,并在深圳一方设立“一地两检”口岸,在现有的罗湖站和上水站之间增设一个非过境铁路服务的新铁路站,以释放罗湖/文锦渡以及上水北一带的发展潜力。
4、将“北环线”由古洞站向东延伸,接驳罗湖、文锦渡以及香园围一带,再南下经过打鼓岭、皇后山到粉岭。
5、探讨兴建尖鼻嘴至白泥自动捷运系统的可行性,以带动该区和流浮山的发展。
“施政报告”提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港方园区只有87公顷,跟深圳方面超过300公顷的园区差距太大,所以计划:把落马洲管制站迁往深圳新皇岗口岸之后腾出的土地,再加上附近的部分鱼塘和乡村土地,一共新增150公顷做科创用途,以建设“新田科技城”。
为了呼应深圳前海的扩容和大发展,“施政报告”提出:提升香港洪水桥/厦村的定位,为“新界北现代服务中心”,并在前海隔湾呼应的流浮山(下图)建设为“具规模、地标性的科创设施,为北部都会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施政报告”提出:为了实现职住平衡,香港准备把一些“无地域限制、带动就业机会”的政府设施以及写字楼迁往“北部都会区”。
为了给“北部都会区”导入增量人口,解决香港的住房难题,“施政报告”提出:目前在北部都会区已经规划了35万个住宅单位,未来将额外再增加600公顷的土地用做住宅和产业用途。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加上元朗区和北区现有的39万个住宅单位,总住宅单位将达到90.5万个到92.6万个。一共可以容纳250万人居住。
换句话说,未来香港的增量人口、增量住宅,将主要由“北部都会区”来承载。
对于最受瞩目的住房问题,“施政报告”提出,未来10年兴建33万套公营住房(下图),和10万套商品房(私营房屋)。这个计划如果能完成,将极大缓解香港的住房矛盾。
在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方面,“施政报告”提出了5大新举措:
可以看出,香港对于碳排放权交易也有浓厚的兴趣。
不过,香港金融中心最大的利好,仍然是中概股的全面回归。在美国挂牌的中概股,要么回归,要么做第二上市,香港都是首选上市地,这是香港未来可以预见的金融业最大利好。
在吸引人才方面,香港去年曾把“优才计划”年度配额增加到2000个,最终有1700个优才获发配额。“施政报告”把2021年的“优才计划”配额倍增到了4000个,面向全球吸引人才。
在北部重点发展北区、元朗的同时,“施政报告”还提出了香港南部发展的重点:把支撑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维港都会区”,扩大到“明日大屿愿景”的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区。
上图就是交椅洲的的位置,它位于香港岛西侧、大屿山(机场)的东侧,港府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了一个庞大的填海计划。现在,在“香港国安法及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的双重保障下”,这个计划也将有望进入实施期。
这个被称为“明日大屿”的填海造地计划,一共可以造地17平方公里,可以提供26万个住宅单位,预计成本6240亿港元。
交椅洲填海区和“北部都会区”一南一北,相互辉映。“北部都会区”体量更大、更重要。
该怎样看待香港提出的“北部都会区”计划,它将对大湾区乃至全国带来什么影响?
第一,“北部都会区”计划的提出,意味着香港愿意拿出接近30%的陆地面积,跟深圳来玩一场亲密的都市圈游戏,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举动。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提及跟内地合作,香港人往往爱使用“中港合作”这种“有语病”的措辞。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内地经济总量偏小,香港的经济总量一度超过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总和。要合作,也是香港跟内地整体合作,而不太可能是内地某个城市跟香港合作,因为远远不对等。
但随着深圳经济体量超过香港,汇聚的资金总量接近香港,再加上深圳不断诞生世界级企业,香港终于“发现”了深圳。
真正意义的深港合作,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随着香港完成“第二次回归”,跟深圳、跟大湾区各城市的合作步子越来越大,最终有了“北部都会区”的诞生。
这意味,香港全面开启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时代。
第二,中国最牛的都市圈诞生了,这是两个世界一线城市构成的紧密型、同城化的都市圈,在中国是独一份,在全世界也非常罕见。
香港和深圳,历史上本来就同属于一个县。两个城市的总陆地面积,加起来也不过3000平方公里,不到上海的一半,不到北京的五分之一。
但这块狭小的土地上,如今实际居住着超过2700万人口,汇聚资金接近24万亿人民币(北京为20万亿,上海为16.7万亿)。如果计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GDP密度、资金密度,深港都是中国第一,而且遥遥领先。
总部设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每年给全球城市排名,在2020年全球有50个城市成为“世界一线城市”,中国有6个,分别为“Alpha+”级别的香港、上海、北京,和“Alpha-”级别的广州、台北、深圳。
两个世界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直线距离只有20多公里,这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所以深港都市圈是一个紧密型、同城化的都市圈。而这两个城市,都拥有世界级的证券市场,股票交易额、融资额常年位居全球前十,这也是非常罕见的。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发布了《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日本东京—横滨地区、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地区、北京、首尔、美国圣何塞—旧金山地区分列前五。
由此可见,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深港也处于非常重要和领先的地位。
当这样两个“全球一线城市”真正携起手来,影响力将是巨大的。
第三,这意味着香港恢复了大城市“抽血”的功能,开始做大做强,这对于一个大城市的地位稳固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中心城市,就是因为它有“抽血”周边区域的能力,可以通过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来更多的企业、资金、人才。
遗憾的是,过去这些年香港成长的速度明显放慢。由于住宅稀缺、昂贵,再加上对内地人才流入门槛过高,所以香港人才增长根本无法跟北上深相比。
过去10年,无论是深圳、上海还是北京,新增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都超过了300万,而香港的总人口长期徘徊在700万人左右。内地向香港的移民,很大一部分是香港中低收入阶层在内地的配偶和子女,而非“优才”。
规划了“北部都会区”之后,未来这个区域将增加50多万套住房,可以多承载100到150万人口。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底气,香港的优才计划才能翻倍,把年度名额增加到4000个。
说实话,4000个名额不算多,香港如果要真正成为“科创中心”,这个年度优才名额至少要达到1万个以上。
第四,这对于深圳、对于大湾区来说是重大利好。
香港北上,把未来20年增长点放在临深片区,对深圳意义非常重大。过去40多年,深圳紧邻着香港发展,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在“边界堆积”。而香港恰恰反过来,只把临深片区看做郊野地区,甚至把一些“脏东西”,比如垃圾填埋场、殡仪馆“堆积”在临深地区。
现在情况彻底改变了,临深的北区、元朗成为香港未来20年最重点发展的片区,这意味着那些“脏东西”可能会迁移走,或者“逐步停用”。取代的是繁华的新市镇和新地标。这对于深圳的罗湖、福田、南山和盐田,当然是大利好。
而且,此次“施政报告”公布了众多联通深圳的基建项目,尤其是轨道交通,将大大增加两地来往的便利程度。深港本来就唇齿相依,有了更多“一地两检”的口岸后,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同城化将真正实现,这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两年来,深圳周边城市都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在深圳傍边建立新区,谋划新的增长点。
比如东莞提出,南部临深9镇“高水平对接深圳”、“融入深圳”,还规划了滨海湾新区;惠州也在谋划临深的合作区和示范区。广州南下,把靠近深圳的南沙确定为唯一的副中心;中山东进,在深中通道落地点的马鞍岛启动了翠亨新区;珠海则把科技产业,大部分放在了深珠通道未来落地的唐家、北围地区。
现在,香港拿出了临深300平方公里土地,重点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这相当于一个特大号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这当然跟深圳外溢能力超强有密切的关系,是深圳的荣耀,也是深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