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光临维宠宠物导航网!

维宠宠物导航网

153-2012-0258

Industry
产业+

金融 您的位置:首页 > 产业+ > 金融

中财办负责人:稳定宏观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2022-05-13 995 返回列表

【"朱批蓝批"编者按】

新华社的《瞭望》杂志2022年第1期,发表了中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阐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磅文章。7000多字的全文,透露了很多重大信号!!!

比如,文章论及: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不把分兵把关变成只顾自己、不及其余,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又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

➤当前我国生产函数发生变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突破一个技术,往往能够创造一个细分产业,盘活一个大行业,激发大量投资和消费需求

➤资本都是要逐利的,这是资本这一范畴的根本性质,资本创造价值和野蛮生长都源于逐利性,哪一面是主流,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资本的行为

➤近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运动式减碳”,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目标上要坚定不移,策略上要稳中求进 

"朱批蓝批"(ID:zhupilanpi)公众号,曾经推出过一篇超过20万人阅读的、带动全网络超过300多万人阅读的《求是杂志罕见发表的万字署名文章,信息量极大!! 强烈建议收藏阅读!》,那是《求是》杂志2021年第20期发表的万字重磅长文《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建议结合起来学习,以便深刻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更多重磅信号,请看全文批注版。

欢迎转发分享,欢迎留言交流! 


"朱批蓝批"公众号运营团队

内参君个人微信号:


稳定宏观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

更  是  政  治  问  题

 

韩  文  秀

(中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击阅读全文批注版)是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后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对2022年经济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2022年要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经济工作极为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思路、作出了部署。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一定能够实现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下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我们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通过百年党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我们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奋力完成改革发展艰巨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一些机构和专家预计,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超过11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划设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1%,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2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累计控制在10万例,全国接种新冠疫苗超过26亿剂次,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2%。

 

  二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组建国家实验室,制定了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成效,“天问一号”、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三是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出口逆势快速增长,占全球贸易份额创历史新高,中欧班列大显神威,为全球供应链稳定、抗疫物资保障、全球物价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光伏、风电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凸显。

 

  四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夯实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取得重要成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五是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脱贫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农业生产克服自然灾害特别是秋汛影响,粮食又获丰收,产量超过1.3万亿斤。

 

  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积极推进。成功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国际对比表明,依然是风景这边独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增多、挑战上升。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供应链受阻,企业生产面临生产要素短缺,包括缺芯、缺电、缺柜、缺工等问题。受芯片短缺影响,近几个月汽车产量下降10%左右,电力供应状况好转,但仍处在紧平衡,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有所回落。中小微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市场预期不稳。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保持恢复性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的特点突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是变异毒株影响,全球生产和物流接连遭受冲击,主要国家通胀压力加大,发达国家超宽松政策退出可能产生较强负外溢性,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上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我们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增强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比如,我们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国内市场、澎湃的市场活力、足够的政策空间,特别是有党中央坚强领导、百年奋斗的智慧经验。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全有能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我们经历了风雨,见到了彩虹,积累了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一是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步调一致向前进。2021年经济工作遇到许多新的重大风险挑战,关键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才能够过险滩、闯难关,稳住宏观大局。


二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新时代的发展决不能再走粗放型发展的老路,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防止急于求成。经济运行是一个有序演化的动态过程,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


四是必须加强统筹协调,防止顾此失彼。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

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不把分兵把关变成只顾自己、不及其余,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

又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


制定和实施政策,都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遵循经济规律,以实践效果检验政策的成败优劣。

图片

“七大政策组合”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2022年要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经济工作极为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稳”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为突出的关键词。新闻通稿中有25个“稳”字。会议强调,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努力实现2022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

 

  会议明确了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的政策框架和重要举措,提出了“七大政策组合”。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宏观政策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稳健”就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有效”就是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管用性,抵御经济下行压力,使“六稳”稳得牢、“六保”保得住。

 

  202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到2022年使用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并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推动财力下沉,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前不久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了约1.2万亿元资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政策要有机结合。内需潜力大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发力。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加大投入,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动能。前一阶段一些地方发生燃气管道爆炸事故,要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的排查和改造,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里子工程”。

 

  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政策效果的“受益者”“阅卷人”。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支持政策,该延期的要延期,该扩围的要扩围。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力度,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支持科技创新和工业提质升级。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政策落地,弘扬企业家精神,振作市场主体信心。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我国制造业占比略有回升,呈现积极势头,但一定程度上也与服务业尚未完全恢复发展有关,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仍任重道远。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牵涉面广,在国民经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都占有相当高的份额,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近年来,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各方面政策力度也前所未有,关键是加快落地见效。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积极进展,要加快产业化应用。当前我国生产函数发生变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突破一个技术,往往能够创造一个细分产业,盘活一个大行业,激发大量投资和消费需求。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经济下行压力越大,越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实践证明,改革是消除短缺、释放活力最有效的办法。2021年一些地方“拉闸限电”负面影响很大,但也倒逼能源领域价格改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比如,将市场交易电价浮动范围由10%上调至20%,高耗能行业电价上浮不受限,这就会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1年以来,出口为稳定宏观经济作了很大贡献,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把短期订单优势转化为中长期国际竞争优势,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使我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沃土”。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将为我国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来源。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充分发挥这些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作用。要落实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2022年高校毕业生将达1076万人,又创新高,要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培育养老新业态,发展“银发经济”。

 

正确认识和把握

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点击阅读全文批注版),有关内容已在《求是》杂志发表。这次会议进一步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这不是几年就要打赢的攻坚战。


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互为前提和保障。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途径。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蛋糕”,通过合理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第三次分配,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要重视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推动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不能养懒汉,拉美一些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要引以为戒。

 

  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马列经典著作里面没有,苏联搞计划经济也没有遇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资本都是要逐利的,这是资本这一范畴的根本性质,资本创造价值和野蛮生长都源于逐利性,哪一面是主流,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资本的行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和能源矿产等,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021年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供给紊乱和短缺的问题,再次点醒我们,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依存度已经很高,有的还在上升,比如,石油对外依存度77%,铁矿石81%,铜精矿78%,大豆84%,初级产品供应的重大缺口,可能演变成为“灰犀牛”事件。特别是粮食安全,更是不容有半点闪失,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好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工作,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坚持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四,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反复提醒,要求警钟长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风险方面有巨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效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考验。目前风险隐患不少,但总体上是可控的。但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如履薄冰,见微知著,抓早抓小。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要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按照各自职责推动风险化解。要深挖风险的根源,通过改革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既治标、又治本。

 

  第五,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运动式减碳”,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目标上要坚定不移,策略上要稳中求进。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先立后破,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还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要防止把任务简单层层分解。要看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约束的一面,又有激励的一面,这两年国内几个热点产业,如电动汽车、光伏、风电等,都与“双碳”刺激效应有关系,相关产业链的国际竞争优势也在凸显。随着时间推移,激励的一面会越来越明显,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有机融合。

 

  以上五个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是当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又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来源:《瞭望》2022年第1期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0

二维码
维宠宠物导航网 电话:153-2012-0258 电话:155-0222-3953 邮箱:594036387@qq.com 地址:天津滨海新区烟台道15号办公楼5-506室

天津维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9 Inc.

 津ICP备19008835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