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中国资本市场跌宕起伏,出人预料,但仔细回味,其展开过程倒也合情合理。
基于可得数据,我们知道,2022年中国住户部门出现了广泛的资产负债表收缩,其变化多年未见。这一新的行为模式产生了许多后果,原因也耐人寻味。 具体来看,一方面住户储蓄率在2022年上升了超过3个百分点,这伴随着消费减速和可选消费的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住户显著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暴露,在降低负债的同时,大幅度减少了股票和房地产等风险资产的持有,并系统性地增加了存款、货币基金等低风险资产的配置。 相对于可支配收入而言,在资金流量意义上,这些资产类别的调整幅度,数倍于住户储蓄率的上升。换句话说,住户部门不但将增加的储蓄全部配置到存款类科目中,而且大幅度减持了股票和房地产科目,并将所得资金转配到存款类科目。 从宏观上看,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市场的反常表现,即在没有明显流动性紧缩的背景下,市场出现了持续大幅度的下跌,这在历史上十分罕见。 此外,由于住户对低风险资产的追逐,存款高速增长,短端利率明显下沉,但这并不表明货币政策十分宽松。相反,由于此时中性利率下降,政策性利率必须显著降低,并明显低于中性利率,才能起到支持经济的作用,而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为什么住户部门在2022年出现了全面的资产负债表收缩?真实的原因仍然不清楚,但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三个方面的假说: 一是持续几年的疫情损害了住户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 二是房地产调控的强化和普遍的收缩压力促成了房地产市场趋势正在逆转的预期。 三是一些行业监管政策影响了对广泛经济环境和长期增长的预期。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地缘政治事件或其他风险事件的冲击很容易被放大,从而加剧市场调整,例如俄乌冲突在2~3月份对市场形成了明显的交易冲击,此后市场又经历了1~2个月的时间才完全吸收这一事件。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类似事件导致的市场调整幅度也许会更小,时间也更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估住户资产负债表调整趋势以及对市场的影响? 从交易情况来观察,一个比较大的可能性是:市场已经较为充分地吸收了疫情的冲击,以及行业监管政策的影响。 从政策信号看,对平台经济的监管正在从集中整改转向常态化,红绿灯式的监管体系有望加快落地。随着政策不确定性的消除,行业最困难的时期正在过去。市场对利空冲击已经明显钝化。 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何评估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仍然显著,短期内变数仍然存在。但需要看到,一方面,随着首套房贷款利率下调,因城施策政策弹性提升,以及信贷支持和信用增进措施的扩大,政府的干预力度越来越大,针对性也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成交量筑底迹象开始显现。尽管行业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大,但有利因素正在逐步积累。 更加重要的是,从房地产投资占经济的比重,以及大体估算的存货堆积情况看,房地产领域并没有出现严重的趋势性过剩供应。再加上多年以来政府对房地产风险高度警惕,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暴露受到严格控制,经受住了过去一年多的市场压力测试,其信用创造能力仍然正常。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房地产调整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根源,也进一步暗示房地产市场的压力将主要表现为行业供给侧的出清和经营模式的转型,尽管在流动性压力蔓延的过程中,存在供给过度收缩和部分企业被误伤的风险。 从2018年的贸易摩擦和2022年俄乌冲突的实践看,金融市场短期内倾向于高估地缘政治因素的冲击,低估市场主体的适应能力和经济体的应对弹性。 如果我们认为2022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脉络是住户资产负债表收缩与地缘政治冲击的交互作用,那么判断市场目前处境和长期趋势的关键即在于:住户资产负债表的收缩在多大程度上具有长期性?以及企业长期盈利增长的趋势是否发生了转折? 尽管短期内疫情、房地产等领域的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但其影响在较大程度上已经得到吸收,更重要的是从长期角度看,这些事件更可能是一次性的。 在制造业领域,2015年以来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在加速展开,表现为在电子设备、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竞争力的巨大提升和国际市场份额的显著扩大,并有效地反映在资本市场的股价表现上。 随着中美在技术领域竞争的加剧,基于自主安全可控的原则,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政府正在加大对关键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的投入和攻关,这些变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无疑需要得到市场的进一步重视。 从这些讨论来看,似乎可以认为,尽管短期走向充满不确定性,但目前市场已经处于明显偏低的水平,长期必将经历向合理更高水平的均值回复,其基础在于住户资产负债表的再次扩张,以及企业部门继续维持过去多年所展示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这些情况也再次表明,维持住户、企业和金融机构强健的资产负债表,加强宏观政策框架和经济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见性,灵活务实地调整短期政策以应对各种内外冲击,是经济和资本市场具有强大韧性的坚实基础,值得市场参与者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