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光临维宠宠物导航网!

维宠宠物导航网

153-2012-0258

Human resources
人力+

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人力+ > 教育

万字长文 | 李希贵讲透家校共育: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2023-03-16 1145 返回列表
3月1日,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在北京教育学院为中小学教师做了“家庭共育”的主题演讲。在得到App的同步直播中,很多老师和家长在线聆听了李希贵校长的演讲,并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与启发。在此,我们也把李希贵校长的演讲整理成文,与工作日没来得及看直播,以及看了直播还想复习的老师、家长们分享。

李希贵校长深耕教育三十多年,对家校共育、师生关系建设有着长期深入的思考。老师和家长为什么总产生误解?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老师该如何与家长有效协作,帮助孩子成长?这些问题的答案,李希贵校长一次为你讲透。


文章篇幅较长,我们把其中的精彩要点提炼如下:

1.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园里,也可以在任何地方。教育场景的多元化,往往会帮助教师完成校园课堂上无法达成的学习任务。

2.家校关系不是主辅,是协同;不是上帝,是伙伴;不是群体,是个体;不是两方,是三方。家校关系中,不是只有家长、老师跟学校的关系,最重要的一方其实是孩子。所以,在思考家校关系时,如果我们不关注孩子和家校的关系,就会迷失方向。
3.在学校里面关系其实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定是师生关系。如果我们解决不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就永远解决不好。但非常遗憾,大部分学校和教师是在解决家校关系。
4.衡量学校的校风最为重要的是同伴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是师生关系,但大多数学校的管理者认为这个地方没有问题。
5.任何行当都必须以服务的态度重新定义。
6.一定要从孩子自身的情况去寻找家长。那些特别正气,从品格到各方面习惯都特别好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一般来说也会具备同样的习惯、同样的品格。
7.家长教师委员会指的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组成一个委员会。他们在一起讨论重大问题时,往往能够有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他们互相之间不断地沟通,会解决家校协同中的绝大部分问题,只有少部分问题才会提到年级或者学校。
8.能力就是用最少的力气做最好的动作。
9.家长应该怎样看待青春期男女生的交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孩子创造交往的多样性,而不只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面,建立一对一的关系。
10.家长要跟孩子最崇拜的老师搞好关系,就能把你的一些想法转变成孩子最崇拜的老师的想法去影响他,这条路径是最短的。
11.你在校园里和家庭里不方便进行教育的领域,或者你缺乏专业能力的领域,比如自我保护、两性关系、生育等,可以通过电影进行教育。

12.现代的教育已经不是知识教育,更多是一种情感的影响。这种情感就是把人区别于聊天机器人的特性。有这样一句话,过去的工作与肌肉有关,现在的工作与大脑有关;但在未来,工作将与心脏有关。


    以下为演讲全文(有删减):

    我们习惯上总是认为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组织构成的,一家家公司,一个个机关单位,一个个学校。但事实上,社会的最小细胞应该是家庭。

    2022年 10 月 16 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了家庭教育,纵观我们党的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历史,这还是第一次。二十大报告提到要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在第二个板块,也就是文化自信自强、文化建设板块,报告又提到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这之前的 2021年10 月 23 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2023 年1月 13 日,教育部等 13 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如此密集地在中央层面高度关注家庭教育,而这就对学校里的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

    在所有这些文件之中,我们看到一个关键的概念:主导。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要在协同育人的机制当中发挥主导作用。说实话,在全球范围内,在家庭教育这个领域没有特别成功的经验,包括欧美,他们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也还处于探索之中。我们国家是最近十几年才开始研究。

    家庭教育是一个特别令人头疼的问题,它不是在一个机关单位里靠行政关系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在一个公司里靠利益关系可以解决的。它是在一个家庭里,在家庭和学校、社会的衔接之中,我们到底靠什么杠杆来撬动孩子成长的问题。

    所以,我想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如果我们的学校、如果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育不去主动作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仍然需要时日。今天我要讲的核心观点是:教师在家校共育中的主导作用不等于主导地位,教师需要在这个没有权力的领域发挥领导力。

    过去,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特别是我们的班主任在家长面前地位太高了,甚至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我们始终是甲方,我们对待家长,像对待学生一样,可以训来训去。但是,处在这样的地位,教师反而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你太方便,太简单,你顺手就可以把家长和孩子薅过来,顺嘴就可以说出任何话来,你就不会去研究它。

    但现在,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了,那我们怎么发挥主导作用?在没有权力的领域,怎么去展现我们的教育作用和领导力?

    我认为这里面有三个方面:第一,教师要从传统的组织活动转变为设计体验,这里我们要解决“家长来参与活动还是参加活动”的问题;第二,教师要从与家长保持联系转变为与家长建构关系,这里要解决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目标还是方式”的问题;第三,不仅要有动机,更要有能力,这个话题我们要解决教师在家校共育中“是助推还是管控”的问题。


    从组织活动到设计体验

    01.设计活动体验,帮助家长自我诊断

    大部分学校都会组织三个仪式——四年级 10 岁的成长礼,初二14岁的青春礼和高三18 岁的成人礼。过去,我们在设计这些仪式时,更多考虑的是怎么去教育学生。但是,我到十一学校后不久,高三老师设计的一场成人礼给了我很大触动。他们设计的活动中有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爸爸妈妈挽着孩子穿上正装,一起跨过一道门槛,之后,校长会拍三下孩子的肩膀,意味着孩子从此要承担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三个方面的责任。

    第二,爸爸妈妈要给孩子写一封信,孩子要在成人礼的现场打开这封信。我们会给家长两个月的时间,他们要用两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去酝酿这封信,最后在成人礼的现场交给孩子。

    在这个环节,很多孩子看了信之后泪流满面,爸爸妈妈也泪流满面。他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他们的家庭教育可以借此提升到一个新的层级。

    教师们让孩子通过这个仪式产生了一次蜕变,让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产生了共鸣,为陪伴未来孩子的高三生活,甚至一生的成长打下基础。

    在这三个仪式中,青春礼是最难设计的。为什么?因为这时候孩子不像小学生那样没有多少主意,他不会完全听你的。但他又不像高中生,三观已经基本形成,比较成熟了。那怎么在青春礼这样一个关键环节去影响孩子,影响家长呢?

    过去,家长仅仅是参加孩子的青春礼,来当观众,但在经过精心设计、注重体验感的仪式中,他们可以直接参与进来。同时,我们也想利用青春礼带来亲子关系的变化。

    青春期和更年期一样,是人这一生中非常困难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处于青春期,爸爸忙碌得顾不上家、妈妈十分焦虑,这样的家庭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我们想在青春礼这个仪式中设计一些环节,引起亲子共鸣,改善家庭关系。

    比如,我们设计了两张问卷,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自我诊断,回答同样的问题。

    第一张问卷是家长对孩子的判断和孩子的自我判断。我们会让孩子填写:你是不是开始看不上父母了?觉得他们没有什么见识?让父母填写:你感觉孩子是不是开始看不上你了,觉得你没有什么见识?

    答案分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如果 13 个题目中基本符合的达到一半以上,就说明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

    第二张问卷是家长是不是经常说这些话,也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分别填写。孩子要填写:你爸妈是不是经常说这些话?分为经常说、偶尔说、一般不说。

    爸爸妈妈也分别自我诊断:你想一想,你平时是不是经常说这些话?也分为经常说、偶尔说,或者一般不说。如果偶尔说达到一半以上,就说明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了。

    我们希望在青春礼上孩子和父母填写一次,一个学期之后再填写一次。这些信息要起到什么作用?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上个月刚刚整理过一个数据,可以看到,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答案基本符合的比例,初一初二初三平均是15. 4%,家长过度语言的符合比例平均是 20. 4%。

    其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道理:当你让家长针对孩子的行为去评判的时候,他会觉得只有 15. 4%的情况,孩子确实是这样。但当他回想自己发脾气等言行时,他发现比例是很高的,比例要高5%。什么意思?就是其实孩子没有那么严重,但家长自己表现过度了。

    通过这样一种分析,家长就知道,我们有时候过于情绪化了,明明孩子犯的是个小错误,我们却小题大做。你作为爸妈,作为成年人,都如此小题大做,那你怎么去教育青春期的孩子?

    还有,我们发现初一差值是最大的。明明你认定孩子的行为只有13. 3%的行为是符合的,结果你的过度行为是21%。为什么?

    这是因为,初一的孩子刚刚出现青春期的表现,家长很难接受。其实初二、初三孩子的青春期表现比初一要厉害,初二是最严重的,但为什么初一家长的反应最过度?因为孩子本来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小学生,突然间变得让他们不认识了,他们无法接受,所以会过度反应。通过这样一些指标,我们要让家长增加对自己的自我认知。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一个更年期的妈妈、一个顾不上家的忙碌的爸爸,这样的关系很容易出问题。我们怎么去润滑亲子关系?我们怎么来缩小这些数值的差距?在这样的反思中,引导亲子关系慢慢走向相互理解,哪怕是往前进步一点点,哪怕是不再继续恶化,都是成功。

    △设计任务,把爸爸拉回到家庭教育中

    在家长对孩子行为表现自我诊断的数据中,我们会发现,跟我们过去一般认知不同的是什么?就是过度反应的反而是爸爸高于妈妈。妈妈是23%,爸爸是29%。

    为什么?我们做了一些访谈后发现,爸爸陪伴孩子时间太少,一见到孩子就想训话,特别是如果外边有应酬,喝了两口酒,一回到家就特别爱训孩子。他很容易看到孩子的缺点,却不能看到孩子全面的表现,因为他总是在家庭教育中缺席。

    那么,爸爸怎么才能在家庭教育当中不缺席呢?这也是我们学校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我们要引导爸爸们参与到家庭教育当中。

    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有这样一个经典课程项目:爸爸的后备箱。在那一天,全年级的爸爸们都要来学校。因为孩子要通过研究他的后备箱,研究和爸爸的关系,研究爸爸的爱好,研究爸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爸爸必须得来。尽管有个别家庭存在离异等情况,但爸爸也必须到场,因为研究的是爸爸的后备箱。

    他们还设计了父子父女运动会、父子父女吉尼斯数学时间等项目。甚至有时候教师会直接提出要求,今天必须爸爸来送孩子,来了之后必须留下 30 分钟。我们通过这样的主导作用,把爸爸们拉回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

    另外,让家长以职业角色进入学习任务,效果会比较好。青春期的孩子,最瞧不上的就是他最熟悉的人。但对他的偶像,他不了解的人,他会特别崇拜。

    为什么?因为孩子只看到了爸爸在家里的那些言行,而爸爸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他并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把爸爸们引到学校里来,让他们参与一些学习任务。比如,他们可以当内容专家,可以做导师,可以当评委,可以当客户或者用户。

    当然,我们不止给家长设计,也会给孩子设计职业角色的学习任务。在我们十一学校联盟学校中,孩子在小学 6 年时间和初中 3 年时间中涉及到的学习任务会覆盖 100 个职业角色。孩子要通过学校的课程体系来认识社会,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所以说,课程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孩子先在学校里“活”一遍,再去经历未来社会的全过程、全领域。我们只安排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培养孩子,通过换位思考,让孩子以工程师的思维去认识某一个问题,以消防员的思维去解决某一个问题,这样孩子才能对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项关于消防员的学习任务,孩子在扮演消防员的过程中完成相应动作。


    (1)作为一位消防员,社区的小学校长请你去给一年级同学做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并设计一个教学方案。

    (2)市中心一个老旧小区,突然发生火灾,原因不明,你作为消防队的值班队长需要指挥队员立即前往现场进行。到现场后,你和队员应该如何分工协作?

    (3)如果你是一名初高中学生,你来扮演一位资深消防队员,现在安排你对一批骨干消防队员进行高端培训。请问你将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培训方案?


    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我们的任务难度逐步升高,当学生带着消防员的眼光和视角去思考问题时,他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就会变得愈加深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很多。


    △设计任务,促进家风建设

    我们还希望家长在监督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打造家风建设。比如,北京未来城学校有一个学习任务,寒假期间要求小学一年级学生收集全家的购物小票,并进行分类统计,对不同方面的家庭支出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开支的建议。

    这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分类归纳、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更是一个对家庭消费习惯研究的问题。

    再比如,让孩子收集爸爸妈妈最经常说的三句话,很多家长一听到就非常紧张。家长们,如果身边有一个孩子天天这样收集,就会变得特别自律,时间久了,会慢慢促进家风建设。


    02.拓宽教育的空间,让教育发生在多元的场景里

    我们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园里,也可以在任何地方。教育场景的多元化,往往会帮助教师完成校园课堂上无法达成的学习任务。


    比如,食育教育在学校里进行相对比较困难,而在家庭环境就却十分合适。英国的学校营养基金会提出:“食物应当成为学校里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用品。”2013年, 他们将烹饪课列为中小学生必修课,但在中国大部分学校中,烹饪课基本上还是选修课。所以,中国的学校应当让食育教育通过家校协作的方式开展。


    食育教育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从饮食本身来解决营养的结构问题;二是烹饪课程。中国目前学校的条件只能开选修课,但是孩子的家庭是有条件的,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十一联盟学校在每一个寒暑假,都会要求学生在爸妈的指导下学会制作一道菜。第三就是帮助学生了解食品的整个产业链,了解食物的来源,让他们懂得原材料是怎么被生产和加工的。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会发现每一顿饭都来之不易,要好好吃,要珍惜。


    可以发生教育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让孩子担任家庭服装管理师、家庭气象预报员,或者为全家三代设计共同的假日旅行方案,这些都适合在家庭场景中完成,也特别有效。


    03.创造关键时刻,密切亲子关系
    这两年因为我从十一学校的岗位上退下来,所以有好多老朋友、老领导就认为我时间比较多,而且经常开家庭会议,研究孩子的教育,就希望我来分享。我根据自己长期的经验和教训,跟他们做了一些分享。

    后来时间久了,他们说:你能不能把你讲的这些给写下来。所以去年,我用一整个寒假的时间,把它写出来了。

    这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的工具书, 54 张活页, 54 个工具,不说大道理,只解决动作问题。告诉你,这样做就行了,你做一次,第二天感受还不错,你继续做,慢慢就会有效果,甚至改变你的观念。

    非常荣幸的是,这本书在得到图书出版,策划和编辑老师没有简单地去处理这本书。他们还做了一个家长证。意思是,你能不能成为家长,由你的孩子说了算。只有孩子认为你合格了,你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孩子向你提出了好多问题后,你行了,他才能签字发给你。
    再介绍一个关键时刻。假如在家庭里,孩子可以辞职。公司里的员工是可以辞职的,所以领导人要对员工好一点,特别是关键员工。但是家长就没有这个顾虑,因为孩子是不能辞职的。但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任务,我们必须要叫爸妈们知道。你凭什么可以挽留住你的孩子,继续当你的孩子。

    我们会成立一个挽留小组。每一个挽留小组包括爸爸、妈妈、孩子的好朋友、老师,甚至有时候邀请一些专家,大家共同思考怎么能够把这个孩子挽留下来,不去当别人家的孩子,还继续在自己家。父母需要改变什么,要做哪些努力?


    04.低结构设计,降低家庭成员参与难度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家庭教育著作,会让不少家长感到为难,为什么?因为这些书大部分需要家长首先成为一个教育专家,然后去教育孩子。这个门槛太高了,一个家长不可能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所以,我们一定要开发低结构的、难度低的教育环节。

    以一个坐标来衡量我们的家校协同,横坐标是难度,从小到大,纵坐标是效益,从高到低。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象限是特别令人神往的,效益最高,但难度也最大。我们特别想改变家长观念,事实上可以不可以改变呢?答案就是,一小部分家长是可以被改变的,甚至有些家长的观念已经超过了我们,他们非常智慧,但绝大部分家长是难以改变的。

    再来看第二象限,难度小,效益还高。我们希望家长通过改变一个动作,或者增加一个动作,进而影响孩子成长。我们不需要讲道理,只要告诉家长这样说或者这样做就够了,效果就会非常显著。 
    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告诉家长,对孩子要“随时表扬,定期批评”。批评的话,小学生可以三四天一次,初中生一周一次,高中学生两个月一次。

    再比如,在校园里,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和青春期的初中生,会有比较严重的霸凌现象。这个时期的霸凌,往往不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也不愿主动说出来。那如何区分孩子是被霸凌了还是仅仅在开玩笑?一方孩子开玩笑,但事实上另一方孩子已经受不了了,感受到羞辱。但是,霸凌的孩子还认为是开玩笑。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判断霸凌和开玩笑。


    从老师到家长再到孩子,我们要明确一个动作——设定一个暂停键。当被开玩笑的对方希望停止时,你必须停下来,如果你不停下来,你就是在霸凌别人。所以霸凌和被霸凌的一方都要知道霸凌是什么,通过这样一个暂停键就比较简单地解决了观念问题。

    再举个例子。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助人,你只说教,孩子是不明白到底应该怎么做的。但如果你对孩子说,和小伙伴一起出入房间时,你最后一个出去,这就是助人了,如果你自己开门然后第一个走了,这就是助己;路上看到了垃圾把它捡起来,放到垃圾箱里,这就是助人。这样,孩子就很清楚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这就是通过动作来定义观念。

    再比如,什么是慷慨?在同学有需要的时候,让他使用你心爱的文具;在餐厅,排队时让一起到的同学排在前边;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本团队的人。什么是友善?在团队中让孩子告诉同伴,他们对你来说很重要。如果发现同学做得不错,就要说出来,只有说出来才能影响别人,才能给别人一个好的感受。

    所以,我们不是放弃讲道理,而是必须行动起来,因为只有采取正直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正直的人;只有采取稳健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稳健的人;只有采取勇敢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勇敢的人。

    05.锚定共赢点,提升亲子参与动力

    学校设计的很多活动其实都是矛盾的:有时候我们老师觉得特别好,但家长觉得不好;有时候家长觉得不错,但孩子不买账。这样的活动是不产生效益的。设计活动必须共赢,大家都乐于接受。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坐标来分析一下。

    我们大量的家校活动是在第三象限。一开会,就表扬好学生,批评不好的学生,甚至还有个别学校把分数排名都列出来给家长看,在群里发。孩子很痛苦,家长也很痛苦。所以,这是第三象限。那么,我们怎么把它推到第一象限?就是家长也很支持,孩子也很开心?

    在十一的盟校,我们已经没有这种家长大会了,我们全部都是一对一沟通,一个家庭的三口甚至五口,来到学校和老师一块儿沟通。一到期中考试前后,老师基本都要工作到晚上11 点多,一户一户沟通。这会占用很长时间,但是效益却很高,家长特别开心,孩子也特别感动。

    去年疫情没办法,但我们也没放弃。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就是我们在通州副中心建的学校,刚刚开学的时候,家长会是在公园里开的。一户一户家长来到公园的椅子上,带着孩子和老师见面。这样的家校活动孩子开心,家长也特别支持,就会实现共赢。所以,尽管我们老师很辛苦,但看到这样的效果,他们非常有成就感。

    大部分学校会做一些事情去提振家长信心,让家长深度参与到家校协同中来,包括让某些家长分享育儿经验,将家长的某一句话作为金句进行推荐,让家长到友邻学校介绍经验,或者请孩子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恩,等等。

    但这些活动如果设计不好的话,有些时候效果适得其反。家长一听让他介绍经验,挺高兴,但孩子不爽。甚至孩子在同伴之中会被取笑:哎呀,你妈妈来了,说你小时候怎么怎么样。这其实是第四象限,而我们必须把它推到孩子也高兴、也开心的第一象限去。

    这就需要设计活动的流程和环节。比如说,要传播家长经验,一般我们的做法是不要在本年级,而是到下一个年级去,比如,小学二年级的家长到一年级的家长里去传播经验。为什么?因为他经历过了,他的经验对一年级家长特别有针对性。

    同时,家长介绍育儿经验,必然要涉及孩子的隐私,孩子的同伴会因此取笑他,这样孩子就会不爽。所以家长必须匿名,而且要叫孩子认可。去友邻学校介绍育儿经验,这是对家长的一种鼓励。有时候我们也邀请其他学校的家长来学校介绍经验,但一定不要回孩子的母校,因为他和好多同伴还有密切联系。所以怎么把它推到第一象限,是需要认真去设计的。


    从保持联系到建构关系

    过去,学校、老师跟家长到底是什么关系?在 20 年的时间,我们走了好多弯路,有些学校把家长当上帝,有些学校留个家长的联系方式,只有孩子出问题了才找到家长。但家校之间到底应该建构起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并不清楚。

    家校关系不是主辅,是协同;不是上帝,是伙伴;不是群体,是个体;不是两方,是三方。家校关系中,不是只有家长、老师跟学校的关系,最重要的一方其实是孩子。所以,在思考家校关系时,如果我们不关注孩子和家校的关系,就会迷失方向。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如果你不喜欢这个孩子,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一个孩子不会去相信、认可他不喜欢的一方说的任何观点。很多孩子能够学好一门学科,首先是因为他喜欢这个老师。

    在学校里面关系其实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定是师生关系。如果我们解决不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就永远解决不好。但非常遗憾,大部分学校和教师是在解决家校关系。

    我带过好多校长班,在每一个校长班,我都会去调查了解校长们遇到了哪些挑战、困惑和难题。校长们或者有些学校干部提出来的最头疼的事是什么?60% 以上都是学校和家长的关系。让我特别遗憾的是,几乎没有校长和干部谈到校园里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事实上,这才是教育的要害。

    衡量学校的校风最为重要的是同伴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是师生关系,但大多数学校的管理者认为这个地方没有问题。但我抽样调查了一批学生,其实他们在同伴关系当中是很痛苦的,特别是到了小学五年级以后。同伴关系不好,家校关系自然也不会好。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建构一种良好的家校关系?



    这是北京未来城学校的一间教室,老师跪在地上给这个小学生扎辫子。从家长的朋友圈里,我看到有这么一段话:女儿头上受了点小伤,思琪老师怕她出汗影响愈合,就帮忙扎了两个小辫子。思琪老师跪在地上专注的样子宁静、美好……我相信这是只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才会有的样子……

    师生关系好了,家校关系还会有问题吗?所谓的家校协同,到底什么叫协同?协同是因为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目标,就无法协同。


    01.锚定目标,消化矛盾

    在家校共育中,我们怎么去锚定目标,消化矛盾?我们怎么始终围绕孩子的成长建构家校关系?我们设计了一个坐标,我们会看到,如果我们把事情做在第二象限,冲突必然会发生。
    无论你是家长还是老师,还是学校,即便有很强的动力,但教育方法、合作方式特别差,也一定会有冲突。因为,所有人都忽略了第三方,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那就是孩子。孩子应该是所有关系的中心。

    第四象限处在低效区,第三象限处于游离区,教校关系处于这些区域,都是因为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只有处在第一象限协作区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关注孩子。



    02.优化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家长责任意识

    无论从全国,还是从北京来看,我们的教师队伍、校舍装备、办学条件和世界许多地方相比,其实并不差。

    你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去看看,他们可能已经20年、50 年没盖学校了。但我们好多地方不差,为什么社会和家长的感受不尽如人意呢?我们能不能把好的教育资源转化为家长和社会的优质感受?这其中,学校管理,再往大处说是学校治理体系的研究就是一个迫切问题了。

    △家长如何参与学校管理

    我们经常说,家长在家校共育中有 4 个权利: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但我们往往到此为止,并没有深入研究,家长的“知情权”是知什么情?他们的“评议权”是评议谁?评议什么?

    有一所国际学校规定,所有家长随时随地可以进学校,随时随地可以听老师讲课,随时随地可以向校长提意见。结果,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差。为什么?课堂教学是一项专业工作。家长处于不同行业,意见经常相互对立,所以把老师搞得非常矛盾,无可奈何。

    那我们怎么让家长参与,而又不过度参与?他们参与哪些事情、参与到什么程度、监督哪些事情、监督谁……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这就是学校管理当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到今天,如果我们还无视这些问题,还像过去那样去对待家长,是不合适的。现在,任何行当都必须以服务的态度重新定义。在十一学校,我们针对“让家长监督工作”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就从孩子、家长的切身利益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事情开始。

    比如说,食堂后厨的监督权——食堂后厨进的是什么原材料?有没有质量问题?每顿饭的留样是什么?等等。家长有个监督小组专门监督后厨,有些家长是学防疫的,本身就是这个专业的,他们比防疫站还用心。家长对后厨的监督确保了我们十余年时间,5000 人吃饭没有出现事故。

    再比如,校服款式的否决权。我们不敢给家长决定权,原因是家长的年龄和孩子是有代差的,家长看好的款式,孩子不一定喜欢。但家长有否决权,校服设计公司、学生中的服装设计爱好者等提供了大量款式,学生认为他们都能接受的时候,再交给家长。

    如果家长觉得这几款万万不能做,那我们就尊重家长的意见,因为这些款式可能冒进了。这样就能确保大家都比较舒服,学生也比较舒服,尽管有点遗憾,但是家长不会特别反感。

    世界上已经有好多国家出台了家校合作的国家标准。家长到底在哪些领域有权利,哪些领域可以监督,哪些领域可以参与,是有国家标准的。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经出台,党代会上也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我觉得下一步,这个领域可能有好多事情要做。

    △如何优化“家长委员会”

    十一学校正在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推动从“家长委员会”,到“教师家长委员会”,再到“家长代表大会制度”的学校治理现代化研究。

    在很多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人选标准、责任义务是非常模糊的,一些没有经验的年级主任、班主任在选择家长委员会成员时是非常草率的,哪一个家长表现得特别积极,特别愿意参与班级事务、年级事务,就让他当家长委员会的委员,甚至是主席。

    这些家长当上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并不是所有特别积极的家长都真的愿意帮助老师,帮助学校,他表现积极的原因,是想为自己孩子争取利益。当然,总体上大部分家长还是特别愿意帮助我们的。所以,选择家长委员会成员的程序一定要经过认真研究。

    我们的经验是,一定要从孩子自身的情况去寻找家长。那些特别正气,从品格到各方面习惯都特别好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一般来说也会具备同样的习惯、同样的品格。

    而家长教师委员会指的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组成一个委员会。他们在一起讨论重大问题时,往往能够有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他们互相之间不断地沟通,会解决家校协同中的绝大部分问题,只有少部分问题才会提到年级或者学校。

    但这还不够,我们正在推进的是怎么建立“家长代表大会制度”,让家长的权利确实得到尊重。只有这样,家长在学校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才会进一步加强。

    大家看看这一段话,有什么感觉?



    这些内容为什么老师们愿意接受呢?因为这是由教职工代表大会中103个成员一条一条、一句一句话把它抠出来的。是老师们最后决定这样表述,不是领导。教职工代表大会是一个学校完整治理体系之中的一环,他们认为应该这样表述,那么老师们就比较容易接受。

    目前在一些新建的学校,当学生入学时,我们会跟家长做一些约定:

    -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轨道,请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您可以和老师一起正确引导孩子,但请您也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

    -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螺旋式上升的,一时犯错或学习成绩暂时退步,都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常态。我们要以七分等待、三分唤醒,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并最终成为自己。

    你发现没有,这些约定是单方面的,是我们提出来的,家长要签字。但后来我们发现,在平常大量的家校接触当中,家长经常忘了这些话。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参与研究、制定这些约定。但如果这是家长代表大会讨论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所以,怎么从权利当中诞生责任?这是在优化学校治理体系,特别是家长代表大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十一盟校中,我们有六大治理体系,我们正在推进,怎么把家长委员会、教师家长委员会演变成、提升为家长代表大会制度。

    最近得到App推出了一本书——《变革的方法》。有关学校治理体系,包括家长代表大会制度,这本书都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本书记录了十一学校完整的变革历程,我个人认为,除了学校,商业组织也可以用这套方法论,因为二者的本质是相似的,都是通过为个体赋能,激发组织的源动力。

    通过变革,不仅个人能找到最合适的岗位,锁定发展方向,企业也能统一目标。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一看。


    不仅要有动机,更要有能力

    父母,是最古老的需要边走边学的职业,也是世界上最有难度的职业之一。但非常遗憾,恰恰是这个最难的行当,却可以不培训就上岗。于是,当孩子来到学校,我们的教育就显得力不从心。我们怎么去影响这些从来没经过培训就上岗的人,让他们适应父母这个职业?

    美国的教育大师托尼·瓦格纳在《用心学习》当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非常震撼,他说:“不是我们学到了什么,而是我们使用了什么,才构成我们的能力。”怎么让家长具备一些能力呢?看看福格的行为模型我们会发现,行为会发生在动机、能力和提示同时出现的时候。

    图片

    但是通常来说,动机不是问题,就像很多人都有减肥的动机,提示也并不困难。最难的是什么?能力,怎么赋予他能力。那什么是能力呢?我想用这么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想法:能力就是用最少的力气做最好的动作。

    你要用最少的力气做最好的动作,仅仅靠你自身行不行?能不能造出汽车?能不能造出电脑?肯定不行。你需要什么呢?要想有能力,你必须得有工具箱、脚手架和问题库。所以我们怎么给家长提供这些工具箱、脚手架和问题库,让家长具备某些能力呢?


    01.配备工具箱

    不论你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领导,你的工具箱里可能都需要这样一个工具,叫三明治法则。


    △三明治法则

    它是指,任何事情,任何时候,你想指出别人的问题,首先要表扬,然后把你想做的事情包在中间,最后再提一个期待。

    这是一个最简单,但是大家最不习惯去用的法则。家长教育孩子,可以随时表扬,表扬不需要挑时间,也不怕过度,不用担心孩子不愿意——孩子看上去不愿意,其实他内心很高兴。但批评就不一样了,批评必须用三明治法则,不适用“三明治法则”的批评,几乎都会适得其反。


    △三句话公式

    还有一个工具叫三句话公式。不论你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领导,你要培养人,可能都会用到这个公式。

    第一句是“你说呢”?无论谁去请教你,无论谁去请示你,无论他有什么事弄不清楚,你都不要马上给他方法,而必须问一句“你说呢?”如果他一找你,你就给他方法,以后他的事就成你的事了。

    第二句话叫“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他知道你要问他,一般他会准备一种方法,我想这样做。这时候你不要轻易表态,说很好。你必须问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做决策的时候,你没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方法,怎么选择?当你只有一种方法的时候,是不能做决策的。所以这第二句话是提升他。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启发,可以引导,但你不能给他答案。你这样做一段时间,无论你是家长、老师还是领导,你慢慢就会发现自己变轻松了。他的事情始终不会甩到你身上,他会全心全意思考。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琢磨更高层的战略了。

    第三句话是“太棒了”。你不能没有缘由地表扬他,而是需要说,是因为什么什么,所以你太棒了。这样他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他就知道价值在哪个地方。比如,“这件事让你感到很愤怒,同时你又很好地管理了自己的情绪,你太棒了”。“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你太棒了!”

    如果你这样做上半年,孩子基本上就学会管理情绪了。其实前面一句话是你总结出来的,他自己不知道。但当你总结出来之后,它就起到了正向暗示的作用。


    △六词家教工具

    还有一个工具,叫六词家教工具,什么事都让他用六个词来总结。比如,六词暑假回忆录,也就是用六个词描述刚刚过去的暑假,现在已经是我们联盟学校的经典任务,每一个学校都在做。

    再比如用六个词描述好朋友的特征,这事实上是暗示你自己,你希望不希望成为别人的朋友,你希望不希望具备这六个特征;还有六词描述历险故事,六词概括一本教材,六词表达你 14 岁的目标,六词告诉别人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其实,这六个词不那么容易找,要想用这么几个词把事情说清楚,需要孩子具备很好的观察、归纳、分析、提炼的能力。如果你持续一年让学生来做这个事情,他们的这些能力都会提升。

    △10 /10 /10 决策工具

    再就是 10 /10 /10 决策工具,每当你做出一个决策时,你要考虑 10 分钟之后, 10 天之后和 10 个月之后会发生什么,以及发生的这些事会有什么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你要这样引导孩子不断去思考,慢慢地他就不会盲目的去决策,就不会做出一些非常莽撞的事情了。

    总之,教师是专业人士,要给家长提供一些工具,家长可能在自己的领域都是专家大咖,但在教育这个领域,教师们深耕了那么多少,有集体智慧,能够帮助家长去做一些工作。


    02.搭建脚手架

    脚手架跟工具有哪些不同?在建筑工地,当工人们把房子建好之后,脚手架是可以拆掉的,它不再被需要。在教育领域,我们有时候也得给家长提供脚手架,让他用上一段时间后,孩子变得成熟,养成习惯。


    △尊重孩子正常的成长阶段

    比如关于孩子玩游戏的问题,很多家长,包括老师,都希望孩子用电脑干正事——学习。看到孩子用电脑听音乐、打游戏就特别恼火,如果孩子再使用社交软件,就更担心了。

    特别是初中学生,男孩女孩互相微信来微信去,家长很担心。可大家一定要知道这是个阶梯,其中的任何一步都无法逾越的,孩子如果不正确地经历完第一步,他就无法到第二步,更没法到第三步第四步。很少有孩子会到第四步,原因就是我们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时候,或者拒绝,或者无视,或者干脆放任,没有指导。

    你要和他研究我们在用搜索引擎的时候,哪一个引擎是健康的,你遇到哪些东西要注意规避。听音乐的时候,你和他探讨哪些音乐更适合他。当进入社交这个阶梯时,你一定要注意。

    昨天一个朋友跟我谈到,她觉得自己的孩子跟女生交往太频繁,所以总想偷看孩子在手机里跟异性说什么。我跟她说:孩子在手机里没说什么呀?没什么事儿啊,都是一问一答,没有谈婚论嫁。

    单纯的男女生交往不会出问题,相反,这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经历——如果他对异性的了解在青春期就比较深入,那么他以后谈恋爱,一直到结婚、组建家庭都会相对顺利。如果孩子在青春期缺席了这一课,未来他就可能因为缺乏对异性的了解,草率地进入婚姻。

    青春期的男女生交往会出问题,大部分是家长干预过度造成的。家长应该怎样看待孩子们的交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孩子创造交往的多样性,而不只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面,建立一对一的关系。这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一级不可逾越的阶梯。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还要给家长提供赞美的素材。因为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是家长赞美的素材库。比如,北京未来城学校里有这样一个规定:一年级的孩子每天放学都要把自己在学校做的一个小作品带回家。让家长知道:哇,孩子有成果,在校表现不错!

    年级高一点的孩子也要带作品回家,就是频率从一天一次变成了两天一次、一周一次。我们就是通过孩子带回家的小作品,来讲述他成长的故事。

    △找到你的替身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让很多家长特别犯怵。前面我们说过,孩子在这个阶段最瞧不起的就是爸爸妈妈。当家长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时,就会发现效果大不如前了,怎么办?

    提供一个思路:找到你的替身。好好想一想,谁能代表你教育他?最好是他崇拜的老师。家长要跟孩子最崇拜的老师搞好关系,就能把你的一些想法转变成孩子最崇拜的老师的想法去影响他,这条路径是最短的。

    但也不排除有个别孩子就是没有特别崇拜的老师。所以十一盟校里有一条原则:让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特别喜欢的老师,这样学生才不会在关键时刻出问题。我们会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析,看他到底和哪个老师关系最铁。包括体育老师、历史老师,甚至是一个不教他文化课的社团老师,只要学生喜欢这个老师,我们就会让老师去影响他。

    很多学生因为学业成绩不好,在班级里没有地位,回到家里还要被批评,但他们的体育艺术表现可能很不错。在体育老师、艺术老师眼中,他们可能完全是另一个孩子。

    于是,学校每开一次运动会、每办一次舞蹈节,就会涌现出一大批在体育老师、音乐老师看来非常优秀的学生,学生也很喜欢这些老师。所以,当你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一定要借助孩子崇拜的老师,还有亲朋好友,以及一些社会人士的力量。

    除此之外,孩子喜欢的事情,你也一定要利用好。比如,你和孩子每星期或者每个月外出就餐,你能不能认真研究,把这顿饭变成一个教育行动?

    再比如,孩子爱看电影,你能不能设计家庭电影日,把那些孩子喜欢的非说教类的电影找出来,跟孩子一起排定观影档期?这样的用餐、观影体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价值观,要比你直接说教的效果好得多。

    这里提一个小建议:你在校园里和家庭里不方便进行教育的领域,或者你缺乏专业能力的领域,比如自我保护、两性关系、生育等,你都可以通过电影进行教育。

    比如,十一盟校会用一部电影《傲慢与偏见》(有同名小说)来教育青春期的孩子。这部电影中,贝内特夫妇有5 个女儿,其中2个女儿有男朋友,总共是7个年轻人。这7个人基本上代表了青春期孩子的7种类型,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也为他们带去了不同的命运。

    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们就把这部电影作为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材料。举个例子,怎么跟孩子沟通两性话题?电影里就有个小提示:和这么大的孩子一定不要面对面,最好是开车出去,家长孩子四目都朝前看的时候沟通,效果比较好。

    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漫画。你看,画面上一个老师去看医生,拍了一张CT。医生告诉他:“你的心脏比常人的要稍微大一点,因为你是老师。”这是因为,每一个老师都是领导者。

    我向来认为,对于一名老师来说,领导力是最重要的。几乎老师要直接面对一个班上50个孩子和100多位家长。相比较,即便是一个单位的负责人,也很少有机会直面这个数量级的客户。所以,一个普通老师遇到的挑战甚至要比一个单位负责人遇到的更多,也没有什么中台部门能帮老师把问题挡住,他必须自己一个人接下所有挑战。

    这幅漫画其实是想说,教育岗位的挑战非常大,老师在管理自身情感的时候,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

    现代的教育已经不是知识教育,更多是一种情感的影响。这种情感就是把人区别于聊天机器人的特性。有这样一句话,过去的工作与肌肉有关,现在的工作与大脑有关;但在未来,工作将与心脏有关。幸好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先人一步用心脏工作了。

    最后我想回到二十大报告,其中有两句话铿锵有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从家校协同的角度来说,只有我们家长、社会、学校,特别是与孩子团结合作,才能最终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良好的效益。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0
    
    二维码
    维宠宠物导航网 电话:153-2012-0258 电话:155-0222-3953 邮箱:594036387@qq.com 地址:天津滨海新区烟台道15号办公楼5-506室

    天津维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9 Inc.

     津ICP备19008835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