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
学术晚茶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武安然 陈鸿霞)11月30日晚,以“牦牛饲养与疾病防控:高原之舟的守护宝典”为主题的学术晚茶活动在第四综合楼D207举行。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李家奎教授分享了他的援藏经历,并同研究生们就牦牛的饲养与疾病防控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接到任务时心中不免忐忑,但作为党员,我义不容辞,一定要克服困难积极投身援藏事业”,李家奎就这样开启了他长达九年的援藏之路。李家奎与同学们深入分享了自己的援藏经历:结合部队到边疆地区开展技术服务,为林芝种畜场解决引进奶牛高山病防控问题,帮助小镇特色动物园羊驼进行高原病治疗等等。 提到牦牛,李家奎将其比作青藏高原的“能量转换器”。他表示,对于藏族民众而言,牦牛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牦牛与藏族民众融为一体,对其具有重要意义。在被问及牦牛的特殊之处时,他讲解到,牦牛在世界上仅存约2000万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中国高寒缺氧地区,它们以其抗逆性强、耐缺氧的特性,成为高原环境的最佳适应者。由此,他进一步说明了气候变化,如草场退化和雪线后移等对牦牛生存的威胁,并提到草畜矛盾问题愈发严重,必须采取以草定蓄。 “夏壮、秋肥、冬瘦、春死”,这是牦牛的生长规律。李家奎就此分析了牦牛在春季容易细菌感染的原因,然后与内地牛的疫病进行比较,表示两者在疾病防控方面并无明显差别。由于牦牛的野性比较大,对牦牛的疾病一定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最后,关于牦牛的养殖,他提出了“夏季牧场”与“冬季牧场”两个概念;在夏季,牦牛以放牧为主,而冬季则需要补饲。 来自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刘翔同学问道:“家养牦牛消耗大量的草甸会对自然环境下的野生牦牛造成影响吗?”李家奎谈到:“西藏野生牦牛数量较多,它们攻击性较强,而且是国家保护动物。野生牦牛与家养牦牛配种的小牛可能会显示出野性,然后自然而然地离开。而且野生牦牛大部分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基本上没有影响到野牦牛种群的生存。”外国语学院的罗幸则同学就牦牛角脱落的原因以及牦牛角的价值提出问题。李家奎解释道:“脱落的牦牛角主要是由其尸体遗留下来的,尸体被其他野兽捕食以后,角不容易降解,所以会留下。牦牛角最主要的还是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活动最后,李家奎和同学们分享了来自西藏的色香味俱全的牦牛肉干,并鼓励同学们深入科研、积极创新,期待每一位研究生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崇高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