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动物法网
致杭州市流浪动物收留人的
文明养犬倡议书
流浪动物救助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每一位流浪动物救助人或收留人用爱心和行动为流浪动物撑起一片天,这份善意值得全社会尊敬。然而在社区,部分收留人在将流浪犬只带回家后,散养、遛犬不牵绳、不清理犬只排泄物、放任犬只追逐伤害流浪猫的现象值得警惕。这些行为不仅引发社区矛盾,更可能让公众产生对动物的排斥。我们深知,救助人、收留人的初心是善意的,但若因行为失范导致社会对动物文明产生抵触,将是所有动物文明建设者的遗憾。 01 现状反思: 不文明养犬的代价与矛盾 01 个体行为和公共利益的冲突 部分救助人/收留人与不文明养犬人一样,不尊重养犬规则,声称“我家的狗狗不咬人”,认为“救助行为本身就是善举,细节不必苛责”。但社区是多元群体共生的空间,遛犬不牵绳可能威胁老人、儿童的安全,犬只排泄物未清理会污染公共环境。这些行为直接损害非养犬人的权益,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和生存环境的优化。 02 救助/收留行为的“道德悖论” 少数救助人/收留人呼吁保护动物,自身却加剧社区矛盾。若救助人连基本养犬规范都无法遵守,如何能倡导他人尊重生命?收留人放任所收留犬只追赶、攻击、惊吓、甚至咬死流浪猫,更让弱势猫群雪上加霜,实则制造流浪猫的生存危机。 02 文明养犬的核心原则 PARRT-01 牵绳:生命线与社会责任线 法律底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杭州市养犬立法,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 安全红线:犬只受惊失控、追逐车辆或儿童的案例屡见不鲜,牵绳是对他人安全的基本保障。 动物福利:牵绳可避免犬只走失、误食毒物、遭遇车祸,是对救助成果的真正负责。 PARRT-02 清理排泄物:尊重他人与维护形象 随身携带拾便袋、及时清理排泄物,是救助人融入社区、赢得尊重的关键。 PARRT-03 犬只行为管理: 从救助到教育的进阶 对存在攻击倾向的犬只进行社会化训练,而非简单收容。 开展行为矫正,避免因犬只失控引发冲突。 03 行动倡议: 以微小改变推动文明进程 我们呼吁所有收留流浪动物的杭州居民承诺: 遛犬必牵绳,主动避让行人; 随身携带清洁工具,及时处理排泄物; 定期为犬只接种疫苗,给毛孩以合法身份; 拒绝选择性救助,平等对待流浪猫与流浪犬; 参与本社区动物文明建设,提升法律与伦理意识。
在此,我们向杭州市流浪动物救助人/收留人发出倡议:以文明养犬为起点,以责任担当为基石,用实际行动为流浪动物争取更友好的生存环境,为动物保护立法和动物文明建设凝聚社会共识。
真正的动物保护,始于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成于对每一份责任的坚守。当我们为流浪动物争取生存权时,也需谨记:权利与义务共生,善意需以文明为舟。期待每一位救助人以今日之行动,为明天的人与动物和谐共处铺就道路。愿我们的爱心不再因粗疏蒙尘,愿每一只流浪动物都能成为社会文明的见证者。
倡议发起方: 杭州市钱塘区动物文明建设协会 白杨街道海天社区动物文明建设协会 阿咪领养馆 杭州启点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202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