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光临维宠宠物导航网!

维宠宠物导航网

153-2012-0258

Human resources
人力+

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人力+ > 教育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课程建设研究

2021-03-28 1249 返回列表

2019年12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标志着建设单位正式进入“双高计划”实质性建设阶段。“双高计划”是新时代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由示范、优质向引领发展转变的国家战略决策,旨在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形成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课程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各建设单位面临的首要问题。从推进专业群建设的全局角度考虑,重构后的课程体系是落实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专业群内各类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依据,是实施专业群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先决前提。建设单位要在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及《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有效实施课程建设,促进专业群沿着区域差异化的方向实现特色高水平发展。

一、产业化思维下的专业群课程建设

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专业群是高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产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专业群以对接区域核心产业的重点特色专业为核心专业,以延伸产业链对应的关联职业结构选定相关专业,联系紧密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促使多个专业构成了稳定且有机融合的专业群整体。以产业化思维推动专业群课程产业化融合建设,是实现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形相似质不同”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围绕区域核心产业及延伸产业链,专业群课程建设应突出所面向产业在课程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实施供给侧改革。

1.专业群课程建设的产业特征。第一,课程建设与面向产业的匹配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是校企合作构建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多个同名称高水平专业群,并非要进行同质化专业群建设,而是围绕区域核心产业进行多方向的差异化建设,力求“一校一品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专业群精准聚焦服务地方区域核心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着力“当地离不开”的高水平特色化课程。

对应区域核心产业在整个产业链分工中的位置和特点,从构成核心产业的基础单位,即企业的生产全过程出发,在同一核心产业概念下,对不同企业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流程、作业规范、技术设施、工艺标准等生产要素进行梳理,归纳提取与其相对应职业岗位群中所蕴含的知识、技能,形成专业群课程建设内容元素群,为课程建设奠定基础。这些知识和技能是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核心内涵,而沿着核心产业上下延伸或由此核心向外围辐射,对核心产业相关联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则构成了专业群课程建设核心之外的扩展内涵。只有知识群、技能群对接岗位群,高职课程群设置才能更好地支撑专业群建设,进而更有效地对接产业群。在专业群课程建设中,融入区域核心产业基因的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群特色高水平内涵建设的需要。专业群只有完全依托区域核心产业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开展课程建设,才能避免知识和技能供给与专业群所面向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和技能需求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推动专业群课程知识和技能群的产业化融合建设,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核心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高度匹配与衔接的基础。

第二,课程建设与生产过程的对应性。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决定了面向区域核心产业所构建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在知识和技能的前后承接上也是连续的。区域核心产业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应以浅融合、半融合和完全融合的方式将产业基因融入专业群课程建设。全面实施具备工学结合性质知识和技能结构属性的课程内涵建设,可以保证以课程为载体的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适应。课程建设实现了学习过程和生产过程两个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融,不同性质的课程既建立在专业知识逻辑递进关系基础之上,同时又与面向产业的生产环节一一对应。学习与生产的连续对应,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职业指向性。学生在已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预先感知生产实践,使其由学到岗的转变适应性和快速成长能力得到强化。

2.专业群课程建设的应用特征。课程建设应突出职业能力应用属性,重点强化面向产业的知识应用和实践技能培养。专业群课程建设应用特征愈加突出,专业群愈加专业,专业群的特色愈加鲜明。缺少产业实践导向的漫灌式知识和技能结构课程建设,其联系生产实际的知识应用针对性自然比较差,学生学习效率也比较低。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课程建设的应用特征都必须始终贯穿其中。专业群课程建设知识和技能的落脚点不能是宽泛的,而应是专一的,即专业群所直接服务的产业需求。面向产业进行知识和技能结构课程设计,既目标明确,同时又符合生产过程的逻辑属性,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找到产业应用,每一个技能点都能找到产业实践。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实现了精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体验才会增强。课程建设应用特征既体现在以产业决定设计上,即被动满足已有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也要关注产业发展动态,用课程建设设计引领产业发展,主动服务产业未来发展培养所需技术技能人才。

3.专业群课程建设的职业特征。仅有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全面凸显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职业人,都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是职业教育的前提和目标之一。要立足职业教育实际,根据学生在职业领域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专业群面向区域核心产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出发,深度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责任、奉献和敬业等职业基本素养元素,并将技术技能人才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职业适应能力有效融入专业群课程体系,对专业群课程体系进行职业性整体设计。专业群课程建设的职业特征要求注重学生的职业性综合品质培养和提升,最终使学生形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逐步养成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优秀品质。

二、模块化思维下的专业群课程建设

专业群因产业而生,因产业而建,直接服务所对接产业。专业群课程建设可以从产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模块化建设。职业基础能力是产业内全领域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专业群内各专业对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进行共享性建设。职业核心能力是产业内细分领域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定向要求,专业群内各专业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方向性建设。职业发展能力是产业内跨领域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要求,专业群内各专业注重职业发展能力课程拓展性建设。

1.专业群课程建设的共享特征。职业基础能力是专业群面向产业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门槛,这一门槛不是针对专业群内的某一个专业,而是产业对专业群所培育人才综合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既不能以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为中心进行构建,也不能用专业群内各专业职业基础课程简单叠加的方式来构建。以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为主构建职业基础能力课程,不仅弱化了专业群建设对各专业的集聚效应,也弱化了非核心专业的归属感。以简单叠加的方式来构建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更是对专业群课程建设需求等于群内各专业课程建设需求之和的错误假定,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和专业针对性大大降低,课程建设质量也就无从谈起。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应紧密对接产业,对接职业岗位群,突出产业对专业群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需求。校企应共同分析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对应关系,充分提取其中的对应元素并使之有效融合,从中梳理出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和共同依赖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站在专业群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以形成面向产业职业岗位群的整体性职业基础能力课程。专业群课程建设的共享特征体现在对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的整体性设计上,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是专业群集聚各专业资源优势、服务产业发展的全面考虑,既保证了专业群课程基础的相对稳定,又为专业群结构紧随产业转型发展进行灵活调整打下了良好基础。

2.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方向特征。以专业群为单位优化专业结构,能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发挥集聚效应,保持发展活力。专业群是以动态的理念对接产业,对接职业岗位群,进行系统性专业建设,各个专业既要协同发展,又要特色鲜明,从而不断提高面向产业的主动适应性和综合服务能力。专业群建设不能只讲专业群整体设计,而忽视了专业的方向发展。群内各个专业仍要凸显专业的特定方向性培养目标,以满足不同分工的职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更高职业能力要求。对接产业细分领域内的职业岗位,围绕专业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方向性建设,既实现了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化能力培养,也符合人才职业成长路径需求。专业群涵盖专业之间的关系应该体现职业分工的逻辑关系,在服务面向职业岗位群中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层次和类型。

3.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拓展特征。基于单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目标单一,缺少职业发展张力,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往往不具备复合型素养。学生无法站在产业职业岗位群的角度审视职业整体情况,职业理解不全面,导致全局性专业思维得不到开发和培养,职业成长过程狭窄,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专业群课程开发应以全面能力本位思想和系统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终身学习理念,遵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专业群可以整合专业资源,发挥跨专业人才培养效应,弹性设计专业群课程,突出课程建设的能力本位,规划建设有职业拓展特征的跨领域职业发展能力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兴趣和职业规划等因素,可跨专业选择学习,一方面学生的专业视野和职业成长空间得以拓宽,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岗位迁移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培养。

三、全局化思维下的专业群课程建设

1.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育人特征。第一,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区别于单纯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除了具有职业属性,也有明确的教育属性,专业群应突出技术技能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对职业教育规范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三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学时应不低于总学时的1/4,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必须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是职业教育实现育人功能的基础,专业群课程建设应将公共基础课程视为课程体系系统化育人的重要组成,依据专业群特色科学规划,持续强化专业群公共基础课程建设。

第二,突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贴合生产实际,实践性强,可从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技术、设备、操作等多个维度出发,提炼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创新意识、社会公德、职业素养等思政育人元素,在保证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使课程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实现专业课程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相统一,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和综合品质,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2.专业群课程建设的定制特征。第一,职业技能培训定制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和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代表职业技能技术水平的等级证书。对接1+X证书制度,专业群课程应融入职业技能培训定制化元素进行内涵重构和优化,实现书证互通衔接,突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促进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第二,自主学习定制化课程建设。在传统意义上,单一专业固化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教师主观上认定面向学生开展教学必须采用统一的课程安排,按照预设的专业培养过程进行课程教学组织,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事实上,缺少学生主动性参与的教学过程,很难兼顾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专业群课程体系是最大的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群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系统,专业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既符合专业知识逻辑关系又承担相应知识和技能传递功能的一个子系统,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点则是专业课程下更小的系统。以逆向思维来分析,即使课程知识和技能点作为最小的系统,也应具备一个系统应有的完整性,存在内在知识联系且相对独立的小系统集合组成了课程。将课程内的小系统分为基础、核心和提升等类型,基础类型明确课程必备知识和技能,核心类型强调课程应用知识和技能,提升类型凸显课程迁移知识和技能。对应基础、核心和提升等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小系统,从必知必会、应知应会和能知能会三个层面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课程建设应能满足以全部学习、部分学习和鼓励学习的方式,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定制部分课程内容。课程采取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并配以时效性、阶段性的课程过程考核,可极大地提高课程学习的高效性和针对性。

3.专业群课程建设的动态特征。《实施意见》提出:“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因此,伴随产业转型发展,要树立专业群课程建设的动态意识。产业职业岗位群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专业群结构需要及时进行升级和优化,专业群课程建设自然也应随之做出调整。坚持课程建设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原则,建立校企、校际协作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机制,校企多方分别从利益攸关的不同视角,合力促进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定期开展课程质量评价,对课程质量进行周期性监控和诊断。紧密对接产业,深化产教融合,真正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工作知识融入高职课程内容,可以克服以学校为主的专业群课程建设模式在应对产业转型发展时所表现出的滞后性。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主体框架基础上,不断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以提高专业群课程建设与所支撑转型发展产业的适应性,持续保持专业群的活力。

综上,校企合作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要紧扣区域核心产业,突出面向产业在专业群课程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为专业群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奠定基础。用产业化思维指导课程建设,并将企业化理念引入课程教学活动中,在课程组织、实施和评价中引入企业工作程序和机制,实施具有特定职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既强化了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综合培养,也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关于工学结合的深刻意蕴。学校教学过程全方位与企业生产过程全要素的有效对接,将极大提高专业群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快速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破解校企在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文章选自《教育与职业》)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10

二维码
维宠宠物导航网 电话:153-2012-0258 电话:155-0222-3953 邮箱:594036387@qq.com 地址:天津滨海新区烟台道15号办公楼5-506室

天津维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9 Inc.

 津ICP备19008835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