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没有巨头是能够永远不败的。
近日,永辉超市董秘辞职的人事变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公告显示,董事会于近日收到董事会秘书张经仪先生提交的辞职申请,申请辞去董事会秘书职务。辞职申请自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张经仪在辞去董事会秘书职务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与此同时,张经仪一条颇有深意的朋友圈在网上疯传,在永辉工作了整整12年的他感慨道——
“我们也许透过浮云看见了远方更高的山峰,因为我们正在下山,恢复体能、更新装备、重整后勤。但我不能和永辉人继续攀登远处那座山峰了。
一
这背后,反映的是巨头永辉日落西山的辛酸与无奈。回想当年,2010年底永辉在A股上市,彼时的永辉还是A股为数不多的大牛股,市值超过千亿,现如今股价却是一路暴跌,如今市值仅有440亿,还不及当年一半。
与腰斩式股价相对应的是断崖式下滑的业绩。2021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永辉超市实现营收263.34亿元,同比下降9.99%;归属净利润2332万元,同比大跌98.51%。
要知道,2020年第一季度,永辉超市实现归属净利润15.68亿元,今年一季度净利还不及去年同期的一个零头,就算是在11年前的2010年,其一个季度的净利也超过了9000万。
值得注意的是,永辉出现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了自身,还拖累了刘强东和马化腾。
想当年,永辉势头正盛,被视作是新零售的标杆,赢得了腾讯、京东的资本青睐。2016年8月,刘强东旗下两家公司京东邦能与江苏圆周以每股4.425元的定增价,分别认购了永辉4.785亿股,合计9.57亿股,总花费42.35亿元,占永辉总股本的10%。
一年之后的2017年12月,腾讯方面也入股了永辉,永辉实际控制人张轩松、张轩宁与林芝腾讯签署股份转让协议,二人以8.81元每股的价格分别向林芝腾讯转让23058万股和24793万股公司股份,合计转让了4.785亿股,占总股本的5%,而腾讯这次入股永辉花费近42亿元。
2018年之前,京东方面持有永辉9.57亿股,成本价为4.425元;腾讯方面持股4.785亿股,每股成本8.81元,比京东高了一倍。
而在腾讯入股永辉后,京东从2018年第二季度就开始加仓。最新的持仓是京东邦能持股达到7.36亿股,加仓了2.575亿股,据悉,这些新增股大概是在2020年一季度完成增持,粗略计算成本价应在8元以上,而江苏圆周和林芝腾讯仍然持股4.785亿股未变。也就是说,京东这波加仓直接将每股成本拉高了近20%。
如今的永辉股价已经跌破5元,早已不复当年大牛股的风光,而就投资角度来看,即使算上永辉超市后续分红、降低成本的情况,京东、腾讯也做了笔赔本的买卖。
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了,从大起到大落,永辉都经历了什么?
二
永,长久,久远;辉,光也,辉煌之意。永辉二字,寄托了创始人对这份事业永远辉煌的期待。
永辉创始人是张轩松和张轩宁两兄弟,1995年开始做超市,3年后开出第一家永辉。2004年,永辉超市门店总数达50家,营业额攀升至20亿元。到了2010年,公司已经成为深交所上市公司,拥有门店156家,总经营面积105万平方米。
永辉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牢牢把握住了“生鲜”这张王牌。生鲜是当时大卖场的薄弱地带,于是,永辉从原本的农改超定位迭代为生鲜超市,将传统农贸市场直接装到了超市里面。生鲜自此成为永辉的品牌标签,成为了时代的领头羊,还获得了“永辉模式”的封号。,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商对传统大卖场形成了摧枯拉朽般的冲击。永辉超市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不输给时代,永辉进行了种种转型创新。
在这之中,张轩松主导的永辉云创被看成是永辉超市谋求线上增长的重要载体,旗下的超级物种更是备受资本与市场看好的明星项目。
超级物种是一种全新的零售业态,属于超市+餐厅的融合,线下门店集销售、餐饮、仓储于一体,并自配物流系统,直接对标阿里系的盒马鲜生,这也是吸引腾讯投资的最大亮点之一。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零售界“新物种”,却成了永辉的“新陷阱”。实际上,自2015年正式成立后,永辉云创一直处于亏损状态,4年间累计亏损26.46亿元。如果算上2020年前5月的实际亏损,云创的亏损额高达30.72亿元。
那么,这个“超级物种”究竟是栽在了哪里呢?
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行业竞争激烈。在超级物种的对面,站着盒马鲜生、苏宁苏鲜生、京东7FRESH、美团小象生鲜等多个竞争对手,巨头厮杀、补贴四起,在疯狂价格战中,超级物种并无明显优势。
二是发展不清。就定位而言,超级物种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状态,瞄准中高端消费人群。因此选址多开在写字楼和高端商场附近,产品包装设计也十分精美,但这部分消费人群却尚未激活,很快便暴露出坪效、租售比不高等问题。
但是,超级物种依旧在没看到清晰盈利模式的情况下仓皇扩张,成本剧增、资金断裂、亏损加剧,最后只能用关店的方式交一笔又一笔学费。
三是兄弟分歧。在经历前几年的携手奋斗之后,兄弟二人的理念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张轩宁看好线上新零售业务,即自己牵头创办的永辉云创,而张轩松看好线下传统连锁超市,即永辉云超。
尤其是随着超级物种的亏损加剧,兄弟两人之间产生的冲突也越来越大,进而升级为永辉的发展方向和人事冲突。张轩松甚至也公开承认与张轩宁存在分歧。
张氏兄弟的冲突反过来也影响了永辉的发展,管理层的失和让超级物种始终处于一个极其割裂的状态,既想做餐饮又想做零售,既想做线上又想顾及好线下,这种“既要......又要.......”的结果就是,最后什么都没做好。
经历了四年多的发展,超级物种经历了一炮而红、快速扩张的高光,最后却走向了业绩下滑、收缩关店的末路,随着张氏兄弟的关系一路向下,永辉超市也一起走向了下坡路。
三
从2017年底开始,永辉开始高歌猛进、迅猛扩张。仅2018年,永辉增开门店就达到1275家,笑傲全行业。2019年,永辉更是以平均两天开一家的速度狂奔。即使是在疫情冲击之下的2020,永辉仍然在加速扩张。
但无论为人还是经商,都要懂得“量力而为”。
永辉的扩张是在资金不足、人事冲突等种种压力下负重前行,导致其发展质量跟不上速度、资金链极度紧绷,使得永辉会员店、永辉生活和永辉mini等均陷入了尝试开店、快速扩张、资金困难后立刻关店止损的恶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尤其是供应链跟不上开店的速度,优势变成短板,从而影响了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重要环节,犯了行业大忌。
近几年,北京、上海、河南江苏等多地市场监管局连续通报永辉售卖产品不合格,连续爆出来的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让永辉多次登上地方黑榜,信誉受到极大损害。
比如今年,永辉就曾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据人民网报道,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永辉超市在福州、莆田、龙岩等多地多家门店共有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但最让广大网友感到愤怒的是,永辉不仅犯了错,还没有知错就改的态度。本应该诚恳道歉,认真整改,把食品质量提上来,争取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二次信任,但永辉超市却在明明白白地甩锅。
永辉超市董秘张经仪辩解道:“永辉超市每天自测量达3000多批次,一个季度90天、基本上近30万次的检测中,出现15批次的不合格,你说多不多?当然我们自己也有问题,自测的3000多批不可能把所有的商品都检测到。”
有网友顺着董秘的意思讽刺道,“理直气壮,我们上万批产品就这15批次不合格全被你们抽到了,是不是有人故意搞我们?”
食品安全是底线问题,曾经靠新鲜食材打天下的永辉超市,如今竟然栽倒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这不得不让广大消费者失望透顶。
看似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扩大商业版图的行为,最后却异变为拖垮企业、失去民心的蒙眼狂奔,永辉必须好好反思才是。
四
2020年崛起的社区团购,更是对于永辉超市的致命打击。这直接动摇了它的发展立业之基——生鲜。
互联网加持、巨头们主导下的社区团购,做起生鲜来有太多优势了。首先,社区团购的实现成本相比较低,它是发动便利店店主或者宝妈作为团长,前端固定资产投入较少,模式较轻,引流成本更低;且“门店+自提”的方式,则能够降低“到家”的配送成本。
其次,社区团购主打性价比路线,直击用户痛点,它是采用预售模式、“以销定采”,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对C2M的精准预测,能够提供极具性价比的产品,再加上巨头们的补贴,9毛9甚至都能买到15个鸡蛋。
此外,多则几千少则几百几十的SKU,线上接单线下即时配送对配送能力的要求极高,这无疑是美团等的最擅长之处。
但对待社区团购的热潮,永辉的应对之策是——“没有必要跟风,先练内功,降本增效,加速行业洗牌。”
但视而不见的结果就是,永辉2020年后的业绩大滑坡。除了前文所述暴跌99%的业绩之外,永辉超市发布2021年一季度报告中也提到,2结合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一季度公司实际业绩表现,以及市场上社区团购业务烧钱对公司业务的短期影响,公司预计2021年上半年营收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
对此,永辉董事长张轩松也在财报会议上进行了反思,“我们非常抱歉,永辉在管理上没有做好。2020年后期,包括2021年第一季度,受制于后疫情时代的大环境变化,我们在应对,措施,举措上都存在不足。”
五
马化腾曾经提到过:“巨人稍微没跟上形势,就可能倒下。巨人倒下时,体温还是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