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仓诞生于20世纪初,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根据其不同时期的生产制作工艺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铆接式仓、焊接式仓、装配式仓、螺旋咬边式仓(利浦仓),目前处于多样化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建造及引进的钢板仓多应用于农业、粮油、冶金、建材等行业,大部分作为暂存仓、中转仓、原料仓、成品仓等使用。我国钢板仓技术在粮食行业应用与发展起步较晚。1982年,黑龙江省洪河农场从美国引进镀锌波纹板装配式钢板仓,是国内出现的最早的现代化钢板仓群。国内早期的钢板仓多为铆接结构,采用6-12mm的钢板铆接。这种仓库虽然牢固,但体量相对较小,且制作起来费工费时,不适用于大力推广,所以现已被淘汰。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钢板仓为装配仓和螺旋仓。
装配式钢板仓简称装配仓,它是将机械辊压和模压成波纹型的板材冲孔后,用电动扭矩扳手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装配而成的一种钢板筒仓。具有标准化程度高、可在工厂预制生产、装配简单、机动性强、寿命较长、仓容适用范围大、造价较低等特点。
装配仓的壁板成波纹状,板材一般采用镀锌板,其厚度通常为0.8~4.2mm,仓壁厚度可以达到8.4 mm。波纹型的壁板大多采用辊压法工艺流程,由机械成型生产线成批量生产,生产线可以全自动制作各种规格的波纹板。辊压法的优点是波型逐次成型,内部应力得以消除,回弹性小,生产的板型质量较好,即使较厚一点的钢板也可以在成型机组流水线上按顺序一次成型。另外成型机组与开卷机、校平机、输送辊道及液压定尺飞剪等配套设备可以直接把卷板加工成需要规格的波纹型钢板制品。
螺旋式钢板仓又称利浦仓,由德国人利浦于1968年发明。1985年正昌通过商业部全套引进德国“利浦”制仓技术和设备,次年便建成了第一个利浦钢板仓。利浦仓仓体由卷仓机组螺旋上升制作而成。
不同类型卷仓机组(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卷制过程中,仓体外壁咬制成一条5倍于材料厚度,30毫米-40毫米宽的螺旋凸条,大大加强了仓体的承载能力,使钢板仓的整体强度、稳定性、抗震性优于其他仓。
同时由于咬合工艺,使得仓体具有良好的密闭性,可以存放水泥、粉煤灰等超细粉状物料。仓体材料可根据存储物料对抗腐蚀及磨削强度的要求,选用最佳板材配比,使得他的正常使用寿命达30-40年,远远超过其他仓的使用寿命。
钢板仓具有占地面积小、自重轻、对基础要求低、建造周期短(平均为钢筋混凝土筒仓建造周期的一半)、耗材少、省劳力、低成本等特点。同时,钢板仓施工基本不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使用企业能快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据实际计算,与同容量钢筋砼筒仓相比较,钢板仓的钢材用量与其钢筋用量几乎相当,水泥用量节省约2/3;砼筒仓因自重和高度要求其基础费用高、总投资高,要高出15%~40%。装配式钢板仓仓容量大,机械自动化程度高,管理趋于科学化、合理化、网络化,能有效降低运行成本,而且局部可拆卸更换,操作方便。同时配有日趋完善的一整套自动化运作系统(进出仓系统、清理系统、干燥系统、料位系统、测温系统、通风熏蒸系统、电控系统、计量打包系统等),使得管理更加高效,储物品质更加有保障。对比传统砼筒仓,有效的解决了熏蒸困难,储粮管理困难,取样困难,后期维护困难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
我国钢板仓的生产和应用历经了约30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设计、建造、使用和管理经验。随着仓库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建仓技术和管理技术不断提升,逐步解决了大批粮食等原料的周转和储存的困难。我国钢板仓的生产和使用逐渐向技术好、高水平、高标准的企业集中,随着钢板仓纳入更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与现有成熟技术不断融合,未来钢板仓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