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光临维宠宠物导航网!

维宠宠物导航网

153-2012-0258

Industry
产业+

管理 您的位置:首页 > 产业+ > 管理

包政:成就大事业,要在“关键”人事上做少数派

2021-10-18 974 返回列表

引言:在企业经营领域中存在着各种活动,并由不同的部门承担着各种任务,由各类人员从事着各种工作。但是,只有少数人、少数工作与少数活动,决定着经营领域的效率与成果,决定着企业的成功。抓住成功的关键,把成功的关键落实到组织形态,并将资源集中于这些成功的关键上,是至关重要的。


01

确定成功的关键

 

为什么有些人作出多方面努力,结果却失败了;而另一些人看上去没做什么特别的努力,却飞黄腾达,走遍天下。生活中这种事例实在太多,一生庸碌与一世发迹,只在于能否抓住成功的关键。

 

1.原一平的成功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身高一米四几,非伟男子。可是他所创立的人寿保险推销业绩,在日本16年无人打破。其个人提成的销售佣金,年逾百万美元,被美国百万圆桌会议吸纳为会员。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他抓住了推销员职业的成功关键。

 

上门推销,初次见面,谁也不认识谁,何以让对方买你的产品,买你推销的人寿保险?不被对方当骗子轰出门去,就算万幸。骗子脸上是不写字的,也容不得上门推销员从容不迫地为自己辩白。推销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推销员能否在与顾客接触的一刹那间,取得对方的好感,至少看上去不像骗子。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下苦功练就一付讨人喜欢的“笑脸”。

 

原一平从担当推销员起,就买下一面大镜子,坚持不懈,照着镜子练笑脸。久而久之,居然练成38种笑脸;他曾在对付一位难弄的顾客时,竟然使用了30种笑脸才获得成功。

 

原一平认为,最管用的是“婴儿的笑脸”。刚出生的孩子不会说话,也不懂人事,为什么能“骗吃骗喝”,就是天生一副“笑脸”。很多企业把调皮捣蛋的、游手好闲的、不好好上班的人,赶到销售部门去搞推销,其中的许多人,脸上没有一块讨人喜欢的肉,可谓“狗恶酒酸”,其销售业绩自然好不了。

 

做人做事是一个道理,对企业来说,同样的设施,同样的技术队伍,同样的顾客对象,同样的经营事业与领域,抓不住成功的关键,就难以获得成功。对航空事业来说,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许多人自认为航空事业的宗旨是“服务”,只要招些漂亮的空姐,把旅客哄好了,管够吃的喝的,外加一些小纪念品,临别时道声“再见”等等。似乎只要服务好了,顾客下次乘机时,还会想起某某航空公司。

 

其实,航空事业成功的关键是“安全”。不妨试想一下,所乘飞机一旦坠落,喝那么多,吃那么多又管何用,至多能当一个“饱鬼”;相反,只要飞机不掉下来,空姐的服务态度怎样都行,只要活着回家,一切都能忍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回家后总有找回愉快感觉的时候。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AC)就抓住了成功的关键,40年间没有一架飞机坠毁过,为此,美国有关组织授予国际航空公司以“五星钻石奖”。尽管国际航空公司的“食品饮料”招待不是一流的,但人们还是首选其航班。似乎只要能买到绝对安全的航班,心里就踏实,“真的能回家了”。

 

2.关键功能的确定

 

企业经营的成功,最终由市场作出判定,由需求与竞争作出判定,被顾客否定或被竞争者打败,则谓之不成功。因此,成功与否最终归结为“经营上的功能”,表现为产品或服务。

 

关键功能的确定,首先要与顾客相对应,弄清你的产品与服务是否具有“交换性”,顾客是否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代价,产品与服务是否满足顾客所认定的价值。尤其要弄清楚,顾客心目中首要的价值是什么,价值排序如何。

 

对一个搭机远行的旅客来说,“安全”是他心目中第一位的“价值”。那么,航空企业成功的关键功能是“提供安全保障”。顾客心目中所看重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当航空公司普遍能达到“安全标准”的时候,或者顾客普遍相信飞机比其他运输工具更为可靠,坐飞机不再那么担惊受怕的时候,其心目中第二位或第三位的“价值”,将左右着顾客的取舍。到那时,顾客也许更看重在漫长的航程中,能吃到些什么,或看到些什么。

 

其次,与竞争者相对应,要弄清你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性”,诸如是否低于竞争者的成本,在质量与功能上是否有竞争力,是否能按时交货等等。尤其要弄清楚,在生产的交货期、产量、质量与成本上,哪一方面决定了竞争的成败,以便能把握成功的关键功能,是以质量取胜,还是以成本取胜,或以交货期取胜等等。

 

实际上,关键功能的确定,在前面各章中已经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尤其对顾客认定的价值与产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企业一旦确立了经营领域,确立了事业活动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弄清楚的是,决定这些关键功能的“关键活动”是什么,或者说,决定成功的关键业务有哪些。

 

决定航空公司能否提供“安全保障”功能的是一系列业务活动;决定推销员能否练出一张取信于人“笑脸”的,是他的修养与修炼活动。这些业务活动尽管最终都会影响到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与价格,影响到产品与服务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产品与服务对顾客的满足程度,但是,不同业务活动对竞争的意义、对争夺顾客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进而,对企业经营成败的贡献也是不同的。因此,把握关键活动,便于整个经营领域确立相应的“重心”。

 

3.关键活动的确定

 

如果航空公司成功的关键功能是“安全”,就必须围绕着“安全保障”,罗列出哪些业务与此直接相关与间接相关,诸如“安全检查”、“地面设施的维护”、“飞机的定点检查”、“飞机的定期维修”、“起飞降落的指挥”、“安全驾驶规程的执行”等等。必要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活动,进行细项罗列。具体方法可以采用质量管理中的“鱼剌图”进行。

 

进而,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教训,找出那些至关重要,或难以控制,或危险性大的活动,作为成功的关键活动。必要的话,可以进一步按人、机、料、法、环等细分标准,把握其中的关键人、关键物、关键方法、关键事与关键的环境因素,以便更具体地把握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不同行业,成功的关键活动及其因素是不同的。例如,同样能赢得市场的关键功能是产品的“成本”。在纯碱生产企业,成功取决于生产活动中的提炼技术;如汞制作方法的效率高于半渗透膜法的两倍,因此采用半渗透膜法的企业,无论如何在其他方面节约成本,都难以战胜对手。在铀加工企业,决定成本高低的是原料采购领域的活动,因为加工低质铀矿的成本很高,而成品铀的市场价格是一个常数。不拥有优质铀矿来源的企业,将在成本竞争中失利。

 

从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性”出发,由于“生产过程”是极富理性的活动过程,因此我们易于把握产品与服务竞争力来源。可以通过与最强对手的对比研究,即所谓“基准营销”,来把握究竟在整个生产活动过程中,哪方面的活动是成功的关键,是原材料采购活动,还是研究开发活动、产品设计活动、工艺制造活动;是生产作业方式,还是库存控制活动、生产计划与组织活动等等。我们总能依靠极为细微而理性的思考,去把握在生产领域中的成败关键活动及其因素。

 

可是,从产品与服务的“交换性”出发,由于“交换过程”是极富情感的活动过程,我们难以把握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来源,所以无法只依靠最终的产品或服务,去贏得依靠价值判断进行采购的顾客。

 

譬如电线这种普通的产品,对于电梯生产企业或大型开关厂来说,成本与内在导电性能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电梯与开关的制造成本与最终产品的质量。

 

而对于接线板生产企业与家用电器生产企业来说,电线的外观质量与绝缘性能是第一位的。电线在其产品中,用量有限,与昂贵的电器比较,这点电线的钱,算不了什么;而显露在外部的连线要是绝缘不好或不美观,那是很糟糕的事。对于建筑安装公司来说,电线的抗老化性能是十分重要的,至于成本价格,可完全不予考虑,工程项目完工,这些电线钱都可以实报实销,打入工程成本之中。还有电线的柔软性、韧性与抗拉强度,以及绝缘层是否易于剥除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这将影响工程安装的施工进度与质量。

 

尽管这些用户企业,都是买的一种产品,可是他们都是从不同的“价值”角度进行购买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交换”看作一个增强产品与服务竞争力的过程,看作一个更为复杂的营销过程,或改变与调整顾客的“价值观”,或约束与控制顾客购买行为的过程等等,在交换过程中提高产品与服务的交换性。凡是能提高产品与服务交换性的“交换过程的活动”,都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同样,要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把握交换过程中的“关键活动”,使顾客“乐意”买企业的产品,使顾客“乐意”为所提供的服务支付更多的代价。例如,在啤酒生产企业,成功的关键活动可能是“广泛的销售网络”;在电梯制造企业,可能是“售后服务活动”;在百货商店场,可能是“店头促销活动”;在汽车公司,可能是“广告宣传活动”;在通讯设备公司,可能是“公共关系活动”或“官方关系的公关活动”等等。

 

应该指出,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进而生产性与交换性,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相反,整体营销的价值,就在于两者的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单从生产性角度审视,也许与“低成本”有关的活动是重要的;可是把生产与交换过程联系起来,并置于竞争者行为之中考虑,情况可能又不是这样。也许全部成败系于广告的效果与密度,由此,可能会要求生产过程加大在外观包装或造型设计上的投入,为广告效果增加一点“说法”,或者增加一点“感人的色彩”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直至进入消费的整个过程,去仔细分析与把握成功的关键活动,以及关键事、关键人、关键物等等,彻底弄清楚是什么活动,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功,什么活动是企业的致命弱点,什么活动的成绩与成果不佳会使企业走向衰败。

02

关键系于组织

 

“组织”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前者强调“有组织的努力”,即组织起来,集中力量于成功的关键;后者强调“组织结构”或“组织形态”,即把成功的关键,落实在组织结构上,使之获得持久的组织支撑,并依靠组织的力量,把有限的资源引导到成功的方向上去。

 

1.有组织地把握“关键”

 

对任何企业来说,切忌平均使用力量。有意识地集中使用力量,是成功的关键,进行有组织地努力,这是成功关键中的关键。当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在DRAM(动态随机存取式存贮器)品质上打翻身仗,便抓住了这个关键。

 

1980年,惠普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发表了一篇论文,借助一系列统计数据,说明DRAM的品质日本高于美国。论文引起了普遍的震撼,人们似乎感觉到了日本半导体公司的威胁,意识到日本存有一举超越美国半导体公司的野心。对首当其冲的英特尔公司来说,一场“品质”的危机正在来临,弄不好将重蹈底特律汽车公司的覆辙。

 

首先得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从惠普工程师的文章,到DRAM用户的看法,弄清楚是什么事情导致人们认为日本产品品质高于美国。资料显示,英特尔DRAM产品的稳定性很高,尤其是使用寿命达20年以上,比日本产品品质更好,更稳定。

 

问题在于用户对品质的“感觉”,用户并不清楚DRAM内在品质的复杂含义,他们凭印象判断,凭感觉行事。日本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尽量在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下功夫:加强外观与包装,详尽而清楚地列具各种文件,严格出厂前的检验,确保开箱的合格率与准确率,减少不良芯片的数量,提高客户生产效率等等。这样,给用户以极好的“品质”印象。

 

与此同时,日本人借助公关造势,在媒体上大肆宣传日本人的品质管理制度与方法,引来众多管理大师争相发表日本TQC与无缺陷运动等高论。此举巧妙地把日本汽车的优质形象转移到了DRAM产品上,在用户心目中造成日本半导体的“高品质”印象与错觉。如果不在“品质感觉”上予以反击,日本公司就有可能完成“高品质定位”,这将是灾难性的。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确立英特尔的品质形象,英特尔公司作出了如下的有组织努力。

 

第一,与日本公司针锋相对,设立DPM(百万芯片中不良品数)品质指数,把产品外观、发送物品的缺损、造成用户生产线故障率等因素,都看作是“品质因素”,确定品质衡量指标与系统方法,进行DPM品质综合评估,把提高“品质”,落实到了行动上。

 

第二,以DPM指数为基础,设定品质管理目标,即规定降低品质指数的目标值,引导组织成果,按目标品质指数值,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举措。

 

第三,集中50多位资深的经理人员,深入分析并把握影响“品质”的各种关键环节与各关键作业活动;针对不同的情况与问题,制定具体方案予以解决。

 

第四,为了激励员工自觉地关注品质的提髙,把员工对“DPM指数”的贡献,与“员工的分红方案”挂起钩来。

 

第五,设立专门的“品质大使”职务,由资深的主管担任,具体职务工作就是,与公司员工沟通,把握各种可以提高品质指数的建议与创新方法,迅速予以采纳或付之行动。

 

第六,展开外部公关攻势,把英特尔在品质管理上所做的努力与成效,通过媒介传达给广大用户;把英特尔产品的内在稳定性与寿命,以明确的数据方式,传达给广大用户。

 

1984年,英特尔公司的DPM品质指数,从1981年的4000,下降到了400。对英特尔而言,日本品质领先的说法,也随之烟散云消。英特尔公司再度确立了“高品质”的市场地位,1983年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其他众多的半导体公司,在日本的攻势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把握“成功的关键”,只是成功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在成功的关键上进行有组织地努力,按成功关键的引导,去有组织地克服内在的障碍与问题,在更高的层次上维系所联系的顾客,战胜竞争对手。

 

2.把“关键”落实在组织上

 

英特尔在品质上的有组织努力,最终都是在“组织形态”上展开的,这就是管理。营销专家戴维逊在《进取式销售法》中指出:“除非得到管理阶层的全面支持和机构上下的齐心一致,单纯的市场努力不可能起作用。”争夺市场是每个员工的责任,不论其职责范围是什么,都必须把他们的行为与目标,统一到争夺市场的成功关键上去。营销管理说到底,就是让所有人朝着成功的方向行动,组织形态或组织结构,就是全体员工统一行动的保障。

 

很多企业不能作出有效的竞争反应,其根本的原因,不是弄不清成功的关键,而是不懂得运用组织的手段,来推动全体成员朝着成功的方向行动。相反,它们把成功的关键与组织结构的安排割裂开来,机械地或简单地套用各种“理论”上的组织形态模式,其结果,必然是成功方向与组织安排上的背离,使事情变得更糟,即只有组织形态上庞大的部门机构与齐备的职务,而失去整体上的组织协同力量。组织上的这种“用”与“形”的分离,即形式上的完整,而功能上的无效,是企业营销管理乏力的通病。

 

有效的组织,是建立在成功关键的基础上的。如果企业能够弄清楚成功的关键,就应该像英特尔公司那样,在组织形态上做出安排。如果这种成功的关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应该进一步像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那样,把成功的关键落实到组织结构或机构上去,依靠相对稳定的组织单位及其结构性相互关系,去保证企业在争夺市场方面的成功。

 

IBM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人称沃森一世,1913年加盟IBM公司的前身CTR公司,1914年升任总经理,他为CTR公司改了一个响亮的名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IBM.从那个时候起,沃森先生就梦想建立一个企业帝国,并让他的下属相信,自己是骨干,是种子选手,将来要“管理一个大得多的企业”。

 

沃森先生并不认为IBM经营的是“打孔机”,在与美国反垄断局打官司的过程中,他一直坚持IBM的经营领域是“数据处理”。并且很早就看出,未来社会总有一天,那些烦琐的数据,将由一台机器来处理。

 

更难能可贵的是,沃森先生在世人尚不知用“机器”处理数据是怎么回事的年代,就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数据处理领域的“成功关键”,不是“机器的生产制造”,不是“机器的技术含量与功能”,不是“机器能做些什么”等等。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户可以从这机器中得到些什么”,在于“如何帮助用户从这机器中得到些什么”,在于“机器的推销与售后服务活动”。

 

只要企业能够抓住成功的关键,就可以不必拘泥于什么组织结构或组织方式,是直线制还是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与矩阵制等等。完全可以根据关键活动领域的要求,抓住关键作出组织安排。

 

IBM并没有设立参谋部门,也没有研究与开发部门,在40年代以前连工程部门都没有,也不设各种名堂的副经理,不在广告宣传上浪费大量资金等等。这对组织理论专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为了让外界看来IBM公司像个大公司,他们也搞了一张“组织结构图”,看上去很像那么回事,图上也有参谋部门,实际上只有一个教育主任。

 

沃森一世的精明过人之处就在于此,他要掩世人耳目,在外界确立自己的形象;同时,又抓住关键,强化关键活动的组织功能。即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包括工程技术人员,集中起来,投入到公司的销售组织之中去;集中精力建立强大的“现场销售组织”,建立一线“分销与服务网络”;按照“现场销售与服务为第一”的原则,再来安排中层与高层必要的组织机构或职能部门;在组织形态上作出有力的安排,来支持公司经营领域的“关键活动”。

 

沃森一世如此举措,与他的推销员经历,以及他所认定的价值观“推销是关键”是分不开的。企业领导人的经历与价值观,进而在成功关键上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如果恰好合乎企业经营现实,就能获得极大的成功;反之,将会遭受损失。

 

小托马斯•沃森即位后,依然继续其父亲的做法,把现场销售组织当作关键部门,并设立了特殊的专门职务,即推销技师,给予极高的报酬,着力于“销售工程师队伍”的建设,并在制度上作出规定:一个销售员的基本销售训练时间为15个月,此外每年1000人参加“总裁培训班”的学习,弄清一个主题:“作为一个总裁应如何考虑顾客问题”。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没有“一流的技术”,但却是一流的公司,它具有一流的经营业绩和一流的人才队伍,拥有一流的用户。它的成功,在于把握了该行业成功的关键,在为用户服务方面独步全球。

 

3.确定关键部门

 

在进行组织安排时,必须按照“对成功关键”的作用与贡献,进行“排序”,区分哪些组织单位或部门是重要的,哪些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把“重要”的组织单位,配置在组织结构的中心位置,使整个组织形态,具有相应的“重心”。

 

时装公司的经营领域,涉及到许多业务活动及相应的部门,先是由时装设计部设计时装式样;拿到时装加工厂,由熟练的裁缝进行打样、放样,选料试制;再把样衣交给设计部门审定后,交时装加工厂投入生产;一旦决定投产,其他服饰品、皮货与皮革装饰品制作部门或外协工厂也开始动作,按原图样加工生产与缝制;最后,进入宣传展示部门,进行推销宣传,或放在时装门市部、时装分店静态展示,或参加时装表演大会,由时装模特进行动态展示等等。

 

在整个经营活动过程中,哪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哪项业务活动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并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哪怕是时装加工场的技术工人,都必须拥有精湛的缝制技术。但是在这些环节中,只有一个部门是“重要”的,这就是时装设计部门。时装业有句行话:“时装公司名气再大,也大不过设计师的大名。”皮尔•卡丹之所以能建立一个企业帝国,在于他的名声,他三次获得世界时装业最高荣誉奖“金顶针”奖;在于他的“服装艺术才能”,皮尔•卡丹以其艺术才能,为自己争得服装设计大师的名声,为“皮尔•卡丹”公司争得荣誉;使一个裁缝嬗变为一"超一流的商人。

 

时装公司经营的是“艺术”,而不是“制装”。用皮尔•卡丹的话来说,时装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让一个人赤身裸体站在沙漠里,你从他身上什么也看不出来,而通过时装,便可清楚地区别他的时代、国家、地区,以及他的职业、个性与内心世界。当人们饱腹之后,则会对时装产生需求。

 

对时装公司来说,成功的关键就是,能否当人们饱腹之后,满足他们在穿着上的艺术享受。这实在是桩难事。如今为服装业工作的人,差不多有10亿人之众,而达到皮尔•卡丹艺术水准的时装设计师,全世界不过30多人,可见时装在满足人们艺术享受方面之难。服装误入“艺术”殿堂,使这个行当失去经营上可以仰仗的许多东西,诸如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缝制工艺、技术队伍素质,甚至商标与品牌等等,都不可能可靠地支撑一个时装公司的持续发展。

 

时装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有价值的时装,其基本概念来自社会文化与艺术潮流。然而,时装艺术的全部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恰到好处地走在潮流之前,引导着时尚趋势。最为困难的是,人体结构与运动体态,能给时装设计大师们留下自由“创新”的空间实在太小。要在如此局限的空间中,给每个着装者带来自由艺术之美,其难之极,无以言表。弄好了价值千金,弄不好分文不值。

 

时装公司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公司的“设计部门”,依靠设计师的绘图笔而不是缝针,为公司贏得声誉,贏得顾客。坚信只要在时装设计部门能聚集起一批顶尖的设计师,并能按计划展开思考与创新工作,不断推出不同凡响的时装,就能吸纳服装业及其他一切资源与条件。因此,其他部门只是次要的,只能按照重要的“设计部门”运作要求进行配置,处于从属的地位。

 

但是,在任何组织内,都存在着这样的倾向,认为自己的部门,进而自己的职务工作是“不可缺少的”,是“有价值的”,由此认定所在部门、所任职务也是“重要”的。倘若不信,就给点颜色看看,以此证明整个组织离不开他。如果管理当局不能有力地消除这种“内在倾向”,对组织单位进行“重要”与“必要”的区分,并让组织成员认同这种区分的话,那么,组织构部的各部分或各部门,都会以种种理由展开纷争,占有或过量占有企业内的经营资源,企业将无法聚集足够的力量,去关注成功的关键。

 

区分“重要”与“必要”部门及相应职务的根本目的,不是要降低一些部门的地位与存在价值,而是要为整个组织的运行确立“重心”,使组织资源的调集与分配,能够集中于组织的重心,在组织上确保对重要部门资源投入的强度与力度,提高组织对关键部门(活动)、关键事(职务)与关键人(职务担当者)集中配置资源的能力。

03

在成功关键上集中力置

 

在成功的关键上集中企业的资源与力量,这是企业应该普遍遵循的原则。有组织地努力,其最终目的是要创造一种“组织手段”,保证企业的资源集中在成功的关键上。从确定成功关键,到组织落实,以及集中资源,讲的都是一件事,这就是企业受有限资源的约束,必须在关键领域中加强投入,甚至大量投入,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住关键,不及其余”等等。当企业能够做到集中使用力量的时候,就能在克服资源有限性弱点的同时,在成功的关键领域中积累能力,形成特色与特长。进而,在市场上取得不可替代的地位,超越竞争对手,至少不会被竞争对手所压倒。

 

1.集中使用资源

 

似乎这世界一开始就是这样规定的,只有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择一而终,才能获得更多。所谓老子思想:“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古人早就看破天机,贪大求多,其结果是一无所有。

 

任何组织,无论经营好坏,规模大小,拥有的可支配资源都是有限的,其所拥有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经营良好的企业,必然是资源紧张的企业,没有闲置,没有冗余。同样的,经营良好的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矛盾,其支配资源的能力总是不够的,或无能为力,或力不从心。如此,只能“无为无不为”了,只有放弃些什么,才能更好地做些什么;什么都想做,必然什么都做不好。

 

曰本松下公司就是这样,很久以前就拥有全套的复印机与微电脑的设计、工程与制造技术,但是,松下公司没有进入这个领域。原因是复印机与微电脑属于“办公用品”,而不是“家用电器”。需要不同的分销网络与分销技术,需要不同的推销队伍及管理方式。如果进入这行业,将要投入大量的经营资源,其结果会分散企业有限的资源,弄不好会拖累运行良好的家电分销系统。这在军事理论上早就有过定论:不要同时追求两个不同的目标,不要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展开两个大规模的战役。

 

毫无疑问,必须把资源集中于“成功关键”上。就如管理学家D.A•施恩(D.A.Schon)所说:“企业所处的环境如同战争一样,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由此构成了企业经营上共同的命题,即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去。”然而,当企业被逼上“集中资源于成功关键”之路的同时,意味着企业将承担着“可能失败”的风险。因此,必须把“成功关键”的命题进行以下的深化。

 

第一,企业所确定的“成功关键”是否具有未来意义;这个领域的强化,是否能够支持整个公司未来的持续成长;现实的成功能否为进一步的成功提供条件,而不是给进一步的成功设置障碍,使“成功”成为“不能成功”的原因等等。

 

许多企业的衰败,是发生在业务领域充分展开之后(如纺织业、造船业、机械制造业和零部件制造业),曾经一度都认定成功的关键是生产规模,所以扩大生产能力,降低单位成本,去适应特殊时期出现的需求髙峰。可是,成功之后,留下的只是过剩的大规模生产能力,故而陷入困境。一些企业不得不放弃长期积累的经营领域与经营基础,另起炉灶,分流人才,进入陌生的行当。

 

遗憾的是,一些建筑企业、电讯企业、制造企业,还有为这些企业提供各类设施、装置与设备的企业,依然在走衰败企业的老路。丝毫没有意识到,现在集中资源所意欲发展的“成功关键领域”,也许某一天会成为毫无用处的包袱与累赘。那时,我们将无以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得不在现实的成功关键上,减少资源的集中投入量,为未来的战略性转移留出余地,求得未来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或者在新的更具有未来性的生长点上集中资源。

 

第二,如果所选择的成功关键,确实具有未来价值,那就必须按照这些成功关键未来的状态与模样,进行大量投入。

 

这好比一个初学钢琴的孩子,如果想要让他成为世界级钢琴家,就必须不厌其烦地训练他的指法,直至无穷的音色与音素,都融入孩子的每一根神经之中。宽广而深厚的音乐基础,决定其未来进入音乐殿堂辉煌顶点的髙度。

 

IBM公司的沃森一世,看出未来公司将依托发达的现场销售组织来发展,所以不惜一切资源,冒着虚设髙层组织机构的风险,倾其资源于一线分销组织,以便使这具有未来意义的成功关键领域,能够迅速形成力量与能力,引导企业迅速扩张与成长,避免在公司开始快速成长极需要这一领域予以支撑时突然虚脱。按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话来说:“想要成长的公司,必须以成长实现以后的水平,来支持各项关键活动。”

 

2.形成独特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企业走上“集中资源”之途,是竞争所迫。如果没有竞争,企业内不可能产生集中配置资源的动机,连寻找“成功关键”也是多余的。有了竞争,企业就必须集中资源于成功的关键,而这种集中的有效性,使一些企业超越对手,另一些企业却被对手所超越。

 

尽管兵法上讲:“兵之贵合,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但是,集中的有效性,在军事领域与经营领域中是不同的。两军对抗,只要集中兵力,造成局部数量上的优势,攻击敌方的要害,使对方失去重心,失去战斗力,即可达到目的。

 

战争的“集中”,一般强调的是量上的概念,是兵力上的数量对比关系。其基本手段,只是兵力的运动,兵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配置;而企业竞争,争夺的是“顾客”,类似动物界的“孔雀开屏”,谁美,谁表现出色,谁就可以争得配偶。

 

企业竞争的“集中”,强调的是质上的概念,即在成功的关键领域,形成独特的能力,去贏得顾客的青睐。其基本手段是,深化内在的结构,包括关键人的专长与特长,关键事的专有处理技巧与手段,关键业务活动独特的连接形态与运作方式,与众不同的待人处事风格与价值判断基准等等。

 

一个人要是没有特长,则随时有许多人等着取代你;一个人要是没有特长,别人想恭维几句都怕找不到适当的词。特长使你有别于他人,特长是你存在的依据与理由。有的管理学家认为:“我们有充分有力的证据证明,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特殊的。”

 

就拿如今时髦的计算机行业来说,只有致力于若干核心技术,或者专攻某一领域技术的公司,才会有更出色的能力与表现。而正是某一方面的出色能力,才使之得以生存。

 

以前,一些计算机公司曾尝试过全面出击,大包大揽的做法,从芯片、软件、系统,到咨询服务等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产品的更新加快,这些公司都纷纷放弃以往的做法,选择某一狭窄的领域,然后投入全部的资源,形成各自独特的能力,或是一流的芯片生产企业,或是一流的计算机设计企业,或在离散与集成技术上成为第一,或在网络系统居于首位等等。这样,保持着竞争上的均衡,使企业都能依据自身的特长,在这个行当中有一定的位置。

 

有经验表明,只要企业能够坚持一个中心,从事一个经营领域,致力于一种条件,在一个方面作出一种选择,在一个时期只做一件事情等等,就足以能同竞争者区别开来,就足以能够获得某种可以依靠的“生存资格”,就足以形成特殊的能力。这就是集中的全部价值。

 

诚然,企业生存竞争是具体的,谁也不能想好了再去做,谁也不能在确认了“成功关键”之后,才去集中配置资源。但企业可以尝试着摸索打开局面的方向,开始小心翼翼地避开竞争对手强盛的领域,避免与其针锋相对,逐渐地在拾遗补缺中寻找对手的弱点,领悟自身的价值,以及看清可以用武之地。如此,就可以认定“成功的关键”;同时,可以增强集中投入的信心,最终形成不可替代的特长。

 

日本佐川捷运公司,连续30年蒸蒸日上,营业额高达3000亿日元,令人瞠目结舌。然而,观其成长史,并没有什么秘诀可言。

 

50年代,日本国家铁路运输地位下降,代之以卡车运输。以日本通运为首的几家卡车运输公司,取得了公路网使用权,形成汽车运输的半垄断局面。那时的佐川先生,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脚夫”,挨家挨户寻找顾主。渐渐地所见需要运货的顾主多了,自然懂得一些道理,明白找他运送的货物,差不多都是那些卡车运输霸主不愿意运送的货物,诸如零敲碎打的货运,批量不易凑齐的货运,时间上很急的货运,以及需要小心运送或特殊处理的货运。佐川先生那时没有别的选择余地,就他的实力,容不得挑肥拣瘦,只能做难做的生意。结果歪打正着,后来居然成了佐川捷运的特长。

 

一旦选定这个领域,就马虎不得,必须在难做的事情上产生成果与效益,必须一心一意,集中资源与精力。久而久之,真的便有了“特长”。从绸缎、时装、衣料、女鞋,到精密机器及配件;从瓜果蔬菜,到生猛海鲜,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及时、准确与安全”的“门对门”(上门取货与送货上门)运输能力。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所有卡车运输业主竞相降价,收益递减,陷入激烈竞争的旋涡,而就在那时,佐川捷运的货运量却大幅增加,跃居卡车运输业的首位。

 

总之,集中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在于能否在成功的关键上,形成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或特长。这就是“一招先,吃遍天”的道理。

 

3.跨越未来障碍

 

独特的能力,是一个企业不可替代的内在力量之所在,是一个企业不同于他企业的内在“基因”。一个企业之所以不能简单地模仿他企业,就在于成功的企业在其成功的关键上,具有特长或特殊能力。

 

在日本佐川捷运成功之后,众多运输公司争相仿效,如大和运输成立“黑猫”公司,日本通运成立“塘鹅”公司,西浓运输成立“袋鼠”公司,纷纷进入“快捷”运输领域,展开“门对门”运输业务,一时间热闹非凡,人称“动物大战”。然而,在诸多“动物”竞争面前,佐川捷运的业务一如既往,稳健发展。换言之,佐川捷运在成功关键上所拥有的“专长”,是难以替代的;并且这种不可替代的内在力量,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资源集中投入而得到强化,这就是1986年3月30日落成的“小牧流通中心”。

 

小牧流通中心在原有快捷运输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抓住“信息流通”的关键因素,运用信息处理的高科技手段,把“快捷运输”推到了极限。小牧流通中心包括了如下业务:

 

第一,显微胶片系统。每天把25万张货运传票,输入显微胶片系统,以备工作人员与顾客瞬时査询。

 

第二,高速自动区分处理机。对大量货物的集聚、转运、投递,以及货物的流量、流速与流向等信息,进行快速处理,保证货物的准确、快速与高效运送。

 

第三,电话应答系统。将顾客打来的电话,与电脑系统连接起来,只要顾客拨通电话,有关顾客的情况,如公司名称、地址、办公地点名称、货物种类、运往地点等等信息,全部输入电脑,集中处理、传递与存贮。

 

第四,信息检索系统。把电脑中的各种信息,按一定的结构存贮,并按一定的“菜单”调用,菜单内容十分广泛,诸如地区、日期、场所、件数、重量、注释等等。在“地区”上,进一步细分为收货、追加、预约、确认、取消等等。可以瞬时调取各方面的信息与咨询资料,回答顾客的提问,把握货物运转存取的状态。

 

第五,货物追踪系统。只要依据送货单号码与送货日期,即可对处在不同环节上的货物,进行瞬时核査与追踪。并且,在货物的集中、中转、区分、发运等重要环节上,进行自动核査等等。

 

各“动物”公司的进入,并没有动摇佐川捷运的根基;相反,促使佐川捷运的特长得到强化,并且,促使卡车运输的竞争规则,统一到佐川捷运的方式上去,即凡是不能提供“门对门”快捷运送的企业,将失去顾客,这等于间接地提高了佐川捷运的竞争地位。这真是具有讽刺意义,各卡车运输公司的简单效法,犹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既丢掉了原有专长,又不能建立新的特长。结果只能是现在这种样子,为各自的老顾主,提供快捷的“门对门”运送,倒让顾主占尽了便宜。

 

进一步说,一个人有了专长,到哪儿都能找到饭碗;尤其是那些在重要领域中拥有专长的人,总能找到发挥专长的广阔天地。而且,人们称之为“专长”的东西,犹如利剑,胜似利剑,是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力量源泉。所以有“十年磨一剑”之说。企业有了特长,就等于拓宽了在经营领域中的自由度,就可以劈风斩浪,驰向成功的彼岸。

 

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谈到“信息高速公路”的“服务器”时曾说过,每个公司受其专业领域的影响,对如何开发“服务器”,都有各自的对策。IBM将会从它的特长出发,把大型计算机改装成服务器;惠普公司可能打算用一群小型计算机连接起来,充作服务器;AT&T公司也许会运用其系统网络的技术,向服务器领域渗透;而微软公司则考虑建立起针对CD-ROM、Internet及信息髙速公路的应用程序等等。各公司都有可能依靠其独到的专长,在未来竞争的焦点领域施展雄才,夺取金魁。

 

英国军事家利德尔•哈特说:“所有的战争原则,都可以用一个名词来表达,这就是集中。”集中是相对优势形成的必要手段,对企业经营而言,集中配置资派于成功的关键上,最终是要形成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能力,拓宽经营上的自由度,跨越未来的不确定性,去超越竞争对手。

04

总结

 

在企业经营领域中存在着各种活动,涉及到各部门、各类人员与各类事物,其中必有一些因素主导着经营领域的发展与成败,这些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成功的关键物、关键人、关键部门、关键环节、关键活动与关键功能等等。我们必须从整个经营过程,从采购到销售,弄清楚是什么因素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

 

然后,有组织地去抓住成功的关键,依靠组织在成功关键因素上集聚力量,紧紧围绕着关键因素展开协同,强化关键功能。并把关键活动与关键功能,落实在组织形态上。依靠组织的保障,使关键活动与关键功能不断得到强化。

 

这样,一个企业的经营就有了重心,那些承担夫键活动与关键功能的部门,就成为关键部门;进而,把关键部门安排在整个组织结构的核心地位,使成功的关键最终找到组织上的落脚点。组织的运行,以及其他部门的运作,必须围绕着关键部门展开。

 

这种按成功关键组建的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资源分散,确保资源的集中配置,即按企业成败的轻重缓急配置资源,使有限的资源能够依靠有效的组织,最终集中在成功的关键上。由此,企业将进一步获得集中配置资源的好处,在成功关键上形成独特的功能或特长。企业就能依靠其独特的本事,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不可替代的地位,就能有效地跨越未来不确定性的障碍。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20

二维码
维宠宠物导航网 电话:153-2012-0258 电话:155-0222-3953 邮箱:594036387@qq.com 地址:天津滨海新区烟台道15号办公楼5-506室

天津维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9 Inc.

 津ICP备19008835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