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过去的品牌研究领域,结合了许多社会、文化和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但社会行为、文化传统、顾客行为、人类心理会变的,尽管变得不是很快,但是确实在变,你不能固守过去的研究结论。
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条件具体对待。
比如,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手机和移动互联网。
过去我们说口口相传,所以,你的广告你的口号要简单好记,这非没问题。你要顾客心智中有你,你要细分品类,这都是方便顾客记忆,这是没错的。
但今天的传播,我们可以不用口口相传了,我们是手手相传。你看到一个广告,你看到一个内容,只要动手收藏,你就记住了。但是手这机帮你记住了。
你转发一下,你就传播了,但这是手机帮你传播了。
这个时候,你未必必须追求一句话让人记住,因为手机能帮你记住一万字,能帮你存储几千张图片,没问题。
过去品牌追求占领顾客的心智,今天,你首先要占领顾客的手机入口。
你看你今天已经不需要记那么多东西了,你可以在电商页面动用收藏夹,可以加入购物车改天再清空,你可以通过点评排名去选餐厅,你看到商家直播就立刻购买了而不需要记住它们。
顾客的手机入口,可以是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可以是自媒体,可以是小程序,也可以是APP、收藏店铺、关注名单等等。
过去我们的品牌设计,是基于人脑的记忆和口耳相传的习惯,但今天,这个状况发生变化了,品牌的理论应该也要发生变化。可惜,擅长归纳总结的学者在往往西方,而最新的传播情况却更多的发生自中国,所以,有必要重新研究传播的方式和内容了。
风口在变,市场在变,渠道在变,传播在变,行为在变……
时代变化越快,我们从事市场营销的人员裸泳的概率就越大,大部分人都会有一次裸泳的机会,别着急,这一天总会到来的。
五年前,我公号阅读量的阅读量就达到了高峰,五年之后,订阅数增加了三倍,阅读量却一直在往下掉。可能,也不是我创作能力下降了,而是,公号的红利在消退。
如果我不去寻找新的影响力平台,那就是“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我最近遇到了一位知名传统汽车品牌的品牌总监,传统汽车品牌一个是受到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压力,一个是整体汽车市场的增速下滑,整体行业难有起色了。
这些过去风风光光的市场和品牌高管们,才突然发现,自己的过去的成就,不过是品牌和时代给的。
而只有少数汽车品牌,在这个时代激荡变化之中,及时调整转型,俘获了顾客的青睐。
除了传统大厂僵化的体制和无比复杂的决策程序,难道市场人员不是检测市场变化的塔台吗?你至少要思考一下,自己在这个位置,除了随着强势品牌势能滑翔之外,你自己真正做的有价值的工作是什么?
十年前,我感叹地铁里到处都是按住手机屏幕对着说话发语音的乘客;今天我在去往武汉的高铁上,车厢里一大半乘客都在面无表情地刷着短视频。
你感叹生意不好做了,只是因为鱼儿已经迁徙了,你还在原地卖力地撒网。
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够用一辈子的技能了,只有不断地进化,才能时代的收容所里才会有一个你吃饭的位置。
在营销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每个人都有一次裸泳的机会。
我们能做的,就是穿好衣服,继续向前行走。需要跑步就跑步,需要开车就开车,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