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光临维宠宠物导航网!

维宠宠物导航网

153-2012-0258

Human resources
人力+

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人力+ > 教育

年度盘点 | 2020年中国学者共发表44篇Cell,中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表现出色,新冠肺炎领域达到了17篇

2020-12-31 1466 返回列表

图片


编者按


iNature是中国最大的学术公众号,由清华大学,哈佛大学,中科院等多单位的博士团队联合打造,现推出硕博一线(ID:shuoboyixian)姐妹公众号,专注于科研一线的最新资讯,感兴趣的可以长按/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

图片


iNature


截止2020月12月30日,中国学者在Cell共计44项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iNature系统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
按是否有合作单位划分:其中有12篇文章由独立的一个通讯单位完成,32篇是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的,其中有11篇是中外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的,21篇是国内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
单位来划分(文章数目大于3):中国科学院21篇,清华大学8篇,北京大学7篇,中山大学5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4篇广州医科大学3篇
按类型分,新冠肺炎领域的达到了17篇,非新冠肺炎领域的达到了29篇;
通讯作者来分(文章数目大于2):秦川4篇,刘光慧,高福,曲静,苏士成,严景华,饶子和,娄智勇,王佑春,秦成峰等都是2篇
最后,由于文章较多,如有错误,请及时向iNature反映,方便我们进一步纠正。

1.截至2020年12月30日,中国学者在Cell发表了44篇文章,具体的单位列表如下:

图片




2.文章列表如下(红色字体的为新冠肺炎领域相关的文章):

图片



3.所有文章解析列表


【1】选择性靶向CB2的药物有望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和疼痛,同时避免CB1介导的精神副作用。对CB2激活和信号转导的机制了解甚少,但对药物设计至关重要。2020年1月30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等Cell 在线发表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CB2-Gi Signaling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绑定到激动剂WIN 55,212-2的人类CB2-Gi信号复合物的冷冻EM结构。3D结构揭示了WIN 55,212-2的结合模式和用于将CB2激动剂与拮抗剂区分开的结构决定簇。具有计算对接结果的进一步结构分析揭示了CB2和CB1之间在受体激活,配体识别和Gi耦合方面的差异。这些发现有望促进针对大麻素系统的药物的发现(点击阅读)。

【2】2020年1月30日,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杰及华甜共同通讯Cell 在线发表题为“Activation and Signaling Mechanism Revealed by Cannabinoid Receptor-Gi Complex Structur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开了大麻素受体CB1和CB2分别处于拮抗状态、中间态及激活态的神秘面纱,对大麻素系统的认知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该研究还揭示了CB2受体获得高选择性配体的分子机制,为针对CB2的免疫类新药设计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分子模型和理论基础点击阅读)。

【3】2020年1月30日,北京大学汤富酬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曲静、美国索尔克(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共同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Primate Ovarian Aging“的研究论文(封面文章),该研究利用高精度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首次绘制了食蟹猴卵巢的单细胞衰老图谱,同时利用人类卵巢细胞研究体系,发现增龄伴随的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是灵长类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点击阅读)。

【4】2020年2月27日,NIBS的邵峰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丁璟珒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Mechanism for GSDMD Targeting by Autoprocessed Caspases in Pyropt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了产生p10产物的特定于位点的caspase-4 / 11自动加工,对于裂解GSDMD和诱导焦亡是必需的和足够的。总而言之,该研究揭示了胱天蛋白酶的前所未有的底物靶向机制。疏水界面为开发对焦磷酸半胱氨酸蛋白酶特异性的抑制剂提供了额外的空间点击阅读)。

【5】2020年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曲静,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及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Caloric Restriction Reprograms 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of Rattus Norvegicus Ag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跨经历衰老和CR的各种大鼠组织建立了全面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该研究工作提供了与哺乳动物衰老和CR相关的多组织单细胞转录环境,加深了我们对CR作为强力保护性干预的了解,并揭示了代谢干预如何作用于免疫系统以改变衰老过程点击阅读)。

【6】2020年3月5日,中山大学苏士成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Complement Signals Determine Opposite Effects of B Cells in Chemotherapy-Induced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过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患者纵向样本中对B细胞异质性进行单细胞解剖,发现ICOSL+  B细胞亚群在化疗后出现。总而言之,该研究表明肿瘤治疗重塑了肿瘤中B细胞,并揭示了补体在B细胞依赖性抗肿瘤免疫中的新作用。 同样重要的是,该研究建议CD55作为增强免疫原性化疗功效的有吸引力的治疗靶标(点击阅读)。

【7】2020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立新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Liquid-Liquid Phase Transition Drives Intra-chloroplast Cargo Sort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确定了两个拟南芥锚蛋白STT1和STT2,它们专门介导叶绿体双精氨酸易位(cpTat)途径蛋白到类囊体膜的分选。 STT1和STT2通过其C末端锚蛋白域的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异二聚体。cpTat底物与STT络合物的N端固有无序区的结合引起液-液相分离。因此,相分离液滴的形成作为叶绿体内蛋白分拣的新机制出现。该研究的发现突出了调节细胞器生物发生的相分离的保守机制(点击阅读)。

【8】2020年3月19日,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曾艺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Long-Term Expansion of Pancreatic Islet Organoids from Resident Procr+ Progenit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在成年小鼠胰腺中鉴定了先前未知的蛋白C受体阳性(Procr +)细胞群体。细胞驻留在胰岛中,不表达分化标记,并具有上皮到间充质的过渡特征。通过遗传谱系追踪,Procr +胰岛细胞在成人体内平衡过程中会经历克隆扩增并产生所有四种内分泌细胞类型。当以克隆密度培养时,分选出的Procr +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1%)可以牢固地形成胰岛样的类器官。通过连续传代可以长时间维持指数扩增,而在培养的任何时间点都可以诱导分化。β细胞在分化的胰岛类器官中占主导地位,而α,δ和PP细胞则以较低的频率出现;类器官是葡萄糖反应性和胰岛素分泌的。在糖尿病小鼠中移植后,这些类器官可以逆转疾病。这些发现表明,成年小鼠胰腺胰岛含有一定数量的Procr +内分泌祖细胞(点击阅读)。

【9】2020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严景华及齐建勋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asis of SARS-CoV-2 entry by using human ACE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免疫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确定S1 CTD(SARS-CoV-2-CTD)为SARS-CoV-2中与hACE2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随后解决了与hACE2结合的SARS-CoV-2-CTD的2.5Å晶体结构,该结构揭示了总体上与SARS-CoV RBD(SARS-RBD)相似的受体结合模式。这些数据阐明了病毒的进入和致病机理,并有望激发针对这种新兴病原体的新型靶向治疗(点击阅读)。

【10】2020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陈玲玲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Distinct Processing of lncRNAs Contributes to Non-conserved Functions in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人类和小鼠胚胎干细胞(ESC)中lncRNAs的不同亚细胞定位。与mESCs相比,在hESCs的细胞质中定位的lncRNA的比例明显更高。事实证明,这对于hESC多能性很重要。 这些发现表明,lncRNA加工和定位是功能快速发展的先前未被充分认识的因素(点击阅读)。

【11】2020年4月16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柯昌文(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为第一单位)及牛津大学Oliver G Pybus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epidemiology of SARS-CoV-2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了宏基因组测序和平铺扩增子方法,从广东受感染的个体中产生了53个基因组。流行病学和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结果表明,尽管由于大流行初期病毒遗传变异低,但系统发育聚类尚不确定。该研究结果表明,假定的本地传输链的时间,规模和持续时间受到国家出行限制以及该省大规模密集监视和干预措施的约束。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功,但随着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病例数量的增加,仍需要在广东进行COVID-19监视(点击阅读)。

【12】2020年4月8日,清华大学葛亮团队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A Translocation Pathway for Vesicle-Mediated Unconventional Protein Secre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一条调节小泡进入和无信号肽货物分泌的易位途径。该研究将TMED10鉴定为许多无信号肽货物分泌及囊泡进入的蛋白质通道点击阅读)。

【13】2020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所杨辉及周海波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Glia-to-Neuron Conversion by CRISPR-CasRx Alleviates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通过运用最新开发的RNA靶向CRISPR系统CasRx特异性地在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达,首次在成体中实现了视神经节细胞的再生,并且恢复了永久性视力损伤模型小鼠的视力。该研究将为未来众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途径点击阅读)。

【14】2020年4月16日,北京大学张泽民,申占龙,安进公司的 Xin Yu及Jackson G. Egen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Analyses Inform Mechanisms of Myeloid-Targeted Therapies in Colon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来自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和基质细胞群进行了scRNA-seq分析,确定了特定的巨噬细胞和常规树突状细胞(cDC)亚群是肿瘤微环境中细胞串扰的关键介体(点击阅读)。

【15】2020年4月25日,澳门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机构联手合作,张康,王光宇,林天歆,何健行,李为民作为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Clinically Applicable AI System for Accurate Diagnosis,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and Prognosis of COVID-19 Pneumonia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来自4154名患者的大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库,开发了可以诊断新冠肺炎并将其与其他常见肺炎和正常对照区分开的AI系统。AI系统可以帮助放射科医生和医生进行快速诊断,尤其是在医疗系统超负荷的情况下。该研究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此AI系统,以协助临床医生应对COVID-19(点击阅读)。

【16】2020年5月7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政,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Ido Amit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Benno Schwikowski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Host-viral infection maps reveal signatures of severe COVID-19 patie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介绍了一种称为Viral-Track的新计算工具,该工具旨在使用直接映射策略系统地扫描生理病毒感染的scRNA-seq数据中的病毒RNA。该研究分析显示,SARS CoV-2病毒对重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具有巨大影响,与轻症相比,发现SARS-CoV-2主要感染上皮和巨噬细胞亚群。此外,Viral-Track在其中一名重症患者中检测到人间肺炎病毒的意外合并感染。这项研究将Viral-Track建立为剖析病毒感染机制的广泛适用工具,包括鉴定病毒诱发的病理学所涉及的细胞和分子特征(点击阅读)。

【17】2020年5月17日,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及协和医学院联手合作,谢晓亮,秦成峰,秦川及金荣华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dentified by 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sequencing of convalescent patients’ B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可以通过高通量单B细胞测序有效地发现人中和抗体,以应对大流行性传染病(点击阅读)。

【18】2020年5月21日,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及杨兴娄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Pathogenesis of SARS-CoV-2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开发了SARS-CoV-2 hACE2转基因小鼠(在C3B6小鼠中为HFH4-hACE2)感染模型。感染的小鼠产生典型的间质性肺炎和病理,与COVID-19患者相似。病毒定量显示肺是感染的主要部位,尽管在某些小鼠的眼睛,心脏和大脑中也可以发现病毒RNA。从感染的肺和脑组织中分离出全基因组序列中与SARS-CoV-2相同的病毒。最后,该研究表明预先暴露于SARS-CoV-2可以保护小鼠免受严重的肺炎的侵害。总而言之,该结果表明,hACE2小鼠将成为测试潜在疫苗和治疗剂的有价值的工具(点击阅读)。

【19】2020年5月22日,上海科技大学饶子和、王权及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龚鹏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RNA replication by the SARS-CoV-2 polymer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RNA聚合酶及其辅助因子与RNA和抗病毒候选药物瑞德西韦复合体2.9 Å的三维结构,揭示了新型冠状病毒聚合酶复合体催化过程中“转位前”和“转位后”两个生理状态的构象特征(点击阅读)。

【20】2020年5月28日,温州医科大学,西湖大学等多机构合作(温州医科大学为第一单位),郭天南,陈海啸等人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COVID-19 Patient Ser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46个COVID-19和53个对照个体的血清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总之,该研究揭示了重症COVID-19患者血清中特征性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可用于选择潜在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以进行严重程度评估(点击阅读)。

【21】2020年6月6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大学等多单位合作,高福,秦川,谭文杰,娄智勇,李长贵,武桂珍,徐苗及杨晓明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Development of an inactivated vaccine candidate, BBIBP-CorV, with potent protection against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灭活的SARS-CoV-2疫苗候选物(BBIBP-CorV)的中试规模,该疫苗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食蟹猴和猕猴)中诱导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滴度 ,提供针对SARS-CoV-2的保护。 使用2μg/剂量的BBIBP-CorV进行的两次剂量免疫为猕猴提供了针对SARS-CoV-2气管内攻击的高效保护,而没有可检测到的抗体依赖性增强感染。 此外,BBIBP-CorV对疫苗生产显示出高效率和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这些结果支持在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评估BBIBP-CorV(点击阅读)。

【22】2020年6月10日,广州医科大学赵金存,爱荷华大学Stanley Perlman及Paul B. McCray Jr.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Generation of a Broadly Useful Model for COVID-19 Pathogenesis Vaccination, and Treat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5-hACE2)外源递送人ACE2开发了小鼠模型。总之,该研究描述了一种具有广泛和直接实用性的鼠模型,以研究COVID-19的发病机理,并评估新的疗法和疫苗(点击阅读)。

【23】2020年6月11日,中山大学黄炳培及伦敦玛丽皇后大学Kairbaan M. Hodivala-Dilke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Cancer Burden Is Controlled by Mural Cell-β3-Integrin Regulated Crosstalk with Tumor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壁细胞通过丢失β3-整合素表达,从而通过FAK-HGFR-Akt-NF-κB途径增强信号传导并增加CCL2介导的旁分泌信号,可以通过肿瘤细胞富集的MEK1和ROCK2信号来增加肿瘤负荷, 不影响肿瘤血管数量或功能的途径。总而言之,壁细胞不是简单的血管支持细胞,而是通过β3-整联蛋白,可以通过壁细胞衍生的旁分泌信号调节肿瘤的生长。研究数据为壁细胞β3-整合素的作用提供了原理证明,并阐明了肿瘤生长控制的机制(点击阅读

【24】2020年6月17日,Cell 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梁承志课题组合作题为“Pan-Genome of Wild and Cultivated Soybea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公布了大豆的泛基因组,有助于促进大豆的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点击阅读)。

【25】2020年6月2号,中山大学的李勃兴实验室和纽约大学的Richard W. Tsien(钱永佑)实验室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文章“Neuronal Inactivity Co-opts LTP Machinery to Drive Potassium Channel Splicing and Homeostatic Spike Widening”,发现了兴奋性稳态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为这个假说环路提供了完整的实证(点击阅读)。

【26】2020年6月23日,南方医科大学徐洋、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王磊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杭州研究院王谦共同通讯(南方医科大学为第一单位)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Developing Covalent Protein Drugs via Proximity-Enabled Reactive Therapeut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种接近启用反应性疗法(PERx)的方法来产生共价蛋白药物。PERx应该提供一种通用平台技术,用于将各种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转化为共价结合物,实现针对生物学研究的特定共价蛋白质靶向,以及常规非共价蛋白质药物无法达到的治疗能力(点击阅读)。

【27】2020年6月28日,中国科学院,海南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等多单位合作,高福,秦川,严景华及戴连攀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universal design of betacoronavirus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MERS and SA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描述了克服此限制的MERS-CoV RBD的二聚体形式。与常规单体形式相比,RBD-二聚体显著提高了中和抗体(NAb)的效价,并保护了小鼠免受MERS-CoV感染。晶体结构显示RBD-二聚体完全暴露了双重受体结合基序,这是NAbs的主要靶标。结构指导的设计进一步产生了稳定的RBD-二聚体形式,即串联重复单链(RBD-sc-二聚体),保留了疫苗效力。该研究推广了这种策略来设计针对COVID-19和SARS的疫苗,从而将NAb滴度提高了10-100倍。 RBD-sc-二聚体在中试规模生产中获得了高产量,为进一步的临床开发提供了支持。免疫原设计框架可以普遍应用于其他β-CoV疫苗,以应对新出现的威胁(点击阅读)。

【28】2020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谭敏佳、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肖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贺福初、上海交通大学李婧以及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汪宜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Integrative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103例中国患者的LUAD进行了全面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蛋白质组学,磷酸化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和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的综合分析显示了癌症相关的特征,例如肿瘤相关的蛋白质变体,独特的蛋白质组学特征以及早期患者或具有EGFR和TP53突变的患者的临床结局。基于蛋白质组的LUAD分层显示了与不同的临床和分子特征相关的三种亚型(S-I,S-II和S-III)。此外,该研究提名了潜在的药物靶标并验证了HSP90β的血浆蛋白水平是独立队列中LUAD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该研究的综合蛋白质组学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LUAD的分子结构,并为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机会(点击阅读)。

【29】2020年7月17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及黄维金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The impact of mutations in SARS-CoV-2 spike on viral infectivity and antigenic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观察了80个变体和26个糖基化位点的修饰性,以期对康复期患者的中和抗体和血清的感染性和反应性。 D614G以及同时包含D614G和另一个氨基酸变化的几个变体,更具感染性。大多数在受体结合结构域具有氨基酸变化的变体感染力较小,但包括A475V,L452R,V483A和F490L的变体对某些中和抗体产生抗性。此外,大多数糖基化缺失的感染性较小,而同时缺失N331和N343糖基化则大大降低了感染力,这表明糖基化对于病毒感染性的重要性。有趣的是,N234Q对中和抗体具有明显的抗性,而N165Q变得更加敏感。这些发现可能对疫苗和治疗性抗体的开发有价值(点击阅读)。

【30】2020年7月23日,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多单位合作,秦成峰,王佑春及Ying Bo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thermostable mRNA vaccine against COVID-19”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脂质纳米颗粒包裹的mRNA(mRNA-LNP),它编码SARS-CoV-2的受体结合域(RBD)作为候选疫苗(称为ARCoV)。肌内免疫ARCoV mRNA-LNPs在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引发了针对SARS-CoV-2的强大中和抗体以及Th1偏向的细胞反应。小鼠进行两次剂量的ARCoV免疫可完全抵抗SARS-CoV-2小鼠适应株的攻击。另外,ARCoV以液体制剂生产,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至少一周。目前正在1期临床试验中评估这种新型COVID-19 mRNA疫苗ARCoV(点击阅读)。

【31】2020年7月29日,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许琛琦、北京大学黄超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恩夫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Multiple Signaling Roles of CD3ε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R-T Cell 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定量质谱法,同时定量了TCR刺激后所有CD3链的免疫受体基于酪氨酸的活化基序(ITAM)的磷酸化。由于Lck激酶的选择性,CD3ε ITAM的亚群被单磷酸化,并专门募集了抑制性Csk激酶来减弱TCR信号传导,这表明TCR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信号传导机制,既包含激活基元又包含抑制基元。此外,该研究发现将CD3ε胞质域整合到第二代嵌合抗原受体(CAR)中可改善CAR-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从机制上讲,CD3ε的Csk诱导ITAM减少了CAR-T细胞因子的产生,而CD3ε的基本残基富集序列(BRS)通过募集p85促进了CAR-T持久性。总的来说,CD3ε是内置的多功能信号调谐器,而不断增加的CD3多样性则代表了设计下一代CAR的策略(点击阅读)。

【32】2020年8月18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赵方庆及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务春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Large-Scal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ick Genomes Elucidate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and Vector Capacit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对678个蜱虫科标本进行了重新测序,以了解蜱虫的三个关键方面: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和病原体分布。该研究探索了蜱虫的常见遗传基础,包括血红素和血红蛋白消化,铁代谢和活性氧物种,并首次揭示了不同蜱虫物种的遗传结构和病原体组成主要受生态和地理因素影响。该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与不同寄主范围,生命周期和分布有关的特定物种决定因素。这项研究的发现是研究和控制蜱虫和蜱虫传播疾病的宝贵资源(点击阅读)。

【33】2020年8月2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Rosa Lozano-Duran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Defense Pathway Linking Plasma Membrane and Chloroplasts and Co-opted by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了植物病毒编码的蛋白在激活植物防御后会从质膜重新定位到叶绿体,干扰叶绿体依赖性抗病毒水杨酸(SA)的生物合成。令人惊讶的是,该研究发现来自不同王国的植物病原体似乎与膜结合后趋向于进化为靶向叶绿体并削弱了SA依赖性防御,膜依赖于两个亚细胞靶向信号:N-肉豆蔻酰化位点和叶绿体转运肽。这种模式也存在于植物蛋白中,其中至少一种反过来激活了来自叶绿体的SA防御。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中存在连接质膜与叶绿体并激活防御的途径,并且该途径已被植物病原体在宿主-病原体共同进化过程中所选择,以通过抑制SA反应来促进毒力(点击阅读)。

【34】2020年8月28日,原清华大学颜宁及尹航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该研究介绍了疟原虫物种基因组中唯一的己糖转运蛋白PfHT1的晶体结构,与D-葡萄糖复合时的分辨率为2.6Å,与选择性抑制剂C3361的分辨率为3.7Å。尽管两个结构都显示出封闭的构象,但C3361的结合会引起明显的重排,从而导致额外的口袋形成。该抑制剂结合诱导的口袋为PfHT1特异性抑制剂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机会。在该研究设计的C3361衍生物中,有几个表现出对PfHT1的抑制作用增强以及对恶性疟原虫的细胞效价,对人GLUT1具有极好的选择性。这些发现通过同时靶向PfHT1的正构和变构位点,为下一代抗疟化学疗法的发展提供了概念证明。综上,该研究针对疟疾耐药性不断增加的现状,通过对底物或抑制剂结合状态下的PfHT1蛋白结构解析,鉴定了新的药物结合位点并设计出一系列高效的“正构-别构”双位点抑制剂。通过抑制疟原虫对葡萄糖的摄取“饿死疟原虫”,这代表着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研发思路,为下一代抗疟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点击阅读)。

【35】2020年9月14日,中山大学苏士成,许小丁及高志良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Targeting Mitochondria-Located circRNA SCAR Alleviates NASH via Reducing mROS Outpu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肝成纤维细胞的环状RNA(circRNA)表达谱分析,该研究观察到线粒体circRNA占NASH成纤维细胞下调circRNA的很大一部分。通过构建靶向线粒体的纳米颗粒,该研究观察到位于线粒体中的与脂肪性肝炎相关的circRNA ATP5B调节剂(SCAR)抑制线粒体ROS(mROS)输出和成纤维细胞活化。由PGC-1α介导的circRNA SCAR与ATP5B结合,并通过阻断CypD-mPTP相互作用而关闭mPTP。脂质超载通过内质网(ER)应激诱导的CHOP抑制PGC-1α。在体内,靶向circRNA SCAR可减轻高脂饮食引起的肝硬化和胰岛素抵抗。在临床上,circRNA SCAR与脂肪变性到NASH的进展有关。总的来说,该研究确定了一种线粒体circRNA,可驱动炎症过程并充当NASH的治疗靶标(点击阅读)。

【36】2020年9月14日,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院士、清华大学生科院李赛研究员共同通讯刊 Cell 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cryo-ET)和子断层扫描图平均化(STA),解析了真实SARS-CoV-2病毒的分子组装。确定融合前后构象中S蛋白的天然结构,其平均分辨率为8.7-11Å。通过质谱分析来自天然刺突的N-连接聚糖的组成,其揭示了天然聚糖与重组糖蛋白聚糖的总体加工状态高度相似。总体而言,这些特征非常详细地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结构,并阐明了该病毒如何在直径约80 nm的管腔中堆积其约30 kb长的单段RNA(点击阅读)。

【37】2020年9月14日,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多单位合作,秦川,谢晓亮,肖俊宇及苏晓东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ly resolved SARS-CoV-2 antibody shows high efficacy in severely infected hamsters and provides a potent cocktail pairing strateg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BD-368-2 /三聚体突突复合物的3.5-Å冷冻EM结构,揭示了BD-368-2通过同时占据所有三个受体结合域(RBD)来完全阻断ACE2识别,无论它们“向上”或“向下”构象。而且,与表现出严重的间质性肺炎的安慰剂仓鼠相反,BD-368-2以低剂量和各种给药窗口来治疗感染的成年仓鼠。此外,BD-368-2的表位完全避免了VH3-53 / VH3-66复发性NAb的共同结合位点。将BD-368-2与有效的复发性NAb配对可在pM水平中和SARS-CoV-2假病毒,并挽救突变诱导的中和逃逸。在一起,该研究结果合理化了一种新的RBD表位,该表位具有很高的中和效力,并证明了BD-368-2在治疗COVID-19中的治疗潜力(点击阅读)。

【38】2020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朱继东及刘聪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Phase Separation of Disease-Associated SHP2 Mutants Underlies MAPK Hyper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与这些疾病相关的SHP2突变体共有的常见液相-液相分离(LLPS)行为。 SHP2 LLPS通过多价静电相互作用由保守的折叠良好的PTP结构域介导,并通过构象变化由固有的自抑制机制调节。SHP2变构抑制剂可以减弱SHP2突变体的LLPS,从而增强SHP2 PTP活性。此外,与疾病相关的SHP2突变体可以募集并激活LLPS中的野生型(WT)SHP2,从而促进MAPK激活。这些结果不仅表明LLPS是参与与SHP2相关的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的功能获得机制,而且还提供了PTP可能受到可治疗靶向的LLPS调节的证据(点击阅读)。

【39】2020年10月8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明瑞光(Ming Ray)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进共同通讯(福建农林大学为第一单位)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Genomes of the Banyan Tree and Pollinator Wasp Provide Insights into Fig-Wasp Coev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中国榕树F. microcarpa,缺乏气生根的种F. hispida及以 F. microcarpa为共进化关系的黄蜂Eupristina verticillata基因组进行了测序。 对两个榕属基因组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与适应性进化相关的动态核型变异。来自重复的生长素相关基因的拷贝数扩展和植物生长素产生的增加与 F. microcarpa气生根的发育有关。雄性特有的AGAMOUS旁系同源物FhAG2被鉴定为 F. hispida性别鉴定的候选基因。榕属物种的种群基因组分析表明,与它们的传粉媒介有关的形态和生理共适应的基因组特征涉及到萜类和苯类化合物。这三个基因组提供了洞察力和基因组资源,可用于研究气生根,单性和雌雄异体的基因,以及共生系统中的多样性(点击阅读)。

【40】2020年11月14日,清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多单位合作,饶子和及娄智勇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an extended SARS-CoV-2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complex reveals an intermediate state in cap synth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介绍了SARS-CoV-2 RTC向帽结构合成过渡的结构快照。该研究确定由nsp7-nsp8(2)-nsp12-nsp13(2)-RNA和单个RNA结合蛋白nsp9组装的扩展RTC的原子冷冻EM结构。Nsp9与nsp12(RdRp)NiRAN紧密结合,使nsp9 N末端插入nsp12 NiRAN的催化中心,从而抑制活性。该研究还显示,nsp12 NiRAN具有鸟苷酸转移酶活性,可催化帽核结构(GpppA)的形成。锚定模板RNA 5'延伸的nsp13的方向显示出显著的构象变化。这些结果说明了RTC处于mRNA合成的中间状态,为理解RTC架构铺平了道路,并为抗病毒开发提供了靶标(点击阅读)。

【41】2020年11月27日,广州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单位合作,张玉霞,温哲,夏慧敏及白凡(广州医科大学为第一单位)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单细胞RNA谱分析,观察到胆道闭锁患儿的巨噬细胞低炎症,库普弗细胞清除功能缺陷,细胞毒性T细胞扩增以及CX3CR1 +效应子T和自然杀伤(NK)细胞缺乏。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发现出生后肝B细胞淋巴细胞生成没有停止,并且耐受性缺陷促成了胆道闭锁中免疫球蛋白G(IgG)-自身抗体的积累。在恒河猴轮状病毒诱导的胆道闭锁模型中,消耗B细胞或阻断抗原呈递可减轻肝脏损害。在一项初步的临床研究中,该研究证明了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清除肝B细胞并将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恢复到与对照组相当的水平。总而言之,该研究对胆道闭锁婴儿的全面免疫分析表明,B细胞修饰疗法可以缓解肝脏病理(点击阅读)。

【42】2020年12月23日,复旦大学樊嘉, 杨欣荣,华大基因刘石平及吴靓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landscape of the ecosystem in early-relap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分析了18例原发或早期复发的HCC病例中约17,000个细胞的转录组。与原发性肿瘤相比,在两个独立的队列中,早期复发的肿瘤的调节性T细胞水平降低,树突状细胞(DCs)增加,浸润的CD8 + T细胞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复发性肿瘤中的CD8 + T细胞过表达KLRB1(CD161),并表现出先天性的低细胞毒性状态,克隆扩增低,这与原发性HCC中观察到的经典衰竭状态不同。这些细胞的富集与预后不良有关。差异基因表达和相互作用分析揭示了复发性肿瘤细胞中潜在的免疫逃逸机制,这些机制可抑制DC抗原呈递并募集先天性CD8 + T细胞。该研究对HCC生态系统的全面了解提供了对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免疫逃逸机制的更深入的了解。

【43】2020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研究员闫创业课题组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员蒋鑫课题组合作在Cell上发表了文章Structural basis of human 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1 inhibition by anti-cancer drug candidates揭示了候选抗癌药物对人源单羧酸转运蛋白抑制机理(点击阅读);

【44】2020年12月28日,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γ-secretase inhibition and modulation by small molecule drug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三种不同的GSI抑制γ分泌酶的结构机制:Semagacestat,Avagacestat和L685,458。该研究还报告了与GSM E2012结合的γ-分泌酶的原子结构,整体分辨率为2.6 –3.1Å。值得注意的是,每个GSI都在presenilin1(PS1)上占据相同的一般位置,以容纳淀粉样前体蛋白或Notch的β链,从而干扰了底物募集。L685,458直接协调PS1的两个催化天冬氨酸残基。E2012与细胞外侧γ-分泌酶的变构位点结合,可能解释了其调节活性。总之,该研究揭示了三种不同的γ-分泌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其共同点,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为未来优化和设计具有底物特异性的抑制剂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项研究更清楚的揭示了这些调节剂和抑制剂是怎样抑制底物进入的,为之前临床药物的失败提供了解释,也将极大地推进下一代γ-分泌酶抑制剂及调节剂的设计与优化(点击阅读



图片

END

▼2020年11月最火文章

勃起障碍 | 广州医科大学 | 腿粗心脏好 | 张锋
施一公 | 胰岛素使用 | 马拉多纳 | 00后性生活

哈佛教授造假 | 封面P图 | 月经不同步 | 女学生男导师

睾丸小爱孩子 | 学术不端界定 | 张裕卿 | 啪啪啪被吃

每天吃一鸡蛋 | 朋友圈长寿 | 小保方晴子 | 水稻计划

熬夜变傻 | 吃辣椒痴呆 | 玩手机生育下降 | 动物传播新冠

新冠疫苗 | 吃得饱死得早 | 纠正文章被撤稿 | 高温早产

有钱孤独 | 科研费钱 | 戒酒药降低癌症 | 避孕贴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iNature3),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图片



图片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8217322697 或邮箱:921253546@qq.com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40

二维码
维宠宠物导航网 电话:153-2012-0258 电话:155-0222-3953 邮箱:594036387@qq.com 地址:天津滨海新区烟台道15号办公楼5-506室

天津维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9 Inc.

 津ICP备19008835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